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元征服南宋彻底统一中原地区之后,元杂剧开始从市坊间走向朝野内外,并在其间发展到了巅峰。女性形象作为元杂剧的主要构成部分之一,在元杂剧中得到了多方面的展现。剧作家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或恪守传统思想宁死守节,或突破传统思想追求自由,或有情有义,或温柔贤淑。女性形象的反传统性是元杂剧的重要特点之一,这一特点是元代文人在特殊的历史时期的生活与精神境遇的折射,是市民经济发展在文化方面的反映,是元代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思想融合后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人世间》在广阔的时间背景和空间背景下展开叙述。作者塑造了"革命女性""贤妻良母""知识女性"三类经典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构成小说文本的独特风景。其中,以曲秀贞、金月姬为代表的"红一代"革命女性的"不悔"与"忏悔"显示了女性与革命之间的复杂关系;以郑娟为代表的"贤妻良母"的"自觉"与"自足"体现出作者对"民间的天使"一类女性的审美偏好,对女性恪守"美德"的期许;以周蓉、周玥母女为代表的追逐"自由"的"知识女性",则显示出作者对女性叛逆精神和独立品格的认同。总体而言,《人世间》中千姿百态的女性形象寄托了作家对"永恒的女性"的赞美,体现了作家朴素的现实主义叙事方式背后高度的"理想主义"情结。  相似文献   

3.
苏菁 《文化学刊》2014,(3):144-147
"妻妾败纲常,梅香完节操"是李渔《连城璧》末集的题名,其中"梅香"与"妻妾"相对,已知妻妾皆为男子之妇,那么梅香又是什么呢?《汉语大词典》和《辞海》都有"梅香"是婢女代称的解释。元杂剧中塑造了大量以"梅香"为名的丫鬟形象,梅香在这一时期已经完全成为丫鬟的代称,为何不把丫鬟叫做"菊香""兰香",而单单以"梅香"当做丫鬟的通称?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的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通过对"王娇蕊"这一形象的描画,肯定了20世纪40年代中国女性意识在"社会层面""自然层面"和"文化层面"这三个维度的觉醒,突显出张爱玲本人的女性意识。但与此同时,也较为冷静地审视了当时女性意识的局限性,即在男权社会下女人依附男人的劣根性尚存,女性的心理痼疾并没有根本祛除,女性自身观念和行为仍需再定义、再提升,这对于中国女性意识研究尤其是20世纪40年代中国女性意识的研究具有可资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西戏剧鬼魂形象研究,大多数关注的是女鬼形象。笔者以男鬼形象为考察点,比较《哈姆莱特》中的老哈姆莱特与元杂剧《盆儿鬼》中的杨国用形象,阐释中西方戏剧鬼魂形象的性格特点,进一步分析鬼魂形象在戏剧中的作用:烘托环境氛围,推动故事情节,揭示主题。目的在于研究鬼魂形象的艺术价值,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鬼戏的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6.
锡伯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优秀成员,有着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的民间文学,其中不乏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探讨该类形象的形成及其文化蕴涵,是一个有价值的学术问题。通过梳理关宝学的《锡伯族民间故事集》,大致将其中的锡伯族女性形象归纳为五种类型,即:拥有神力的女性形象、善良贤惠的女性形象、才思敏捷的女性形象、命运悲惨的女性形象和"丑陋"的女性形象。揭示这五类形象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可以见出锡伯族人民群众对原始祖先的崇拜、锡伯族女性身上的传统美德,以及锡伯族女性自我意识的不断觉醒,同时对于深入地认识锡伯族的文化历史、对于进一步地了解锡伯族人民的社会生活风貌也有特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判词"是中国古代司法机关审理案件的裁决判定书和批语。元杂剧公案戏中"判词"包含了很多元代的文化讯息。较之历史上的法律判例而言,元杂剧中"判词"呈现出重视编造故事、突出人物塑造、表达人物道德诉求等特征。元杂剧中"判词",其呈现出的法理性、法律适用与历史真实性等,并不都与元代的法律相一致,它更多的是反映了元代下层民众对历史传统中儒家道德以及文化惯性的心理期待与追忆。"判词"中出现的思想内容杂糅、理想化形态等特征,亦可以从其创作者身份等来得到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8.
正本文从传播学角度,以"今日俄罗斯"传媒集团(RT)为例,通过内容分析法,研究国家形象构建中的大众传播战略,探索对外传播中构建国家形象的关键因素。一、西方媒体构建的俄罗斯刻板印象通过分析西方媒体报道俄罗斯时使用的关键词发现,美国和西欧国家的受众对俄罗斯的认知更偏负面,与俄罗斯国家形象相关的高频词是"严寒""熊""套娃""监狱""无法无天""贪污""专制"等。有一些媒体  相似文献   

9.
翻译中,译者"创造性叛逆"的存在是历史的必然,因为译者在解读原文时不可避免受到其所在语境文化的影响。译文对原文不同程度的背离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因交流产生的变形。葛浩文《丰乳肥臀》英译本中的创造性叛逆主要体现在个性化翻译、误译与漏译两个方面。本文通过对译者创造性叛逆表现形式及翻译策略的研究,以期为中国文学、文化对外翻译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正2018年6月2日,第六届文化创新国际论坛在北京举行。本届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承办。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中国文化形象建构""跨文化传播的思维和策略""跨文化传播的实践与经验"等问题展开深入交流与探讨。  相似文献   

