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17世纪初期哈姆莱特被解读为“悲情英雄”,18世纪被解读为“浪漫主义英雄”,19世纪被解读为“悲情浪漫主义英雄”,20世纪的哈姆莱特具有“恋母情节”。哈姆莱特身上的时代精神、对未知世界的不断探索、对生与死的不断思考使哈剧经久不衰。  相似文献   

2.
17世纪初期哈姆莱特被解读为"悲情英雄,"18世纪被解读为"浪漫主义英雄,"19世纪被解读为"悲情浪漫主义英雄,"20世纪的哈姆莱特具有"恋母情节"。哈姆莱特身上的时代精神、对未知世界的不断探索、对生与死的不断思考使哈剧经久不衰。  相似文献   

3.
探讨了诚信作为社会意识,总是根植于生产方式和由此所决定的社会结构(组织)中,农业文明时期和工业文明的计划经济时期形成了血缘、地缘、职缘为基础的社会组织,依靠道德和权威裁判来维系诚信。市场经济体制时期,陌生人组织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充满开放性和不稳定性。诚信只能靠契约及其背后的法制来维系。契约诚信具有四个要素:诚信主体间是独立、平等的关系;诚信的原则是公正,获取信息的公正、权利和义务的公正、仲裁的公正;维系诚信的制约机制是建立个人诚信档案和评估制度,依靠完备的法律体系对违反诚信的行为进行惩罚,形成强制性的约束力;诚信的内在驱动力是道德,要树立法律至高无上、遵纪守法的道德。  相似文献   

4.
海明威笔下的“悲剧英雄”,体现出的是西方悲剧人物的个体特征,西方悲剧中,单个的人物试图与所有的形象对立、斗争,而自身愿意承担一切后果,甚至个体的毁灭,如俄狄浦斯、哈姆莱特等,海明威笔下的英雄也体现出这个特点,如放荡的巴黎青年以个体身份对抗战争、亨利以逃跑的方式对抗战争、乔丹自身走向死亡、桑提亚哥独立与鲨鱼作战……这种个体性体现出西方文化的自律性,这是海明威与西方紧密关联之处。所以海明威笔下的悲剧人物既具有西方现实感又具有东方道德感,而其悲剧效果的含蓄与中和则有更多的东方色彩。  相似文献   

5.
<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部杰出的悲剧作品,哈姆莱特也是一个典型的人文主义者.历代有关<哈姆莱特>这部悲剧作品的研究论文层出不穷,有关哈姆莱特这一悲剧形象的看法也是见仁见智.普遍的一种看法是哈姆莱特是一个快乐的王子、忧郁的王子、延宕的王子、行动的王子.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从社会的、时代的、宗教的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哈姆莱特性格形成的深层原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正>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戏剧家。莎翁之悲剧代表作《哈姆莱特》中的哈姆莱特王子形象,历来被评论家称之为他的全部剧作中的“三个复杂形象”之一。这是一个有血有肉,血肉丰满时典型形象,是一个体现流动感和立体感的高度个性化的、发展着的行动王子形象。我不同意,“一千个人的眼里有一千  相似文献   

7.
历来对《哈姆莱特》的评论很多,综合起来主要有五种有代表性的评论,本文对五种观点进行了综述;第二部分主要分析《哈姆莱特》剧本本文,提出观点:哈姆莱特性格深处包含两种不同的文化因素和受这两种文化因素制约的两种价植系统,这两种矛盾性的因素的并存使哈姆莱特在进行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选择时无所适从而且常常错位,这是哈姆莱特悲剧的文化内涵;第三部分着重联系文艺复兴这一特定时代以及与《哈姆莱特》相关的作品,提出文艺复兴时代是一个悲剧性的时代,这个时代的代表──它的英雄也因此是悲剧性的。这种文化蜕变的悲剧在人类发展中是普遍存在的,因而哈姆莱特的悲剧对读者具有永久性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8.
从文学文化学的视角重新审视古希腊悲剧的典范作品《俄狄浦斯王》,认为作品蕴含了作者对父权制取代母权制这一重大社会转型时期伦理关系的深刻思考,并从法权观念、对英雄的双重解读和顺从于父系血缘三个方面为社会转型期间的生命个体提供了心理转换的基本原型。  相似文献   

9.
人类社会经历了血缘、信仰、理性和普世价值的四大维系方式。不同的维系方式,形成了推动相应文学发展的文化要求和不同的文学价值取向,从而形成了不同文化时代的文学发展风貌。从维系方式发展变更入手,可以克服原有批评方法的机械弊端,能更清楚和更科学地认识不同时代的文学发展趋势与成就。  相似文献   

10.
《哈姆莱特》(1601)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人文主义作家莎士比亚振聋发聩的惊世之作。曾被誉为“戏剧诗人之王的灿烂王冠上的一颗最光辉的金钢钻”。主人公哈姆莱特复仇时忧郁踌躇的性格几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思考与探讨,其形象也成为世界文艺舞台上经久不朽的艺术典型。王子哈姆莱特起初是个充满欢乐幸福与满足的丹麦王子,在人生的大海中自由风顺地航行了一段航程。正当精力、知识、品德、思想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接受了激魂荡魄的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他对人生和世界充满美好乐观的想像,认为人像天使一样,是“了不起的杰作”、‘宇宙…  相似文献   

