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平庸的恶"是人们研究犹太裔女性汉娜·阿伦特思想的一个热点。这个理论是从人性的层面思考道德和政治领域中的集体与个人的责任。阿伦特认为恶并不是人性本身所与生俱来的或者是固有的一种品质,它的出现是人们不思考的结果,所以恶没有深度,与它相反的善才是有深度的。阿伦特说恶是平庸的,这里的"平庸"二字仅仅是在说恶的性质,并没有同时默认这种恶的危害是轻微的;相反,看似简单直接地产生的恶,它的后果却很可怕,危害很大,甚至极具毁灭性。阿伦特"平庸的恶"这个思想的提出,给当时世界思考德国纳粹罪行提出了一个耳目一新的角度,应该是震撼人心的。直到现在,这一理论仍然为我们看待集体罪恶、集体暴力等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思维方式。大多数人作恶其实是无意识的,是不曾思考的结果,只是盲从于某些东西。  相似文献   

2.
鲁迅之所以被称为"民族魂",主要的并不在于他对本民族的歌功颂德,而是恰恰在于他对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的自省与挞伐,代表华夏民族作出了民族忏悔。然而自鲁迅以后,对于民族所遭受的种种苦难,我们至今少有从整个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高度进行反思,实施民族自我批判。一个民族的苦难,总不会是无根之水,无本之木,总有历史基因和民族文化基因在发生作用。实施民族自我批判的任务,政治家、历史家责无旁贷,但只有文学家才能将自己的眼光投向"草根",才能从众多个体命运看历史的走向和成败,才能将历史错误置于整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文化性格上评析。我们民族有十分广大的人众曾陷于因拒绝思考而沦为安娜·阿伦特所说的"平庸的恶"中,所以我们需要民族整体性忏悔,如同德意志民族那样。  相似文献   

3.
牟宗三先生尝言:"荀子之学,历来无善解。"自汉以降,"无善解"的现象一直绵延至今。当下学术界大多将荀子人性学说概括为"性恶论",就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无善解"案例。本文从"礼"切入荀子思想内在逻辑结构,继而论证"礼"之道德精神是"仁"。对仁存在正当性的证明,实际上已触及荀子思想另一重大理论问题:荀子思想体系中是否存在道德形上学?荀子从道德形上学高度为仁存在正当性进行论证,这是荀子仁学所达到的理论新高度,同时也是学术界自汉以来一直忽略与低估的学术问题。在本根论层面,仁是"天德"。作为"客观精神"的仁具有绝对性、普遍性特点,因而是人之"命";荀子"人性"概念蕴涵三层义项:人之欲、感官功能与属性、"人之所以为人"的自然德性。在人性论层面,荀子一再声明人"有性质美","性伤"才有可能导致人性趋向恶。"人之性恶"与"未发"意义上的欲没有直接关系,恶不是"本始材朴"自然材质固有的本质属性,恶只与后天"已发"意义上的发生学有涉。荀子人性论立足于"人之所以为人"基础上立论,仁是"心之所发",所以应"诚心守仁","致诚"就是让内在于人性之仁"是其所是"地彰明。因此,将荀子人性学说界定为"性恶论"、"人性恶",不能不说是一深度的误读与误解。  相似文献   

4.
正"雅"与"俗"是一对相互对应而又密切关联的概念。作为一般的社会概念,高尚、文明、美好为"雅",反之,庸鄙、俚恶、粗陋则为"俗"。作为一种文化形态,"雅"与"俗"分别指正统的主流文化和非主流的下层文化。所谓"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堪称是对这两大文化层面分野对比的鲜明写照。将上述意识来看待人群,歌《阳春》《白  相似文献   

5.
在商业活动中,与"无商不活"密切关联的则是"无牙不商"。"市侩"作为中间商本是通过居间中介规范市场秩序的重要环节,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出身于市侩的杰出人物。但一当其遭到污名化之后,便成了奸诈势利小人的代名词。"市侩"的这一演变,是因其中一些从业者唯利是图不端的欺诈行为而蒙羞积垢,一如"车船店脚牙"之"牙","六婆"之首的"牙婆",无不是善与恶的双重本性在崇善惩恶的道德取向的博弈和公序良俗法则的裁判与规范的结果。对此,本文即以所发掘、爬梳的相关的历史故实作为印证。  相似文献   

