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光潜翻译黑格尔的《美学》受到家庭环境的、个人求学道路以及自然美的影响。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朱光潜开始翻译该书,一方面是研究黑格尔美学基本原理、《西方美学史》的需要,同时是建立中国美学学科的需要。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朱光潜翻译的该书第一卷出版,第二卷书稿在"文革"中抄走,重新找到后,他悄悄的继续翻译,并完成了黑格尔《美学》第二卷和第三卷的翻译,"文革"结束后,该书三卷出版。该书的翻译是研究黑格尔哲学体系的需要,对了解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翻译研究不曾绕开美学,当代翻译美学的研究中,国内研究成果比较丰富,对翻译美学的基本定义和学科构架进行了探索,主要概念和观照范畴达成主观一致,加大了翻译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但是还需要解决学校架构操作性弱、重文本语言本身而轻超文本元素、理论向外推广不足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由于曾繁仁等人的倡导与研究,当代中国的生态美学已成为中外学术界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我们以他刚刚出版的《生态美学基本问题研究》为主线,结合他的其他论著,从生态美学的基本立场、理论以及与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等方面阐发他对生态美学做出的贡献。他为生态美学学科建构了存在论与气本论的哲学基础,概括出生态现象学的研究方法论,确立了研究范围与核心命题;同时又从生态美学的中国文化原生性,深入开掘了中国传统的生态智慧,并提出生态美学是东方学者对世界美学的重要贡献的论断。  相似文献   

4.
诗气是诗歌中超越具体物象的形而上的高层次的美,是诗人将内心的情感、认知等心理体验以语言和意象固化而成的外在表现。翻译诗词译出其诗气,是诗词研究和翻译的至高追求。本文主要以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的三个英译本为例,从美学角度分析如何翻译诗词中的诗气,旨在为诗气的翻译实践提供可行的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安托瓦纳·贝尔曼(Antoine Berman)作为法国著名的翻译家,2000年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翻译了他的作品《翻译及对异的考验》,从而被大家广为所知。他的这些作品为后来的翻译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时为译者提供了更为广阔和客观的理论视角。但是却很少有研究关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可行性。该文以贝尔曼的翻译理论为基础,深入地分析了其理论在狄更斯的名著《远大前程》的两个中文译本的翻译过程中是如何指导运作的,同时也论述了其翻译理论是如何体现在文本的翻译中并影响翻译作品的。  相似文献   

6.
周来祥的《文艺美学》独具特色 ,这在方法论层面上就已经形成。他的方法论是以辩证思维为基础 ,融入和借鉴了现代科学和哲学、美学的思维方法 ,致力于创造性地发展辩证思维模式 ,形成一个双向逆反纵横交错的网络式圆圈构架。  相似文献   

7.
诗话是北宋初年产生的一种文学批评样式,流行于明清,延续至近代。在中国文论西传的历史进程中,诗话翻译和研究占有重要的地位,吸引了众多中外学者的关注。美国汉学教授宇文所安长期致力于中国文学研究,《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中,他通过文本细读、翻译阐释和注解批评的方式,努力发掘诗话的"思想风格"和独特的诗学美学价值,彰显了多元开放的学术视野和中西比较诗学的理论优势,对促进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和对外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极花》极具乡土文学色彩,其内容多以方言对话形式呈现。译者韩斌(Nicky Harman)是英国翻译家、汉学家,其英译本Broken Wings语言精炼、富有农村生活气息,并多运用归化的翻译策略,最大程度地重现了原文的内容和风格。该文从接受美学角度,以《极花》中地方特色浓郁的方言土语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人名与称呼语、詈骂语和俗语3个方面,着重关注“期待视野”在翻译中的应用,对韩斌英译本的方言翻译策略进行梳理分析。研究发现,英译本Broken Wings大多运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同时韩斌考虑到读者的接受情况,又采取音译、补充解释法等归化策略来灵活补救,让西方读者感受了中国乡土文学的别样体验。  相似文献   

9.
随着宫崎骏电影《起风了》的上映,国内掀起了对原作小说《起风了》的翻译热潮。「風立ちぬ、いざ生きめやも」作为贯串整个故事的诗句,成了翻译的重点。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分析此句的各个中译版本,总结得出重现原句的音形美、情志美和意境美是翻译时的难点。如何更好地处理对待,需要译者的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上世纪80年代初,朱光潜翻译了意大利启蒙思想家维柯的《新世纪》,因为老师克罗齐是维柯的弟子,朱光潜与维柯有师门渊源的关系;维柯的著作影响了中西美学,因此,上世纪60年代,朱光潜撰写《西方美学史》,特辟一章予以介绍;经过年龄大,不懂维柯的母语意大利语和拉丁文,不是历史学出身,朱光潜仍然克服种种困难,翻译了这部著作。朱光潜认为,维柯的《新科学》不仅是法学著作,也是哲学、美学著作,影响了赫尔德、歌德、黑格尔、摩尔根、马克思和恩格斯等思想家。  相似文献   

11.
区域文化研究有助于区域精神的塑造,而区域翻译史研究则是对区域文化进行的翻译场域书写。该文以河北译者群体为考察对象,从籍贯分布、语言背景、专业领域等方面对断裂分散史料进行了拼接,从而使隐迹的河北译者群体逐渐走向显形。在梳理文献的同时发现,译者群体动态流向、身份构成、语种选择,以及区域翻译培养机构、出版资源、研究关注等因素都影响河北译者群体意象的形成。该文旨在以译者角度管窥河北翻译史,以翻译角度鉴照河北文化史,以期唤起学界对河北译者群体研究的关注,为河北区域文化史研究开拓多元角度和崭新路径。  相似文献   