11.
"油锅"组织是一种以血缘为纽带,以宗族为核心的白裤瑶社会所特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在白裤瑶漫长和艰难的迁徙历史时期,"油锅"组织以血缘凝聚着白裤瑶的力量。在白裤瑶社会,"油锅"作为基本生存生活单位,其组织生产劳动、抵御外族、保障基本生存。"油锅"通过瑶老制、"油锅鬼"信仰、姻亲联盟共同作用,维系了白裤瑶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2.
自从莎士比亚的名剧《哈姆莱特》问世以来,哈姆莱特这个人物形象引起了许多文学评论家的注意。人们按照各自的理解,对它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对哈姆莱特性格发展阶段的划分,又有种种不同的角度。但是一般都把哈姆莱特的性格发展分为快乐的王子,忧郁的王子,延宕的王子和行动的王子四个阶段。我们认为这种分析仅仅是从外部,也就是说它只注意了人物性格的表层,没有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这种对人物性格发展阶段的划分,它既不能体现哈姆莱特心灵发展变化的轨迹,也容易使人产生误解。例如:把哈姆莱特的最后阶  相似文献   

13.
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在其悲剧《哈姆莱特》中成功刻划了世界文学人物画廊的不朽典型——哈姆莱特。不同的眼睛看出了不同的哈姆莱特,故有“一千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之说。本文仅就“哈姆莱特之延宕是一种历史性延宕”进行力所能及的解读,以期解开其人物性格发展的“司芬克斯之谜”,并力求推断其悲剧的主要根源。  相似文献   

14.
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已经具有忧郁、焦虑、踌躇、延宕等性格要素定性,其性格成因的事实性判断依据也可以得到落实。但文本中充满隐喻、双关的内心独白,有意隐去的性格对比的戏剧情节,使哈姆莱特的性格成因弥漫着诸多不确定性。实际上,哈姆莱特的忧郁、延宕,主要是以指责他人和自我谴责作为鲜明的表现形态,并以应该如此的强迫症特征,对神圣权威、人言舆论的双重依赖,将父王之死、母后再嫁视为一种丑闻,并因宫廷具有放大丑闻效应导致的羞耻感,构成了其忧郁、延宕的神经症人格心理根源。所以,忧郁、延宕不仅是哈姆莱特的一种自然的挫折性反应,也是自我谴责的最大化方式,更是掩饰焦虑、困惑,维系心理平衡的惰性手段。  相似文献   

15.
莎士比亚在《哈姆莱特》中自始至终以浓重的笔墨刻画了悲剧主人公孤独的性格。对亲情、友情、爱情的失望,对人生、社会、人类未来出路的探索与迷惘,造成了哈姆莱特性格的孤独,造就了他孤独的人生。文章从孤独的角度来解读这部悲剧,阐释在哈姆莱特身上体现出来的那种强烈而独特的孤独性格。  相似文献   

16.
在《哈姆莱特》中,读者可以看到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对莎士比亚的影响。与此同时,也可以看到莎士比亚对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有所发展。《哈姆莱特》的情节中"发现"和"突转"不是同时发生,更突出了悲剧效果。哈姆莱特的悲剧也体现了社会环境对个人的影响,从《哈姆莱特》的结尾来看,这部悲剧也使读者思考人性的善恶。  相似文献   

17.
李勇梅 《考试周刊》2009,(35):27-28
存在主义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文学流派,它不仅对当代和后世影响深远,而且与西方传统文学一脉相承。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就鲜明生动地体现了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精髓。本文以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为出发点,分析了哈姆莱特的存在主义形象。  相似文献   

18.
《哈姆莱特》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诗人、剧作家莎士比亚的代表作,是莎翁二十多个春秋呕心沥血创作的集大成者。无论是其思想内容的深广度,还是其艺术技巧的高超性,都集中全面地体现了他一生创作的风格特色,无愧为欧洲人文主义戏剧文学顶峰上的一颗璀璨的夺目的明珠。 主人公哈姆莱特是欧洲复兴末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这位丹麦王子青年时代求学于德国的威登堡大学,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虽是王子,身世显赫,宠耀无比,但他从不以此自矜,养尊处优。他热情开朗,正直磊落,善良美  相似文献   

19.
来自边缘的声音--论《哈姆莱特》中的小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姆莱特》第五幕墓地场景中的小丑的在场极为典型地体现了《哈姆莱特》中的狂欢精神并实现了消解、颠覆官方文化及正统意识形态的功能,从而表现出莎士比亚追求自由、平等、民主、解放的意识.  相似文献   

20.
《哈姆莱特》与《堂吉诃德》作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代表作,是文学宝库中的历史巨著。书中所塑造的两位主人公——哈姆莱特和堂吉诃德在性格上不仅有许多相似点,而且也有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本文主要是通过研究两位主人公的疯狂行为,来分析人物行为背后的不同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