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政治学》作为政治学的经典著作,亚里士多德在书中大量论述了其城邦治理思想。笔者认为,城邦与公民的关系是亚氏城邦治理思想的出发点,由此衍生出至善是城邦治理的目的、公正是城邦治理的原则,并提出了以政体构建和公民教育作为城邦治理两个动力之源、法治作为城邦治理外部保障的双重机制。  相似文献   

2.
吴招弟 《文化学刊》2024,(3):116-119
荀子社会治理思想与现代社会的治理同样存在着密切联系,为此,基于对荀子社会治理思想的要点进行深入分析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从正视欲望、利用欲望、规制欲望三个角度出发,分析了荀子社会治理思想的内容逻辑,并阐述了荀子社会治理思想与当代社会治理的内在关联性,包括坚守“贵民以位”立场、践行“裕民以政”路线、强调“养民以德”观念、彰显“安民以道”底色四点,给出了荀子社会治理思想对当代社会治理的有效启示,要求在实践过程中应实行德法结合战略、开辟共同富裕道路等,进而充分发挥荀子社会治理思想对当代社会治理的正向价值。  相似文献   

3.
源远流长的古代家风家训是我国家庭教育的瑰宝,在历史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形式多样、内容广泛,与儒家文化的"修齐治平"思想紧密联系。家风家训经历了产生、发展、成熟、繁荣、衰落的历史阶段,但它的重要作用和丰富内涵不能因其式微而被忽略。在构建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当代,我们应挖掘和探索家风家训的内容和形式,使之成为社会教育的有效补充,共同成为铸造和谐社会的基石。  相似文献   

4.
家风是一个家族的文化风格特征,潜移默化影响着家族成员的精神面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等方面,并一代代传承下来。颜氏家风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今,我们进入了新时代,而颜氏家风中的相关内容对家风的建设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于潼  王雅馨 《文化学刊》2022,(5):145-148
红色家风是将传统家风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家庭观有机融合的重要体现,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与实践价值。将红色家风思想有意识地渗透到高校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有利于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取向,继承和弘扬优秀社会主义价值观,培养大学生诸多方面的优秀品质。李大钊百年家风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极强的引领作用,有利于培养新时代高校青年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6.
当今的历史教学要求与现实结合,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形成积极向上的看法和良好的意识回应,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坚定、更自信,最终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相似文献   

7.
汤瑞土 《职业圈》2007,(9X):65-66
当今的历史教学要求与现实结合,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形成积极向上的看法和良好的意识回应,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坚定、更自信,最终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相似文献   

8.
中华家风文明建设历史久远,博大精深,涵盖广泛,影响深远。倡导科学、进步和具有时代意义的家风文明,蕴含着丰富的育人思想资源,发挥着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习近平家风文明建设育人思想是革命先辈们好家风、中华家风文明建设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凝结着中华家风文明建设的精髓。深入理解和认真研究新时代家风文明育人思想的根据、背景、内涵和实践要求,有更具体的观念、导向、表达和魅力价值,是遵循和实践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9.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在当今现代社会亦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本文主要分析了儒家治道思想要义,并从仁政思想有助于推进治国理政中"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德治精神是国家治理中的思想源泉、修身思想有助于培养公共管理者的素质三方面具体探讨了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治理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经世思想的兴起和反汉学运动促成了清中期以后社会思想的转变,在参加政治活动和接触西方的政治、社会、文化后,梁启超对"新民""改良""革命"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尽管其在一定程度上认同西方思想文化,但对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始终难以割舍。本文对梁启超思想的渊源、思想发展及主要内容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孟子在《尽心下》通过性命对举,突出了君子所确认的性,它代表的是一种价值选择、道德实践。但对于君子所不确认的性,即自然本性,孟子却将其归之于命,这就从本体论的层面上表现出贬抑人的感性需求的倾向,使得"性""命"呈现出内在的紧张。尽管孟子在人的道德实践中并未否定命限的存在,但他更为强调的是"命"中显"性"。"性"所代表的不仅是孟子性命对扬下最终的价值取向,还是人突破命限以回归这一价值取向的内在的道德力量。孟子认为,人本于内在的性分不容已不断地修身,就会逐渐体认到自身所担当的道义其实也是对于超越的天命的仰承。在这双重理据的支撑下,人自强不息地进行道德践履,在圣神的境界中就可以转化命限的意义,这透显出孟子性命思想对于现实生活的深切关怀。  相似文献   