11.
英国当代作家贾斯汀·希尔2004年获毛姆奖的作品<天堂过客>,成功地刻画了中国唐代女诗人鱼玄机的文学形象.希尔借用鱼玄机的诗歌,重塑了自己心目中的鱼玄机形象——凝结中华文化于一身的女诗人、女道士和真情无望的寻觅者.作者还赋予了鱼玄机以叛逆性格和独立人格,使得历史人物具有了现代意义.<天堂过客>是中英文化的和谐奏鸣,是作者对中国文化深度把握的自信体现.鱼玄机既有中国传统女性性格特征,又具有西方独立女性性格特征,这两种性格融于鱼玄机一身,实质就是中西两种文化在<天堂过客>中的交融.在全球化语境下,<天堂过客>中鱼玄机的形象犹如一株开在异域的浥露幽兰,连接历史和当下,凸现出跨文化交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彼得·海斯勒的《江城》以文化"他者"的身份,摒弃意识形态或者乌托邦式的传统形象叙事,对20世纪90年代中国西部一座小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进行解剖,为读者展现了较为客观的异国形象。其中,女性形象是他关注的重点之一。在书中,他描写了四位有代表性的新女性形象,为彼时与中国传统女性形象不同的边缘群体绘就了一个基本图谱,也展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女性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3.
彰显译者"创造性叛逆"的中国文学外文译本对塑造中国的海外形象具有导向作用。本文以库恩的《金瓶梅》德译本为研究对象,依托吉尔特·霍夫斯泰德的文化洋葱模型,从符号层面、英雄层面、仪式层面及价值观层面分析译本中的中国形象,并揭示出社会环境、赞助人与译者主体性对建构中国形象所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矛盾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核心方法之一,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方法,是我们认识事物、解决矛盾的根本方法。本文试以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对关汉卿元杂剧《窦娥冤》《望江亭》《旧风尘》中的窦娥、谭记儿、赵盼儿三位女性形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当代女作家的小城写作与小城/空间之间的关系,可通过女作家笔下的小城形象与女性形象来加以探讨。女作家笔下的小城形象,大都因"古老"而突显了小城性格中"常"的一面,而小城无可避免的"变",则使其印上了社会、历史、时代变迁的痕迹,也影响了小城女性的命运;女作家小城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可分为三种类型,即与小城呈现出"依存"关系的小城女儿、与小城呈现出"离去"关系的小城女儿、小城的女性"过客",与小城的不同关系,决定了她们在文本中以及女作家的文学创作中所承担的不同的功能。作为一个文学空间,小城应该是那些有着明确性别主体意识的女作家的一个相当不错的选择,它使女性的私人空间从卧室、酒吧等,进入一个有着历史、社会、文化、自然印迹的小城空间中,因此也可避免一些论者所担忧的女性写作的"单一"与"重复"。  相似文献   

16.
<正>第五届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设有"讲好中国故事的理论与实践"和"对外话语体系创新发展"两个高峰论坛,同时还有"中国对外传播的精准化转型""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中国故事与国家形象传播""讲好中国故事的地方实践"四个专题论坛,以及"留学生与中国对外传播""大学与中国对外传播"两个圆桌会议。  相似文献   

17.
中国形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作为一种"文化他者"存在于西方现代性的叙事体系之中。它将一种基于想象的、似是而非的关系强行地置换为一种话语模态、一种经验常识,继而试图将中国形象本质化,遏制其发展与变革。为此,亟需在研判"西方之中国"多重诉求的基础上,着力建构和确立"传统中国""当(现)代中国"与"未来中国"三种形象,使中国形象尽快回归到"看与被看"同构共生的展演程式中来。  相似文献   

18.
"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是我们生活和教学中常见的成语,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东海"和"南山"的解释提出了诸多疑问。这背后的原由要追溯到方位词"东""南""西""北"的文化意蕴。本文将首先介绍方位词东、南、西、北的文化义,随后分析南山、东海的文化意蕴,最后针对成语教学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对成语教学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处处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天下为公""以民为本""讲求谋略""礼法并重"等优秀传统的体现;坚持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和而不同""修齐治平"等中国传统价值追求的体现。以正确的方法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发展,能够使传统文化在发展完善新型政党制度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俄关系近年来处于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中,两国在政府层面保持着高度互信,这为两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数据显示,目前民众间的文化亲近感与当前政治互信的水平存在差距,与官方提出的"文化融通""民心融通"的目标也有一定的距离。一方面,中国在俄罗斯的国家形象美誉度持续走高;另一方面,促使这种局面形成的因素主要在于中国的经济形象和政治形象带来的威望,而非文化形象的感召。因此,我们有必要在传统的文化外宣活动之外思考一下中俄关系中的文化外交。具体而言,两国媒体合作领域需继续深化以契合政治互信,文化产品的输出方式亟待丰富,中俄青年也应成为两国民心相通的担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