12.
我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现哲学著作翻译高潮,以金岳霖、贺麟、艾思奇为代表的哲学家从哲学思辨的视角观照翻译理论,其翻译思想涵盖翻译的本质、可译性、翻译标准等翻译研究的重大命题,突破了传统的直译/意译的二元对立,但其哲学翻译思想的挖掘与贡献极少关注。本研究梳理了艾思奇、贺麟、金岳霖的哲学翻译思想,尝试提出其哲学翻译观的形成基础、翻译的本质及辩证的方法论特征等共同翻译观,再次从哲学高度印证了"语言是思想的物质外壳",补充了翻译家思想研究,拓宽了言与意的跨学科视域,延伸了译学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13.
英国新教传教士理雅各自19世纪60年代始至90年代末去世止一直在英译中国儒道典籍,其翻译分为两个系列:《中国经典》和《东方圣书》。他以中国学人的研究成果作为阐释基础,采用麦克思·缪勒的比较宗教方法融合沟通中西宗教,以孟子的"以意逆志"作为自己的翻译思想和翻译宗旨,采用丰厚翻译的形式和学术翻译的态度,真实地将中国的知识体系、中国的学术研究成果、中国的宗教等中国文化思想传播到了英语世界。理雅各是第一位全面公正英译中国主要儒道典籍的翻译家和汉学家,他的翻译与研究促进了海外汉学的发展,并影响了辜鸿铭、庞德等人的翻译,让中国思想在世界思想谱系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翻译理论是在文学翻译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传统翻译理论框架下形成的翻译策略往往只注重词汇层面的翻译技巧,忽略了翻译背后的文化本质。为使源语和目的语的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尤金·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文化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本文从翻译的文化本质入手,以语言学家尤金·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作为依据,从功能对等的概念出发,提出翻译的对等实质,即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运用多种翻译策略,找出最为对应的功能对等模式,达到译文与原文的最佳功能对等。  相似文献   

15.
中国翻译大家许渊冲先生提出了“三美论”,强调翻译的译作应该体现出原稿意、音、形上的三美。但因中英文化差异,翻译中“三美”的实现需要根据原稿的内涵、逻辑、美学等作出翻译补偿。该文以《白马湖之冬》为例,选取著名翻译家张培基先生的译文,探索译者是如何通过翻译补偿更好地展示翻译“三美”,并为散文初译者提供有益的分享和借鉴。同时,通过中国文学的对外译介,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及其丰富的娱乐生活,进而传播中国声音、展示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6.
"乐"的超越与"仁"爱之美--孔子美学的"类"觉醒本质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美学通过人生的“乐之”境界 ,明确提出了其对美的形成根源的根本看法 ,指出了美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而奠定了儒家美学的“类”本体论基础。“里仁为美”体现了他的入世致用和境界物化的美学内容 ,是“乐之”境界的“仁”学实践。而“大同”理想则体现了他对人的“类”本质和社会发展“类”归宿的天才觉悟及对异化的断然拒绝 ,表明了人与人、人与自然感应相通、呼吸与共、和谐相处的可能性 ,即在与天“同一”的“乐”的和谐态中所达到的超生物和超社会的审美存在 ,这是人性在获得物质和社会的非异化满足后的美学归宿。  相似文献   

17.
陈聪  伍剑云 《文化学刊》2023,(10):170-173
美国学者安德烈·勒菲弗尔认为,翻译行为是某种形式的“折射”或者“改写”,改写即操纵,翻译的改写是为意识形态服务的手段。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因素是影响“改写”过程的重要因素。以上三要素的提出以及三者与改写关系的阐述不仅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路径,也标志着翻译学研究中“操纵学派”的形成,实现了翻译研究从文本研究向文化研究的转向。  相似文献   

18.
该研究以2002—2023年CNKI数据库中收录的有关俄语翻译的673篇文献为数据来源,借助文献计量法和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对俄语翻译研究领域文献进行可视化呈现,量化分析其研究现状及热点,探讨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对未来发展趋势提出预测与展望。研究结果表明:俄语翻译研究热点主要包括翻译原则及策略、翻译人才的培养;俄语翻译在研究范式、方法与工具、理论层面的创新程度存在不足;同一学科、交叉学科间的研究者合作有待加强;翻译理念呈现出滞后化特征;翻译原则与策略相关研究亟待提升;翻译人才培养机制应以时代需要为导向进行调整。未来俄语翻译研究可能将更加注重跨学科交叉;语料库在词典编纂、机器翻译、翻译研究和语言教学领域的应用前景也将成为重要研究方向;翻译技术及机器翻译领域的研究也将继续成为研究热点和趋势。  相似文献   

19.
《虞美人》是中国词学史上经典之作,也是李煜的绝命之作。此词译本诸多,其中最著名的为徐忠杰和许渊冲所译。本文基于许渊冲先生提出的“三美”论,从音、形、意三个层面对《虞美人》的这两个英译本进行全面的对比研究,以此深入理解中国古诗翻译的美学原则,并进一步分析“三美”原则在诗歌翻译对比研究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闵福德(John Minford)是资深汉学家,早年以翻译中国经典小说《红楼梦》后四十回而名闻国际汉学界。其后,他翻译的《孙子兵法》和《聊斋志异》被企鹅出版社相继出版,并取得了很大反响。近期企鹅出版社又出版了他翻译的中国群经之首《易经》,该译本不同于现有以理雅各、卫礼贤等知名学者为代表的译本,而是采用直译处理,通过类似于中国经典的传统注疏编译形式,从而使读者更易于阅读和接受。本文主要从闵福德的主要汉学成就与翻译《易经》的缘起、英译《易经》的翻译思想及其策略、易学思想内涵等三方面进行评述。最后指出闵福德的翻译实践对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无疑是一个成功范例,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