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春沐 《文化遗产》2017,(1):147-152
《开光》是梅州客家佛教香花音乐仪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在丧葬度亡时履行驱邪纳吉的宗教内涵,成为整个仪式功能得以转换的中介仪式;而且在寺庙功德中用以张扬吉庆红火的民俗意象,是客家佛教民俗的礼仪表现。作为一套结合了器乐、声乐、舞蹈以及道具表演的仪式,《开光》分上、下水两派,其中上水派音乐独具特色,音乐中的羽调式、宫调式及徵调式色彩较突出,极能代表梅州客家佛教音乐的基本风格。由于地域流派的演绎,开光过程中所谓的"三开光",在梅州各地产生出多元的舞蹈形式,上水地区的男众表演,蕉岭地区的斋嫲表演,下水地区的铙钹表演,都显示出这段仪式独特的表演方式。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赣南客家灯彩民俗体育表演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发现:赣南客家灯彩民俗体育表演兼具典型的"民俗性"与"体育性",具有"原生态美"与"喜庆美""、动态美"、"工艺美"、"图案美"、"宗族观"、"天命观"、"仁礼观"等。并提出了当今赣南客家灯彩民俗体育表演传承与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 活态民间音乐文化资源是指存活于民间的、鲜活的、发展的音乐文化资源。为记录和保存民间音乐文化,展现当下活态音乐的生存模式,中国音乐学院图书馆于2004年成立项目对活态音乐资源进行主动收集和保存。[方法/过程] 以中国音乐学院民间音乐资源建设项目为例,运用人类学、民族音乐学等方法和"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将民间音乐及与其存活相连的文化事项整合考察,并以录音、摄像等多种形式收集第一手资料。[结果/结论] 活态民间音乐文化资源建设是一项庞大的音乐文献建设工程,在特色资源建设、艺术实践、文化传承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未来还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YY虚拟社区"满汉全席"频道的线上田野式观察,从传播的仪式观入手,认为传播是作为一个维系社区共识的必要手段,将其看作是创造、修改和转变一个共享文化的过程.选择该小众虚拟社区,尝试从传播的仪式观的角度分析考察其线上组织传播活动,为进行文化研究做一个小切入点,通过对传播、符号和社会结构的分析,探究传播是否具备创造、维系和改变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YY虚拟社区"满汉全席"频道的线上田野式观察,从传播的仪式观入手,认为传播是作为一个维系社区共识的必要手段,将其看作是创造、修改和转变一个共享文化的过程。选择该小众虚拟社区,尝试从传播的仪式观的角度分析考察其线上组织传播活动,为进行文化研究做一个小切入点,通过对传播、符号和社会结构的分析,探究传播是否具备创造、维系和改变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客家人在海内外建立了数十个客家博物馆,策划了一系列客家文化陈列展览。从江西赣南地区客家文化陈列展览的现状看,客家文化陈列展主要存在同质化、层次较低、文物不足、展览形式单一、文物内涵诠释不足等问题。在策划客家文化陈列展览时,要坚持展览主题的思想性和原创性,内容的体系性和学术性,展览语言的艺术化和通俗化,同时注重展览的互动体验和趣味性。  相似文献   

7.
蒙古族传统"安代"治疗仪式,是民间信仰仪式与治疗仪式的统一,融音乐治疗、运动治疗于一体,将心理治疗、躯体治疗、社会功能恢复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帮助患者恢复精神平衡与和谐。"安代"疗法为了解不同文化情境下精神病的表现形式、人们的应对策略,特别是地方文化在其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以及在传统社会中,民间信仰为人们应对疾病提供了怎样的意义支持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客家文献与“文化梅州”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分析客家文献与客家文化的内在联系入手,介绍梅州客家文献的概貌,论述客家文献对"文化梅州"建设的重要作用,以及客家地区图书馆做好客家文献工作的举措,从而又好、又快地推动"文化梅州"建设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媒介仪式与文化传播——文化人类学视域中的电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仪式作为人类历史长河中最古老、最普遍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既是社会文化人类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也成为传播学所关注的对象.尤其在全球化语境下,一种以电视为代表的"媒介仪式",在构筑"认同的空间",提供"认同的力量"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拜祖大典"、"中国记忆"、"香港回归"等媒介仪式的考察,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探讨"媒介仪式"与文化传播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民间调解仪式通过电视呈现,在传递价值观、社会整合和城市文化共同体的构建方面具有较大的作用,本文将以《新老娘舅》节目为例,从传播仪式观的视角对调解类电视节目的仪式传播进行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被誉为“客家保护神”的定光古佛是闽西乃至诸多客家地区最有影响的佛教俗神,本文主要探讨定光古佛信仰在武平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播迁到整个闽西地区和台湾及海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正>清厦客家围村是粤中地区客家建筑的典型,文化内涵深厚,历史信息丰富;它脱胎于粤东北、赣南的客家建筑,又与其有明显的区别;它既带有客家先民原住地和途经迁徙地的文化烙印,又吸收了岭南广府文化极强的建筑形式,进而受客侨文化影响,中西结合,在客家建筑中独树一帜。一、粤中客家民系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13.
詹姆斯·凯瑞的仪式观认为传播是一种现实得以生产、维系、修正和转变的符号过程,通过信息的共享来达到在时间上对一个共同体的维系。杭州G20晚会从"包容"即作为解读传统文化的仪式观,"信仰"即作为解读和合融通文化的仪式观以及"融合"即作为建构社会认同的仪式观这三个层面作为文化叙述的政治仪式予以艺术化诠释,有效阐释了杭州峰会的"创新、活力、联动、包容"主题。  相似文献   