6.
对于学术论文的文采,是否应当鼓励和提倡呢?考虑这一问题,可以关注古来成功的、有影响的政论的行文风格。被称为法家思想集大成者的《韩非子》一书,纯粹是严肃的政论性质。然而《韩非子》论说的新鲜和文辞的生动,却打动了人称"少恩而虎狼心"的冷酷的君主秦王嬴政。此外,王充的《论衡·佚文》又讲了其他的故事,比如:"孝武之時,诏百官对策,董仲舒策文最善。王莽时,使郎吏上奏,刘子骏章尤美。"通过"文辞"的"美"和"恶",也就是"金玉""瓦石"之别,可以看出"才"的高下,这是很明白的事情。  相似文献   

7.
哲学源于惊讶,是对智慧的追寻,是对真相的探索,是对真理的认知。怀疑论不承认任何判断,对一切东西都存而不论,指导着人们不断怀疑,不断探索真理。孟子"仁政"的思想内涵丰富,包含"制民之产""王道政治""性善论"。其"仁政"的思想基础为"不忍人之心",可是这"不忍人之心"能否作为基础,能否经得起怀疑,能否作为人之为人存在的根本性规定?如果可以作为本原,又能否作为永恒的真理呢?  相似文献   

8.
朱熹认为"人心""道心"人人皆有,指出"人心"生于形气之私,"道心"原于性命之正。心,虚灵知觉,人心、道心、善心都只是一个心,是心的不同存有状态。善心,执中之心,达于至善,即是本体也是功夫,而修养功夫之善使摇摆于善恶之间的危殆之人心无时无刻都在去恶而择善,并最终积久贯通达到至善的境界,使人的内在心灵之善与宇宙的外部秩序之善自然融合,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道德经》的剖析,力图阐释老子所宗尚的"道"实乃"自然之道",或者说一定程度上二者确有同一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老子"自然之道"美学内涵的三个主要特征:以烘云托月的反衬手法揭示"道体"所推崇的"真";以正反两种态度强调与"大道""规律"同一即为"善",反之即为"恶";通过倡导"朴""拙""啬"等观念,突显其反对人为矫饰、扭捏造作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0.
吴庆岩 《职业圈》2008,(19):28-31
“把保险营销作为工作的营销员是平庸的;把保险营销作为事业的营销员是优秀的;把保险营销作为信仰的营销员是杰出的。”此语出自新华保险功勋行销总监、新华人寿保险北京分公司海淀联合营业区总经理金爱丽之口。而她本人,就是把工作当成信仰的践行者,并因此书写了一段令人凉叹的工作传奇。  相似文献   

11.
"人生最大的困扰就是甘于平庸".轰轰烈烈的创业大潮激励着每一位不甘平庸、心存梦想的人,而出生于贫苦家庭的我人生两次创业经历都遭遇"滑铁卢",面对无数的严峻考验.下面是我总结的一点经验,希望能给读到此文的创业者一点帮助.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文化记忆的视域下,对日本朝觐仪空间中的长安元素进行解析,对其中的陛阶之"三阶"元素、主殿之"太极""殿阁"元素、龙尾坛之"龙尾道"元素、朝门之"门楼"元素的记忆存续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在现今日本,朝觐仪空间作为仍然发挥着实际功能的仪式空间,在对长安记忆有所重构的基础上,仍然延续着对长安的文化传承。长安文化在这一仪式空间中,作为概念型记忆元素,同时作为具有实际空间载体的物理型记忆元素被不断地"想起"与"强调"。从古至今的日本朝觐仪空间将其中对长安的继承以可视化的形式展现了出来,长安文化在当下仍然影响着日本仪式空间的建构。  相似文献   

