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艳 《文化交流》2004,(2):69-70
王选是谁?一个民间传奇式人物、侵华日军细菌战中国受害诉讼原告团团长。她没有显赫的职位,更没有什么特殊的背景,但正是她,一个在日本留学多年的普普通通的中国女子,却以桀不训的毅力,带领一群七老八十的日军细菌战受害者,与日本政府进行了8年不屈不挠的较量。她试图让人们明白:日本细菌战的罪恶不大白于天下,人类文明史将蒙受羞耻。如果日本政府不谢罪赔偿,她与日本的较量将永远不会停止。王选与揭露细菌战罪恶结下不解之缘,说来很偶然。1995年,在日本求学8年的王选准备赴美国深造,就在此时,一则关于细菌战受害者要求赔偿的报道和一幅照片…  相似文献   

2.
“我家11口人当中,有8人就是由于日本的细菌战而感染了鼠疫死去,我父亲发出像狮子那样的嗷嗷的吼叫声,极其痛苦地死去。母亲也是痛苦至极,手乱挠床铺,指甲剥离了,满手淌着鲜血死去。……唉……我已不愿回想那时的情形了!不想说了!……”这是浙江省义乌市崇山村村民王荣良一面拭着涌出的眼泪,一面向我诉说的话。1991年的夏天,对我来说是第一次与细菌战受害者的令人震撼的会见。 那一年我为了调查崇山村的细菌战危害,第一次踏上浙江省。通过那次与崇山村村民们令人震撼的会见,使我强烈地认识到日本人必须承担的战争责任是多么重大,同时立下了这样的决心:“无论如何必须查明并揭露细菌战的事实!”  相似文献   

3.
上世纪40年代,侵华日军在浙江衢州进行了罪恶的细菌战,千万个生灵遭到涂炭。近年来,三位受害者后人矢志建立"侵华日军衢州细菌战受害者纪念馆",把日本军国主义的滔天罪行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今年清明,侵华日军细菌战受害者纪念馆在衢州市罗汉井正式开馆。  相似文献   

4.
诗人李中华,笔名泉音,是一位军旅作家。从他 的言谈中透露出军人那特有的气质,然而他在诗集中是以诗人的面目出现的。他的血管里流动着军人殷红的血液,而笔管里却奔涌着诗人蓝色的血浆。他的诗大气豪放,显露出了当代军人博大的胸怀,在没有硝烟、战火的日子里,更为凸显了当代军人深层的心理。 诗,是诗人生命形式的呈现。泉音诗中呈现出的生命形式,不同于战场上生死相搏的壮烈。当然,那种血与肉、硝烟与战火的场面最能体现军人的人生价值。然而,战争只是暂时的,和平年代的军人如何去展示自身的价值呢?答案有多种,泉音就是以诗的形式,把对祖国大江南北、山川河流的眷恋和热爱,用语言艺术尽情地倾洒出来。  相似文献   

5.
    
“哇”的一声啼哭,他降临在人世间。他还只是混混沌沌的一个人。理想对他来说,不知为何物,不过是虚无。他没有理想,他还是个襁褓中的婴儿,婴儿对理想有自己的想法?没有,但是,他会有的。 他,一天天长大了,理想对他来说,从一个泡沫似的幻想,渐渐地如同空气、阳光、水一样,有了实际的意义。他觉得天空很美,很蓝,那么多白云在天上飘来飘去,有没有属于自己的一片云呢? 他跳着,蹦着,想要摘下一片属于自己的云。可他却总够不到:云,太高了,可望而不可及。  相似文献   

6.
五星级人生     
他是一个洗车的老头儿,他没有店铺,只是在进城的路口打了一眼压井.早晨,他用自行车驮着一个小水泵、高压水枪和几团抹布来,有车需要清洗,他就一丝不苟地清洗.黄昏时,他拆下水泵,用自行车再带回去.老头儿是个很少言语的老人,他不怎么招揽生意,只是埋头洗车,他在自己的压井旁竖了一块白木牌子,歪歪扭扭地写了一行大字--"每天只洗8辆车".  相似文献   