14.
客家人在恶劣的环境和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客家特色的医药文化。本文以赣南为例,从传统治病、预防保健、食疗养生、起居卫生等四方面阐述了客家传统医药卫生习俗。  相似文献   

15.
张婧 《青年记者》2017,(32):79-80
传播仪式观理论 詹姆斯·凯瑞是20世纪美国文化研究的代表人物,他的传播仪式观理论的提出,为美国传播学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他认为传播更多的是一种仪式,而不是传递或运输.①自此,传播仪式观正式进入公众视野.与传播传递观简单描述为对信息的传递和运输不同,相比之下,凯瑞的仪式观理论把传播看作创造、修改和转变一个共享文化的过程.② “窦”式《圆桌派》的移植与创新 《圆桌派》由优酷视频推出、窦文涛主持.嘉宾构成从“锵锵三人”变成了圆桌席上的四人,同样针对热点话题进行聊天式品谈.  相似文献   

16.
影视人类学是运用人类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并用现代影视技术和表现方式,对人类学研究的对象、范围进行科学综合观照的一门新兴边缘性学科。人类学因使用了影视的手段而取得了革命性的进展,使影视人类学成为了人类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给人类学自身的学科发展带来了一场视觉文化的革命。从文化功能上看,人类学影视片具有记录保存文化、阐释文化意蕴、传播交流文化等功能。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18,(7):25-32
戴扬和卡茨的经典媒介事件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功能主义传播学受到社会人类学启发的产物。90年代初,文化研究和社会学者从"传媒与仪式"的角度对之进行了验证和修正。之后,媒介事件被整合进仪式传播理论、媒介仪式理论和"媒介化的仪式"理论,成为媒介社会学和媒介人类学的重要概念。  相似文献   

18.
粤东北兴宁与连平忠信盛行的元宵"吊灯"习俗,以各姓氏在宗祠内举行隆重仪式悬挂竹制纸质的五彩花灯为核心。客家花灯的制作以家庭手工作坊为主,具有特定的季节性和家族内师徒传承的特征。客家宗祠内举行的"吊灯"仪式,以追求热闹和展示宗族实力为目标,间接带动了客家花灯的竞争性消费,促使这项民间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活态传承。地方政府顺应旅游市场开拓的需要,积极推动客家花灯与"吊灯"习俗的申遗工作并获得成功。民营企业抓住客家"吊灯"习俗的地方文化特色,打造主题文化产业园区,推动了客家花灯产品的创意开发。粤东北客家花灯制作工艺的活态传承与自媒体时代"吊灯"习俗的广泛传播,正在建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的一种新机制。  相似文献   

19.
杨玲 《今传媒》2012,(5):63-64
在现代营销活动中,敏感的消费者开始对冗余信息进行过滤,并对各种形式的推销产生抵触情绪,单纯的叫卖式行为已经不能达到宣传推广与促进销售的目的。随着精神享受与文化消费潮流的兴起,旨在创造具有"尊贵"、"神秘"、"奢华"等神圣般心灵体验的"仪式感"营销方式正悄然兴起。本文从美国文化研究代表人物詹姆斯.凯瑞"传播的仪式观"出发,结合现实中的营销案例,分析"仪式感"在现代营销活动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20.
依据多媒体数据库技术,将有效地解决赣南客家民俗体育影视管理中的数字化问题,从整体性和系统性对其进行深化研究、挖掘与整理,为赣南客家民俗体育研究搭建一个更加宽阔、真实的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