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殖民是政治殖民和经济殖民在文化领域的延伸和拓展。在资本进行全球扩张的不同阶段,殖民的主要形式也在发生改变。由西方国家主导的文化全球化显然带有强烈的文化殖民色彩。文化殖民采取知识与权力的融合,进行理性伪装下的知识生成,造就"内殖民"的文化陷阱。后殖民理论虽然对东方主义这一文化殖民理论进行了批判,但批判的软弱性决定了其必然要被后殖民国家所超越。后殖民国家要想防范西方国家的文化殖民,除了要完善话语防御策略,还要切换到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视角。  相似文献   

2.
以后殖民文化批判为视角,本文分析了20世纪30年代英国现代主义诗人朱利安·贝尔中国之行隐在的文化政治。朱利安·贝尔中国之行引申出英国文化自我与中国文化自我的跨文化双向旅行,最终促使他在经历跨文化心理疏离之后开始审视、批判布卢姆斯伯里自由主义传统。这表征了在英国布卢姆斯伯里现代主义精英群体内在的价值分裂——从自由主义向激进左翼政治的否定式裂变——过程中,中国所发挥的独特酵母式的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作为笛福思想的代言人,鲁滨逊教授星期五英语、指引他皈依基督教等等行为无疑是对土著人进行文化殖民。当然,种族主义必然赋予文化殖民以合法外衣。因此,鲁滨逊"栽培"星期五的经过可以看作帝国文化殖民史中种族主义策略实施于殖民地土著的成功范例。所以,对《鲁滨逊漂流记》的殖民主义思想、文化殖民的色彩适当地加以鉴别与批判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长日留痕》中,石黑一雄通过时间的伸缩和倒错、空间的并置以及第一人称视角之不可靠性三个重要的叙事策略构建了小说的伦理主题。小说呈现了英国二战前后新旧伦理价值的激烈交锋。同时,通过对读者伦理取位的调控,石黑一雄表达了其对旧时代压迫性的帝国伦理、贵族绅士政治伦理和根植于前两者的管家职业伦理的批判,以及对新的民主、自由伦理的宣扬。  相似文献   

5.
英国在全球数百年的殖民扩张中,殖民手段逐渐成熟,隐蔽,从早期的武力征服到中后期的语言文化殖民,从肉体枷锁到精神桎梏。乔治.兰明的成长小说《在我皮肤的城堡中》为读者充分展现了宗主国英国的语言文化殖民在殖民地巴巴多斯的深远影响:语言文化殖民凸显帝国的强势文化,隐没少数民族的弱势文化,使殖民地人民失去自我,成为驯顺的他者。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后半期兴起的后殖民主义批评着重从文化层面去分析和批判西方殖民历史及其延续至今的影响,极具洞察力,但其文化主义倾向导致了对种族政治与资本主义扩张之本质关系的忽视。马克思主义的后殖民理论因此对之进行了再批判,在当代语境下重新回到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模式,指出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才是产生种族政治和西方中心主义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7.
在《鲁滨逊漂流记》中,笛福通过鲁滨逊这个横空出世的、想象中的英雄,借助武力的枪和以《圣经》为代表的文化的"枪"来进行对外殖民扩张,构建霸权意识,实现帝国梦想,不仅全力歌颂了当时英国的殖民狂热,而且阐述了欧洲中小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和工作伦理,表达了资产阶级征服非西方世界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一个民族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对这一民族心态和国民性格的形成、发展和嬗变均产生巨大的影响。英国四面环海,整天和海洋打交道的英国人天生就有着强烈的岛国意识,这种岛国意识在英国后来所进行的殖民扩张中不断得到加强,并从民族意识逐渐上升为民族自觉,形成独特的海洋文化。"岛国情结"作为一种深埋于人们思想意识深处的文化积淀,甚至制约英国的外交策略。"岛国情结"成就了英国人的帝国美梦,却也加速了其美梦的幻灭。  相似文献   

9.
伍尔夫质疑帝国神话,其作品有明显的反殖民主义倾向,但她毕竟生活在帝国主义话语盛行的维多利亚时代,其思维很难超越殖民主义视野。《达洛卫夫人》中与帝国故事相关联的人物的命运及其生活体验生动地折射了作家矛盾的帝国情怀:小说针砭帝国社会上层人士的殖民意识和帝国主义行为,鞭笞普通民众对王室(大英帝国的象征)的盲目崇拜和效忠。然而,在作家的代言人克拉丽莎、帝国社会叛逆者彼得·沃尔什身上,我们却能时常感受到他们对帝国的文明向往和依恋。  相似文献   