7.
有这么一部电影,讲述了二战时一对父子之间的真实故事. 一位善良憨厚、生性乐观的犹太人,被抓进惨无人道的纳粹集中营里.他很爱三岁的儿子,为了不让孩子幼小的心灵蒙上悲剧的阴影,他想尽各种办法试图让孩子以为这只是一场游戏.对于父亲来说,这恐怕是一生中最难演的一场戏.一边要面对充满血腥气息的战争环境,一边要尽力用谎言遮掩住真实的残酷,在恐惧焦灼与惴惴不安中,做出的却是最轻松自如的笑容,最幽默滑稽的动作.  相似文献   

8.
宁高宁 《职业圈》2014,(16):15-15
原来以为只是一个企业需要经营,现在看来一个国家也需要经营.原来意义上的国家是权力和治理的政治形式,现在看来一个国家也是经济和市场的经营组织.原来的国家可以是相对独立自给自足的区域,现在看来国家不仅几乎没有了距离的界限,甚至文化的、信息的、商品的还有更多的区分都变得很模糊.原来以为国家间应该搞好外交关系,最好不要有战争,现在看来国家间不论关系搞得多好,对生存条件和国家地位的竞争也不可避免,所谓战争只不过换了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9.
血色母爱     
当知青时,一位老农讲了一个黄鼠狼脱皮哺子的故事。三年困难时期,他一家人经常找不到吃的。好在他会下夹子,偶尔也会夹到狐狸、黄鼠狼什么的。一天清晨,他去收夹子,见夹到一只黄鼠狼,拿起一看却大吃一惊,手里只是一张皮,黄鼠狼脱皮逃了。他想,没有皮的黄鼠狼肯定死在不远的地方。于是,他沿着血迹寻去,在河沟里发现黄鼠狼藏身的地洞,挖开一看,他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一窝还未睁眼的小黄鼠狼,正趴在脱了皮的已经僵硬了的母黄鼠狼身上,不断地  相似文献   

10.
如果不是一道党政机关精简机构和推行干部制度改革的"圣旨",他至今仍然还是成都市大邑县乡镇企业局的一名普通公务员;如果不是当年那个义无反顾的决定,他至今还过着坐在办公室里翻阅报刊、喝茶水,工作上没有太大压力且生活平淡而舒适的小日子;如果不是当时那次破釜沉舟的抉择,成都市铸造行业里或许就少了一员披荆斩棘的大将。然而人生没有那么多如果,有的只是经历、付出以及收获……他就是四川省祥业铸造有限公司董事长——谢许祥,他中等个子,衣着朴实,语言内敛,如果不经人介绍,你很难看得出来他就是那个在"成都市机械铸造帝  相似文献   

11.
1998年初,联合国难民署为了提升全世界对难民问题的关注度,制作了一则一分多钟的视频广告:中国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在1999年科索沃战争期间曾播发过该广告。这则广告没有战争后难民颠沛流离的生活画面,没有各国领导人关注难民境遇的言论,  相似文献   

12.
宋欣 《职业圈》2013,(1):82-85
如果不是一道党政机关精简机构和推行干部制度改革的“圣旨”,他至今仍然还是成都市大邑县乡镇企业局的一名普通公务员;如果不是当年那个义无反顾的决定,他至今还过着坐在办公室里翻阅报刊、喝茶水,工作上没有太大压力且生活平淡而舒适的小日子;如果不是当时那次破釜沉舟的抉择,成都市铸造行业里或许就少了一员披荆斩棘的大将。然而人生没有那么多如果,有的只是经历、付出以及收获……  相似文献   

13.
漫天的沙尘渐渐退去,蓝天和烈日又一次出现在沙漠上空。开着那辆破旧的黄色出租车在公路上行驶,道路的两边,随处可见车辆的残骸,远处的浓烟告诉他,战争正在他的祖国进行着。天气晴好,很炎热,没有一丝风,对面驶来一支车队,车上也坐了很多人,这情景有点像这个国度里乘卡车赶集的人群。  相似文献   

