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戴望舒是中国新诗“现代诗派”的核心和领袖人物,是一位别树一格,自创一派,对中国新诗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的诗人。 从《自家悲怨》《忧郁》这样充满迷惘、哀伤的个人灵魂的低诉,到唱出满怀希望和憧憬的《元日祝福》《我用残损的手掌》,望舒确是走过了一条曲折、艰难的道路。然而,这艰难和曲折绝不是望舒一个人的。 自一九二二年起,戴望舒就致力于新诗创作,一九二九年、一九三三年分别出版了《我的记忆》《望舒草》两本诗集。抗日战争爆发后,戴望舒开始从事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一九四一年日军占领香港后,他不幸被捕入狱,受尽人间的种种磨难。出狱后,于一九四八年又出版了第三本诗集《灾难的岁月》。望舒诗的思想内容,以抗日战争为标志,分为两个时期。 在前期的创作中,望舒的诗集中体现丁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黑暗的占领,恐怖在统治人群”(《流浪人的夜歌》)的社会中厌恶现实并力图改变或摆脱现实的苦闷、哀伤的心情。  相似文献   

2.
"知识分子写作派"推崇西方技艺与"民间写作派"推崇肉身的诗歌主张触及了新诗发展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在西方与传统之间如何建立新诗自身的审美规范."知识分子写作派"与"民间写作派"必然面临哪些写作困境.学习西方或照搬传统都无益于拓展新诗想象力的空间.现当代诗人为找回汉语诗的诗味作了哪些探索.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中晚唐元白、韩孟两个诗派的创作和文学理论中,发掘其对晚唐五代词创作的繁荣和词体成熟产生的推进作用。元白诗派的诗歌分类意识、娱乐功能观和韩孟诗派"不平则鸣"、"笔补造化"的创作观,作为词体文体特征的形成背景,是本文论析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4.
宋代理学诗派有五祖一宗、二流三派,逻辑发展过程可分为六期。五祖为邵雍、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一宗为朱熹。二流指雅流和俗流。三派为放旷派、洒落派、敬谨派。以理学为精神底蕴、体现了濂洛理学诗派审美倾向和艺术风格的诗作称为"濂洛风雅"。周敦颐诗歌是"濂洛风雅"之初澜,二程及其门弟子的诗歌是"濂洛风雅"之主潮,南渡后的洛学后学之诗为"濂洛风雅"的余波。在武夷理学诗人群体中,崇安刘氏家族起着骨干作用,刘子翚是其中的核心人物。他的诗教和创作实践为朱熹指明了诗歌创作的方向。朱熹既是思想史上的泰山北斗,也是理学诗派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5.
新诗在新媒体的传播和接受中,主体经历了从精英性活动到全民性欢愉的蜕变。新诗主体性的变更和新媒体的强势发展,使数字化时代的新诗陷入了审美缺失和转型的困境中。面对新媒体的兴盛,新诗展开了新一轮的美学变革,意图重构民众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6.
由当代技术革命的飞跃发展引起的媒介革命导致了一个新的文化时代的来临,新诗和媒介载体实现了全新的互动关系。新诗在网络、手机等新型媒介的助推下,新诗实现了诗歌精神与民众零距离接触,高雅诗歌实现了日常生活化,迎来了多元、立体的发展。新诗因为新的媒介开始走向一个新的蜕变之路,一是全新的媒介方式促成诗歌创作主体的变化。二是最根本的变化,就是以新媒介为支撑的图像化时代促使全新的诗歌创作机制。  相似文献   

7.
梁潮是"独秀作家群"中一个笔耕不辍的诗人,是当下广西乃至国内少见的仍在坚持新诗创作的50末诗人,他的诗作属于象征型文学,既深受西方现代派诗学影响,又保留中国古典诗词曲赋、民间小调和童谣等传统禀赋,常常将象征和隐喻等融入形象、意象、情景与意境之中,进行诗歌叙事,在艺术上呈现出中西诗学观念互化、融合的风格特色,他的咏史母题的诗作具有这种代表性。  相似文献   

8.
刘继业 《文化学刊》2011,(6):151-154
当今大学的新诗教育,从目前流行的一些《大学语文》教材来看,和中学的新诗教育没有明显差别,也难以引起学生对于新诗的兴趣。新诗教育应该抛开新诗史、文学史思路的束缚,尽量发现、挖掘更多的作品。新诗教育者自身更有充分发挥的独创性空间。  相似文献   

9.
纵观中国文学历史的发展,朦胧诗派的存在无疑是中国当代汉语诗歌发展史上最具价值的研究课题之一。作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顾城一生写作了丰富的诗歌作品,在其离世的数十年间,国内外对其人及其作品的研究和探讨一直在持续。顾城以及朦胧诗派的发展改变了国人单一的直线思维模式,为思维的发散性和多样性奠定基础,符合人类内心复杂多变的模式,也使社会本身的不确定性浮出水面。本文将从朦胧诗及朦胧诗派入手,分析朦胧诗派所传达的思想内容,通过对朦胧诗艺术特征表现的分析,挖掘其存在的审美价值与历史意义,分析顾城及朦胧诗派的时代影响。  相似文献   

10.
正讨论人:纪莉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庆安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姬德强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副院长刘俊中国传媒大学首批"青年拔尖人才"、副研究员、《现代传播》责任编辑从鼠疫、黑死病到非典、埃博拉,人类每一个族群遇到的传染性疾病都在一定范围内给生命、社会治理带来了  相似文献   

