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小弘 《文化学刊》2011,(5):152-156
“第作为辽宁新生代作家的代表,于晓威的小说创作始终体现着一种对于生命本身的关怀和理解。他的小说去除了凌驾于生命之上的社会意识、道德意识、政治意识的遮蔽,强化了生命存在中往往能出人意料改变生命轨迹的非理性和偶然因素,从而将生命的无限复杂性与可能性展露得淋漓尽致,还原了个体生命原始的丰富性,将生命存在的本真自在状态清晰的显露出来。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生命本真状态的重视也促使于晓威的小说创作对人物内心进行深入的挖掘,其中“焦虑”成为人物情绪的一个关键词。  相似文献   

2.
时间,包括自然时间与人文时间,是生命线的向度,是人类永远探寻的重大哲学主题。独秀作家群的成员梁潮对时间的把握是横向的,是在客观时间之外,从探究历史时间和调控心理时间,乃至超越自然时间这三个层面,对自我生命的主观情感体验,这决定他的生命形式和心理状态,触发其审美体验和诗性直觉。他在诗作中,融注自己对时间的体验和感悟,形成独特的诗歌时间意识,转化为特定的诗歌叙事,从而让心理时间超越客观时间。与此相应,他拓展自身的生命层次,使自然生命诗意地转化和飞跃,提升社会生命的品位,实现精神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种精神生命的生活方式,张开理想的翅膀,飞向心灵上空更加高远的方向,达到无限自由和畅适的诗意境界。  相似文献   

3.
张波 《文化学刊》2015,(3):137-138
李白的诗歌代表了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发展的顶峰。除了诗歌,李白的辞赋同样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风貌。李白现存古赋八首,除《剑阁》《明堂》《大猎》为大赋之外,其他五篇皆为抒情小赋,其抒情小赋以"时间"和"生命"为主题,既与抒情小赋的传统继承有关,也与他个人的生命意识密切相关,表现了李白强烈的个体意识和对人生的独特情感体验,这与李白诗歌中超越时间和生命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4.
从叶澜教授提出的社会教育力的概念出发,就社会教育力对个体和学校的价值进行简要分析,以明晰社会教育力于个体生命和学校之价值。社会教育力在更大范围的聚通和提升能为个体生命价值的实现和学校教育终极价值的实现提供生态学的良性机制。这种回归本真的社会教育生态环境本身就是一种应然的状态。应发挥社会教育力之应然职责,提升个体生命质量,或通过学校教育作用力提升个体的生命质量,进而实现社会价值的最大提升。  相似文献   

5.
《长恨歌》塑造了王琦瑶这一具有个体意识的人物形象,并将其形象模糊与符号化,通过叙述其日常生活解构以往宏大历史叙事模式。在个体意识与社会历史关系的内在缠绕中,个体意识在历史中深化成长,看似边缘化的个体生命与意识,始终存在于社会历史体系中,在王琦瑶的个体意识发展演变中,可以窥见其潜在的现代性特质。  相似文献   

6.
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道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本源性的,也是本体性的,更是一种超越性的。这种超越性的道不仅仅是关于宇宙自然真际的考察,其落实处还是在于现实的人生、在于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在于个体生命的超越之途。老子的道论不仅在于对形上本体的探讨、在于对对象世界的认知,更重要的是在于对人的生存体验的关注的结果,而这一点也正是美学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7.
叙事能够成为一个连续的统一体的原因在于:它借助从宇宙论时间规律中吸纳的顺时序秩序统合了语言的线条特征,使得单一而孤立的词语和句子,能够在连续性的线性结构中被建构为符合自然时间规律和人类共同时间经验的故事。同时,连续性还呈现出一体两面的间歇和抵抗。时间秩序中,间歇和抵抗的节奏是为了引起对过往情节的持续性反思,也是为了在故事内部的个性化时间经验的相互交织中,含纳多样性的生命节奏,累积审美意蕴,完善叙事形式,拓展叙述尺度,促使连续性结构中潜藏的深邃意义得以从语词关系中延宕至读者内心,推动个体成长。  相似文献   

8.
肇鸿淼 《职业圈》2014,(3):78-78
一、精细化管理的内涵 现代管理中需要做大事的机会非常少,多数人多数情况也只能做一些具体、琐碎、单调的事情,或平淡、或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实实存在的下作,是每一个个体、实体成就大事的不可缺少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诺瓦利斯的浪漫化观念指一种质的强化,个人有限的爱在这种强化中可融合无限生命的爱。《夜颂》中,夜是对崇高之物的一种寻常表达,它派生出爱的力量,使爱成为夜与尘世生活之间的纽带。爱的浪漫化,意味着人的精神与世界之间的裂缝可以弥合,可使人拥有高于尘世生活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0.
玉茗 《职业圈》2014,(19):124-124
近日,《爱我中华》生命阿紫诗歌北京大学专场朗诵会,在北京大学英杰国际交流中心阳光厅隆重举行。这是继北京化工大学、北京青年政治学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华北电力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阿紫诗歌进校园之后又一场最为盛大的诗歌专场朗诵会。本场阿紫诗歌朗诵会以“爱我中华讴歌生命”为主题.目的是将先进文化思想、高雅文学作品带给高校师生,通过诗歌朗诵的文学表现形式传递正能量。  相似文献   