12.
家风是我国民族文化和传统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家风文化是中国古代人们在累世繁衍生息过程中所形成的稳定的生活作风与处世之道.重视家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而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家风文化变得越来越重要.基于此,该文将从分析现代优秀家风的内容及特点出发,阐述家风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家风文化教育的现实意义,并提出...  相似文献   

13.
传统家风文化源远流长,是家庭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主要分析了传统家风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功能,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传统家风文化传承的路径选择,以鼓励更多的家庭传承优秀家风文化,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有关家风的论述、著作和动人的故事数不胜数,古人给予子孙、弟子写下的家书、家训是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良好的家风,能使家庭成员和谐相处,也为家族兴旺繁荣、治国安邦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治家史料,探寻古代家风文化建设对现代家风建设的深远意义和重要价值,总结提炼出家风建设的路径,为现代优良家风文化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5.
文学作品观照现实,反哺现实,阅读文学作品的重要意义在于引人深思,给人启迪。英国当代文学家多丽丝·莱辛作为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之一,在其《裂缝》《玛拉和丹恩历险记》《幸存者回忆录》等系列科幻小说中,以寓言式手法讲述了人类所面临的种种生态危机。这既是对当前全球生态状况的真实写照,又展现了她对人类社会面临生态危机的深忧之情,而破解这一难题的最佳方法,即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当前,我国正大力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西双方应增进文明交流互鉴,携手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建设人类美好家园。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化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适应生态文明的新型文化,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满族传统生态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渔猎生活中,满族及其先民形成了包含敬畏自然、感恩自然、顺应自然、万物平等以及对自然资源取用有度的传统生态文化理念。满族传统生态文化理念的现实启示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践行生态理念,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普及生态美学思想,提升全民生态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诸多矛盾关系中,农民思想文化建设程度与当今社会发展的矛盾亟待解决。本文将从乡村振兴战略入手,阐述农民思想文化建设的现实需要及其主要矛盾,进而提出从树立文化标兵、营造文化氛围和加强文化培养三大方面缓和与消解这一矛盾。  相似文献   

18.
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是创新社会治理的基础平台,是党和政府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在地方创新和顶层设计中交叉进行,这种良性互动铸就了中国奇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社区治理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较为复杂的现实困境,社区治理领域依然存在诸多瓶颈问题。因此,推动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需要破解社区治理“内卷化”,扭转“目标偏离”“路径依赖”等悖论。在“双向建构”的社区治理过程中,建立并完善体制保障和机制创新,赋权和增能社区不断成长并走向成熟,营造新时代城乡社区治理新纪元。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思想植根和实践于革命和建设的每一个层面,已成为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基因。中国共产党在乡村文化建设思想演进的100年间,始终担负着先进文化引领的历史使命。百年实践证明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把航定向,为乡村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乡村振兴战略是塑形和铸魂乡村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本文以乡村文化建设思想为研究对象,梳理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的乡村文化建设思想发展进程,凝练了乡村文化改革创新的时代意蕴与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20.
"一带一路"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的重大倡议。"一带一路"倡议与坚定文化自信的耦合协调,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作用。本文将基于对"一带一路"倡议与坚定文化自信相互作用内容的分析,梳理"一带一路"倡议的精神理念、文化品牌、平台支撑与创新性继承和发扬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发展文化、文化"走出去"与"引进来"三方面的耦合关系,最后,从完善组织协调机制、政策支持体系及加强"一带一路"倡议的平台支撑服务能力等方面提出二者耦合关系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