14.
与永恒拔河     
二○○三年,有两件大事将永载于历史中——伊拉克战争和“非典”。前一件事对于中国人来说,就象看古书、听演义,讲的只是别人的故事,每目里的关注更多的是出于一种新奇和惯性使然。然而,后一件事,却将一场战争活生生地剥开,以另一种不曾预料的形式,鲜血淋漓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相似文献   

15.
爷爷说,那天,他真的觉得他已经把自己所有的路都走得干干净净了。可是,如果一切可以重新再来,又会怎么样?他依旧没有别的选择。他依旧会毫不犹豫地杀死那个日本鬼子,那个因伤掉队闯入村子里的日本兵。他只是觉得悲哀,一种巨大的渗人人身体每个细胞的悲哀,这种悲哀让人连求生的勇气都消失殆尽了。他不明白,不明白为什么一个受伤掉队的鬼子会把全村一百多号男女都吓得躲进了高粱地里?为什么没有人想到会用别的方式来对付那个鬼子。高粱纵然长得再高再密,早早晚晚也会被割得一棵不剩,在光秃秃的原野上,该面对的流血迟早要来,曾经又高又密的高粱又能挡住什么呢?  相似文献   

16.
对他来说,那场灾难发生得不仅仅是突然。他不是矿工,只是一名刚刚毕业分配到矿务局的大学生,去那家小煤矿体验生活时,遭遇了煤矿几十年来的第一次塌方——巷道因塌方被堵塞,虽没有将人埋进去,但靠自己的力量出去已经不可能。  相似文献   

17.
李鹏 《生态文化》2014,(3):54-56
六 第二天,王校长走出家门,可他又回来抱了抱小外孙子。 "看你,天天见,还这么舍不得。"老伴儿看他看孩子的神情,说了一句。 这倒让他也把目光转向他的夫人。平时不觉得,今天他也想和老伴儿说上几句感谢的话。这个家,要是没有她,很难想象会是怎么样。可是说什么呢?他什么也不能说,只是把小外孙子又递给她,说了一句: “以后让姥姥多抱抱哦。”  相似文献   

18.
简单 《职业圈》2009,(34):94-94
<正>商战小说已经太多,基本上都围绕在外企销售上打转,争单、抢单、做单,不亦乐乎。实际上商战风云中,销售只是其中的第一线,再大的单子,也不过是局部战役而已,而真正残酷的商战却是不见硝烟的幕后战争。而《猎头局中局》展示了审视商战的另一种视角:人才战争。行业内几个人的来去有  相似文献   

19.
一个小镇中学的年轻教师,怀揣梦想,苦苦活动3年,终于调进了自己梦寐以求的一所县城重点中学。但是,校方没有让他上主课,而是安排他负责"电化教育"。说是一门课,其实也就是放放录像和幻灯片之类的活。因为追求升学率,学校把全部精力都用在"语数外"上去了。"电教"不过是可有可无的"豆芽课"。所以,在不少老师的心目中,他只是一个"打杂"的角色。蔑视和冷笑如高空坠物,避无可避。"你是咱学校最轻闲的  相似文献   

20.
逃禅与脱俗:也谈苏曼殊的"宗教信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掘文学中的宗教价值 ,已然成为近几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但中国现代文学 ,事实上是缺乏宗教的信仰与热诚的———即使是具有宗教信仰倾向的作家及其作品。本文从现代文学浪漫派先驱苏曼殊这一个案入手 ,透过苏曼殊人生与艺术作品的表象 ,揭示其宗教信仰的功利性与表象性。本文认为 ,苏曼殊只是一个以袈裟芒鞋为道具的浪漫主义者 ,其作品的宗教意象 ,更多是一种审美想象 ,并不代表苏曼殊人生价值与信仰的真正选择。宗教没有妨碍他追求爱与自由 ,而此二者 ,是他短暂生命为我们留下的美好精神。偶然的际遇使苏曼殊与宗教结缘 ,而宗教最终只是他逃避俗累、托身暂栖的处所。当然 ,佛教的“空” ,与他对人生的悲剧体验暗合 ,使他的文学话语多了一种借禅语佛理表达虚无的东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