10.
潘毅 《凯里学院学报》2008,26(1):97-100
英国东印度公司是西欧民族国家走上大洋洲际贸易和殖民扩张的产物;它的形成及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适应了近现代全球化的潮流,为英国重商主义实践的成功铺平了道路,为英国从商业资本主义向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资金,也为英国从单一民族国家走向世界性殖民帝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这一切不仅与它是一个商业、政治、军事、司法四合一并得到英国国家政府幕后支持的组织有关,也与它发展成为一个现代股份制公司的机制有重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自18世纪中叶,英国将其殖民触角伸向西南太平洋地区。至20世纪初,英国通过各种手段占领了这一地区的绝大部分岛屿。为体现帝国体制在管理上的一致性和有效性,英国对这一地区的殖民统治采取了统一但有所区别的管理模式,如监管与"间接统治"、托管以及殖民共管等。实践证明,这些多样的殖民管理模式在一定时期内是行之有效的,它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殖民地或附属地的传统社会结构,而且最大限度地确保了英帝国的殖民利益。  相似文献   

12.
英国东印度公司是西欧民族国家走上大洋洲际贸易和殖民扩张的产物;它的形成及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适应了近现代全球化的潮流,为英国重商主义实践的成功铺平了道路,为英国从商业资本主义向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资金,也为英国从单一民族国家走向世界性殖民帝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这一切不仅与它是一个商业、政治、军事、司法四合一并得到英国国家政府幕后支持的组织有关,也与它发展成为一个现代股份制公司的机制有重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李琼 《历史学习》2001,(4):14-14
17世纪后半期,英国在殖民扩张中,首先打败了荷兰,接着,为了争夺世界殖民霸权,与法国进行了长期的殖民战争。从1688年“光荣革命”后,到1763年七年战争结束,英法共进行了四次重要的殖民战争,结果英国打败了法国,夺取了世界殖民霸权,成为“日不落”的殖民帝国。那么,英国打败法国的原因是什么呢?对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在俾斯麦1884-1885年间海外殖民动因中,内政因素扮演了重要角色,俾斯麦希望借殖民扩张之力来赢得1884年帝国议会的选举,巩固与保守势力的政治联盟,维护专制统治秩序.  相似文献   

15.
从16世纪始,英国人在300多年的时间内,在世界上建立了“日不落大英帝国”。不列颠帝国的殖民和贸易政策对全世界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本文就此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昔日辉煌滋生着英国的怀旧情绪,而乡村景观成为帝国怀旧的寄托之一。研究《长日留痕》中英国乡村景观的呈现有助于增进对文本的语境化理解。通过剖析史蒂文斯眼中的乡村景观,以后殖民理论视角窥视后帝国主义历史语境中的怀旧情绪,同时观照史蒂文斯殖民者与被殖民者的双重身份,揭橥背后隐含的殖民话语的虚无谎言,体现石黑一雄对于殖民后果的审视和批判,借此为《长日留痕》的后殖民主义解读略尽绵力。  相似文献   

17.
英国作家詹·格·巴拉德在《太阳帝国》中塑造了沉默的中国人形象,他对战争阴霾下的上海的描写,是为了借对"他者"的否定和批判肯定自身。巴拉德对中国形象的塑造采取了意识形态化的策略,在他建构的中国形象背后,则是对自身民族身份的认同困惑,还有隐蔽的帝国主义思想和殖民意图。  相似文献   

18.
17世纪是英国第一帝国大厦构建时期,此间清教徒的作用相当突出。清教徒的作用源于清教主义思想的推动和指引,正是清教主义所鼓吹的宗教殖民思想为英国的海外殖民扩张和建立帝国提供了宗教上的"合法依据"和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9.
英联邦     
在近代史上,英国是最早向外进行殖民扩张的国家之一,也是最大的一个殖民国家.到二十世纪初,英国占有的殖民地面积多达三千三百五十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它本土面积的一百一十倍;人口三亿九千三百五十万,相当于它本国人口的八倍以上.英国殖民者正是在残暴掠夺殖民地的基础上,建立起了所谓"英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殖民地的独立运动风起云涌,英国统治阶级为了麻痹殖民地人民,维系其风雨飘摇的殖民统治,逐渐采用"英联邦"的新称号,并写入1931年的"威斯敏斯特法案",以代替"英帝国"这  相似文献   

20.
福斯特的《印度之行》批判了帝国主义对被殖民国家的种族压迫,表达了复杂的反殖民思想。小说中英国殖民者菲尔丁和阿德拉试图冲破种族与政治的束缚,瓦解殖民主义道德体系,摆脱欧洲中心主义及东方主义话语了解印度,构建英印和谐共处的桥梁并建立与印度人民真挚的友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