11.
《古怨》是现存最早的歌词与曲谱兼备的琴歌作品。从文学方面看,整首琴歌几乎每句句末都以仄声字收束,句中情感迫促处采用入声字;句式长短参差,单字句和双字句间杂出现。从音乐方面看,在复原的"侧商调"基础上,姜夔运用古琴复杂的指法表现出多变的音色,以配合情感的表达。姜夔通过将文学与音乐精心结合,充分表现了他忧国伤时和借景怀人的复杂感情。  相似文献   

12.
在西藏,我常常处在心灵被震撼的情感之中。一座山峰、一湾湖水、一段天路,甚至是一个行走着的黑脸汉子也会掀起我情感的波澜。这是2007年春季的事情,我逗留于西藏两个多月,走遍了除阿里之外的西藏所有地区,不是去旅游,而是去工作。我从西藏下来后,一段时间处于醉氧状态,困意连连,合眼就睡,每睡必梦,每梦必是西藏!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新诗的发展经过90余年的时间,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诗人们也有不同的主张和探索的实践。从理论上众说纷纭,从实践上看多种多样。对于新诗应该吸收什么,摒弃什么,也应有个相对说法。其后朦胧诗及先锋诗歌群体的出现、存在和消逝也有着它的理由和依据。从现实出发,按先锋诗人们的主张,去创建另种诗体。在多元化中便于新诗的自身完善,也更便于新创诗体的发展,并达到文学的整体繁荣。  相似文献   

14.
正近来,我国百科诗派的诗集被诸多国外著名图书馆收藏。入选作者之一的浙江诗人王自亮日前就此事回答了本刊的提问——近来,我国百科诗派的诗集被诸多国外著名图书馆收藏。百科诗派是当代文坛智库型诗歌流派,由潜身于文史理工领域的诗歌作者组成,主要从事史诗、长诗、大型系列组诗创作和从内容到体裁的实验。以学术、智性、涵容、洞察的姿态亮相。浙江省有一位作者入选——浙江工商大学的王自亮教授。  相似文献   

15.
焦仕刚 《文化学刊》2011,(6):155-157
在新兴媒介冲击下,新世纪中国新诗面临着发展困境: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让新诗庸俗化,诗人追名逐利,诗歌伦理规则的无序和道德精神的荒芜,新诗异化与新生成为新世纪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中国社会"官本位"的环境,使新诗创作主体出现了权力化、明星化、官员化的变化;诗歌应有的自律意识也变得脆弱。新诗的新生方向必然是:拥抱现实,回归平民化立场;重建新诗伦理秩序和历史意识。  相似文献   

16.
儒、释、道与李、杜、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睿宗以后的盛唐时代,儒、释、道同兴并举,不分先后的局面不仅以皇帝诏书的形式确定下来,而且在诗歌领域中也得到了最为集中、最为充分的体现道家、道教思想主要表现为从山水诗派的崛起,到李自自由浪漫、壮丽夸张诗风的形成;佛教美学思想主要表现为从田园诗派的崛起,到王维平淡自然、素朴宁静诗风的形成;儒家美学思想则主要表现为从边塞诗派的崛起,到杜甫忧患黎元、沉郁顿挫诗风的形成.探讨这一问题,不仅有助于对盛唐诗歌美学流变及其繁荣原因的理解,而且有利于以此来进一步分析宗教、哲学与审美文化之间交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7.
现代"自由教育"源于古希腊时期的"自由教育",但又与古希腊时期的"自由教育"有着本质的不同,后者只是针对当时的"自由男人"进行的一种教育,以区分贵族和奴隶在教育上的待遇不同,而前者是针对每一个有权利接受教育的自然人进行的养成教育。在经历了历史风浪的洗礼后,"自由教育"逐渐演变成一种关注人的教育,重视如何把一个人教育成能够独立思考、具有进步价值观念、道德操守和了解各种文化差异的完整而全面的个体。  相似文献   

18.
论两宋“理学诗派”的文学特征及其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学诗派的诗歌创作主题多与理学范畴相联系,具有儒语的特征,是理学范畴与命题的诗化表达。理学诗派诗人往往特别注重以意裁景、强调顺着物境平坦顺遂地表达理学的相关命题,理学诗派诗歌的境界也因此而得以提升,并影响到其诗风的总体取向。理学诗派以审美方式而沟通自然界与价值界的探索,以及在诗境构建等方面的努力,除了具有哲学层面上的独特贡献之外,也为诗歌发展注入了新的因子,对理学诗派进行评价应该充分注意到这一点。  相似文献   

19.
现代西方管理日益趋向复杂化,片面追求数学化、模型化的管理技术,无视人的心理情感因素和管理艺术的丰富性.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管理哲学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点.日本企业文化不仅推行现代管理的体系、制度、方法,也重视属于文化层面的"软"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于坚的"事件系列"诗歌是其诗歌作品中极具叙事色彩且最能体现其新诗叙事特征的一组诗歌。本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以叙事学理论的叙事角度为理论基础,从人称、聚焦和"跳角"三方面分别对这组诗歌进行文本细读,分析这组诗歌拥有的其他诗歌所不具备的审美特性,以期对于坚诗歌在叙事方面的研究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