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学刊》2008,(6):4-4
引言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过程中,人类创造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通过口传心授、世  相似文献   

2.
"抢救第一"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针之一,而为了贯彻这一方针实施的抢救性保护,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方式。首先,从现代化、城镇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冲击等四个方面,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亟待加强。其次,历时性地回顾了我国运用抢救性方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有的实践,通过一些实例凸现出已取得的成效。最后,厘清抢救性保护应树立的正确理念,并紧密联系非遗保护工作的实际,提出如何全方位地进行抢救性保护,以及运用数字技术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考和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3.
曹洋  ;王丽坤 《文化学刊》2014,(6):136-139
生产性保护必须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为前提,不能混淆于偏重于经济学领域的产业化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实施生产性保护的差异性,因此,全国在探索生产性保护模式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地方实际,秉承因地制宜的原则,不能盲目地跟风,变保护为开发,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变味。  相似文献   

4.
本文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的构成及作用,提出了提高非物质遗产保护主体素养的三个方面,为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传承与弘扬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是一个兼具大陆和海洋生态多样性的国家,大陆和海洋都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环境。在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的作用下,中国形成了丰富、独特的优秀文化遗产,造就了我们这个文化遗产大国。非遗保护不断加强,法律体系开始建立。2001年昆曲入选联合国"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后,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逐渐走上轨道;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标志着非遗保护正式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  相似文献   

6.
李荣启 《文化学刊》2012,(5):117-122
生产性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方式.它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特点和传承发展规律。要实现科学的生产性保护,就要坚持正确的保护工作原则与方法。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有效途径是: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审慎处理好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坚持可持续性的保护原则,走正确的生产性保护之路;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与时俱进地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中华民族56个民族多元化的文化生态,各民族都拥有丰富、独特的优秀文化遗产,造就了我们这个文化遗产大国。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我国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特别是在国务院明确了文化遗产包含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两部分之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是与人类生活繁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内涵丰富,包括种类众多。在国际交流频繁的时代背景下,翻译作为国际沟通桥梁,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能够推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世界,对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促进文明互鉴和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英译案例,在外宣翻译视角下,译者总结非遗英译难点如非遗名称翻译准确性、非遗相关翻译、标准与形式的统一规范,探讨可采用的翻译策略,以期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专有项的英译达到更好的外宣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新媒体时代,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创新实践,实现文化与科技融合互动发展,从"口授心传"到数字化传播,运用现阶段可实施的数字技术手段,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多方位诠释、展示和传播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0.
苟宗财 《文化学刊》2022,(5):117-120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纪录片是非遗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手段和艺术表现形式。人们在创作非遗纪录片时,一般热衷于以时间作为叙事的主要线索,而忽视了非遗存在与发展的空间形态。在非遗纪录片创作中,以“空间生产”理论为基础,探索非遗纪录片的空间形态,以此结合非遗纪录片叙事结构设计的三个板块建立起空间叙事关系:历史演变—历史时空叙事;生存现状—社会空间叙事;传承发展—空间生产与实践,综合构建了非遗纪录片空间叙事结构,对非遗纪录片创作以及非遗的保护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被边缘化,有的甚至濒临失传,需要及时开展拯救和保护工作。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与作用,因此,应以博物馆为载体展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建立一套有中国特色、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保护模式是人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应有的责任。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长期积累的文化财富,也是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对外开放的窗口.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研究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有着重要意义.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对其外宣翻译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适用于非遗外宣的翻译方法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江西上饶铅山县所产连史纸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其在经过短暂的复兴之后又遭遇了发展瓶颈。本文重点探讨了连史纸的发展现状与研究意义,以及连史纸停产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铅山连史纸生产性保护路径。  相似文献   

14.
佟玉权 《文化学刊》2013,(2):134-139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问题备受关注,如何处理好遗产利用中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成为理论研讨的焦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要有新的视角,应坚持以文化遗产的所有者为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本质在创新,其工作重点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护好用于市场开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有者应有的权益,最终目标是促进生产发展、生活改善、文化传承与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5.
非遗是各民族人民世代相传的智慧及创造力的结晶。目前我国已有42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遗名录(名册),国家级代表性项目有3 610项。每一项文化遗产,都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情感和传统。该文采用文献计量的研究方法,以中国知网(CNKI)中文数据库为文献检索来源,对非遗的研究和保护进行了分析。结合政策法规、传承人、非遗保护的意识以及生产性开发3个方面,归纳了现有研究中生产性保护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研究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在非遗保护中普遍存在文化的冲击、时代的悖论性、形式化的保护、过度商业化和人为干预的破坏及政府扶持的局限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阐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特征及价值,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意义重大。通过国家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状况,进一步认清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以及在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遇到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王焯 《文化学刊》2009,(6):113-116
文章通过借鉴国内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经验,以辽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个案,提出具有可行性的产业化保护的原则与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该以“文化”为核心,通过技术的介入,制造、营销不同形态的文化产品,从而实现文化多样性和多元化的立体保护,达到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和连续化,也就是产业化。形成产业化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趋势,是既符合其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又能充分挖掘其市场潜能的平衡点,可以使其得到文化、经济、历史、社会价值的最大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19.
董丽娟 《文化学刊》2009,(6):137-141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锡伯族创造了灿烂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在锡伯族繁荣的文化园地中,产生于劳动人民之中的民歌,是其中引入注目的硕果。这些表现锡伯族社会生活、生活习俗、英雄人物和历史事件等种种内容的民歌,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反映出锡伯族人民的爱憎、追求与向往,不仅成为锡伯族的宝贵财富,而且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本文从保护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切入,对锡伯族民歌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对其传承性保护和可资利用性保护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众传播效果对于其保护和传承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创新的路径有:从传播内容入手,激发大众的兴趣;从传播的媒体入手,提升新媒体的使用比例及技巧;从传播方式入手,创新节目形式;从传播管理入手,改善传播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