13.
在语源学意义上,"仁"与"夷风尚仁"、"夷俗仁"的夷人文化有涉。在仁学史上,孔子贡献之一在于将"仁"提升为位居诸德之上的上位概念,仁是"全德"。孔子仁学是"爱无等差"与"爱有等差"的辩证统一。孔子仁学亲切自然,排斥功利性。孔子"仁者安仁"命题的哲学意义极其重大,因为"仁者安仁"开始触及到了这样一个重大理论问题:"仁者安仁"何以可能?孔子虽然对"仁者安仁"并未作全面而深入论证,但问题的首次提出比对该问题的证明同样具有哲学价值。在孔子之后,孟子接过思想"接力棒","即心言性"、"即天论性",从性命论、形式逻辑和生命经验三大向度证明"仁"为天之所"命",落实于人心为善端。仁义诸善端是先验的存有,与知识论无关。人人应当自觉以"四端"为性,实现生命内在超越。孟子仁学,从心性论高度证明"仁者安仁",儒家仁学哲学思辨性与逻辑严密性大大增强,儒家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形上学初步建立。儒家仁学衍变至董仲舒思想,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变化:在孟子以心性论仁基础上,董仲舒继而以"气"论仁。以气论仁之目的在于从本根论高度证明"恶"是否存在独立的来源?气有阴阳,阳气善阴气恶,显现在人心,表现为人性"有贪有仁"。人性之仁端源出于"气"这一运思路向与观点,有别于孟子将"天"定位为理论预设的逻辑架构,也破除了汉代诸多学者"性善情恶"思维定势,儒家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形上学从此又出现一丝新气象。  相似文献   

14.
王莽失败导致了儒生们对禅让的怀疑和对天命的重新追寻,由此兴起了"王命论"思潮。这股思潮主要由三个命题组成:"孔为赤制"、"上天垂戒"、"火德承尧,虽昧必亮",分别从圣、天、血统等方面阐述刘氏王命的正当性。这是思想史上的一大变局:儒生们由"公天下"转向了"家天下"。这种转向是两汉之际"人心思汉"的社会情绪表达,同时又有学术上承自西汉的宿命因素。"王命论"在东汉大行其道,导致了学术走向平庸。  相似文献   

15.
诗人在周南地区崇德重礼、尚贤好仁的地域文化背景下,选取"麟"这一物象作为兴象来起兴时,撮取了"多子多福之吉兆"这一美好文化内涵来经营"麟"意象,以便通过歌咏"麟"来祝福周王之公子、公姓、公族繁衍昌盛。"麟"意象是"周南"地域文化的艺术载体,是《周南》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完美结合的集中体现,是《周南》地域风格的艺术结晶。  相似文献   

16.
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以"图书学分类"著录通俗小说,以区别于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为代表的"文学史分类"。在学术源流上,孙楷第在总目上"沿宋人之旧",以宋代说话家数作为分类的理论依据,是通俗小说专科目录"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体现,与这一时期逐渐深化的小说史观念殊途同归。在分类特点上,孙楷第虽在子目设置上"依小说史略",却在具体实践中与"文学史分类"呈现出"编目"和"撰史"的本质区别。在创新意义上,《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基于对稀见小说文献的搜辑,首创"劝诫小说"子目,以此为个案,可一窥孙楷第对小说文献的发现、著录、归纳之功。孙楷第对通俗小说的编目实践,足以作为一家之言而受到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7.
<正>国家统计局发布中国2014年经济增长指标不久,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登上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讲台,以"滑雪"技巧作比解读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关键,首次提出经济增长"双引擎"思路,并对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魔咒"充满信心。他的这番讲话受到海内外舆论的高度关注,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和世界的经济形势都在发生着重要的调整,对世界经济贡献率几近29%,对亚洲经济贡献率超过50%的中国如何应对"新常态"直接关系到世界经济能否顺利走出"新平庸"。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环境下,2015年,中国新闻对外传播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  相似文献   

18.
"信"作为中国传统道德的一项基本观念与规范,其基本涵义是真实不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信守承诺。传统"信"观念体现了中国古人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具体言之,"信"的核心是哲学之"真",精髓是道德之"善",结果是人格之"美"。  相似文献   

19.
"天人合一"思想是董仲舒政治哲学的中心内容。基于此,本文剖析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的时代背景与思想溯源,从惟天为大、性善情恶及天人感应三个角度,分析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阐发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政治哲学的影响,并从正反两个角度对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20.
儒家文化以孔子由"礼"而"仁"得以开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赓续千年的伦理范畴,"礼"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浙江衢州作为南孔祖庭,以"一座最有礼的城市"为导向,打造"南孔圣地,衢州有礼"的城市品牌,是对儒学之"礼"的当代价值演绎。衢州经由"南孔文化"到"衢州有礼"的文化实践与儒学之"礼",在文化缘起、伦理内涵上存在关联性。"衢州有礼"是对儒学之"礼"的转化性继承与创新,其背后隐含着"自觉垂范—共情共守"的伦理理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