11.
在明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下,李贽的个体哲学思想充分显示了其作为一生命个体的独自的深邃,真实之我、个体之我、思想之我的生存样态彰显着他对生命的觉解和对生存意义的澄明。立足于现代的生存论视角,对李贽的思想重新进行审视和反思会给人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牛毛广     
森林是座宝库,是动植物们的家园,经年不断的寒来暑往,枯尽荣生,使无数的生命化作沃土,赋予了新生命无穷的能量,无限的生机。  相似文献   

13.
文学作品的最大魅力所在便是美感,同时也是检验文学作品价值的重要标尺。如果把美感从文学作品中抽离,那么文学作品便失去了生长的根基。本文从作家现实生活背景和作家个人性格与体验两方面入手,讨论小说美感与作家生活经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论曾国藩的性格特质及其文化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格是生命在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是生命个体在一定文化环境潜移默化熏染的结果。性格对于生命的走向和价值的取向之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从某种意义说,性格即命运。当我们面对曾国藩这样一位内涵丰富、命运曲折的历史人物时,深深感到他的...  相似文献   

15.
文学作品观照现实,反哺现实,阅读文学作品的重要意义在于引人深思,给人启迪。英国当代文学家多丽丝·莱辛作为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之一,在其《裂缝》《玛拉和丹恩历险记》《幸存者回忆录》等系列科幻小说中,以寓言式手法讲述了人类所面临的种种生态危机。这既是对当前全球生态状况的真实写照,又展现了她对人类社会面临生态危机的深忧之情,而破解这一难题的最佳方法,即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当前,我国正大力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西双方应增进文明交流互鉴,携手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建设人类美好家园。  相似文献   

16.
听春     
莫道春来无声春来有声,只是她的脚步极轻、极轻,惟有无限热爱生命的心灵,才能在冰封雪裹的旷野中感应。春的脚步虽然很轻、很轻,对人们心灵的撞击却温馨又凝重。那孕育生命的精灵,令多少人怦然心动。童年听春,春的脚步如悦耳的风铃;青年听春,遐想出无限的风景;老年听春,反思出自己为事为人的品行。最是诗人多情,远眺,耳听,朗声吟吟:冬之骏马去也,春之娇羊逢迎。春来无声胜有声,多少话,尽在不言中,听春,读春,在于人的悟性。少男少女悟的是纯情,诗人悟的是空灵,长者悟的是人生。此刻当问君:你悟出的是何境、何情?听春@王嘉龙$武警森林指挥部政…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以撒拉族诗歌中的"家园""孤独"与"死亡"主题为中心,考察撒拉族诗人的家园意识与精神家园的建构、生命个体与民族命运引发的孤独感以及死亡与生命的联系。笔者认为,撒拉族诗人对家园、民族历史的回顾,是其对民族记忆的重新印证。  相似文献   

18.
红色文学作品因产生背景的特殊性,蕴含的政治色彩比较浓厚,不仅具有文学的一般功能,还具有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等功能,对读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有深远影响。当前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红色文学作品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并没有建立紧密的联系。首先,介绍红色文学作品的概念和特征;其次,阐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现存问题和原因;再次,就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探究和分析;最后,以《青春之歌》这部经典红色文学作品为例,展开说明红色文学作品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互动性。  相似文献   

19.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陕西文学事业蓬勃发展,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陕西文学作品中透露的乡土情结,成为了世界文学中独树一帜的存在。本文将简单介绍陕西乡土文学中的乡土情结,分析柳青黄土地文学精魂在当代陕西文学作品中的传承,并就当代陕西文学作品中的乡土情结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20.
生命伦理指的是作为生命个体的人,其在由生到死的生命过程所应当遵循践行的原则和观念。先秦时期,儒家哲学有着丰富的生命伦理思想,具有明显的特征。一是生命态度的多重性。先秦儒家既"尊生""贵生",强调人生命的重要;也承认生命必然会终结;然而,又不主张轻易放弃生命。二是道德生命的至上性。先秦儒家重视道德生命,将其置于自然生命之上,又以"仁""礼""义"等为原则,用道德生命对自然生命进行引导、教化、约束和限制,充分体现了道德生命的至高无上。三是自然生命的超越性。先秦儒家以功业、道德、留名来等精神生命的永恒实现对自然生命的超越。四是生命价值的提升性。先秦儒家认为人的生命价值的实现是一个由"内圣"到"外王"的实现过程,也是由己及人、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的提升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