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德国诗人歌德的《迷娘曲》是语文版必修五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本单元标题为"番石榴飘香",它是借用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谈话录。这是一个极富有拉美特色的比喻,香味浓郁,意在昭示本单元内容的文学意蕴与色彩。《迷娘曲》(Mignon)创作于1783年11月以前,后收入歌德创作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的第一部《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中,作为小说人物迷娘歌唱的插曲,《迷娘曲》是歌德迷娘歌曲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  相似文献   

2.
《大连大学学报》2015,(5):41-45
歌德小说《威廉〃迈斯特》中的迷娘形象,以其身世的神秘独特及其经历的曲折多舛,吸引了时年留日的浪漫派文人田汉。归国之后的田汉将迷娘的故事改写并搬演上了现代中国的剧坛,迷娘一跃而成为了有着中国化特色的眉娘。后来又经历了陈鲤庭、崔嵬等人的改写,由眉娘形象继而衍生出香姐形象。从歌德小说《威廉〃迈斯特》里的迷娘到田汉短剧《眉娘》中的眉娘再到陈、崔等人的抗战宣传剧中《放下你的鞭子》中的香姐,这一形象变迁历程在一定程度彰显了异域文化场及特殊时代环境对特定文学形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迷娘(之一)》是歌德的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中迷娘的唱词,音韵优美,感情真挚,被称为德国抒情诗中的一颗明珠。本节课设计了“意象(体式)—情感—文化”的教学路径,设置真实的情境任务,驱动学生运用意象意境分析、比较阅读、反复朗读和知人论世等方法,把握诗歌语言和情感的内在节奏,体味诗歌意蕴,感受意境美、声韵美和情感的起伏流动之美,最终走向文化理解,感受文化之美。  相似文献   

4.
《莆田学院学报》2018,(1):69-73
从小说创作层面和文本层面入手,探讨"蓝花诗人"诺瓦利斯诗化小说《海因里希·冯·奥夫特尔丁根》与歌德成长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的内在关联,以及《海因里希·冯·奥夫特尔丁根》所呈现出的"反迈斯特"倾向的实质。  相似文献   

5.
《新梅露西娜》是歌德《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中的一则故事,是歌德对民间童话"水妖"故事的改写。在梳理已有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文章结合歌德的自身经历和文学创作思想,在小说的总体框架和主题思想中来解读这一"真实的童话故事"之"真实"所在及"童话"的意义,尝试得出如下的结论:《新梅露西娜》在《漫游时代》中的意义及歌德的意图不局限于任何一种定论。歌德将虚构的故事置于客观世界中,这则兼具虚构和真实的故事非简单的模仿现实、解释人生,而是承载了歌德的哲学思想,是他述思之载体。歌德以自己特有的想象力、以童话为媒介回应社会转型中复杂、多元的现实,以此完成对现实的把握,并提供一种新的对人、对世界的具有批判性的认知方式。  相似文献   

6.
歌德小说中迷娘所演唱的著名诗歌“你可知道那地方”曾被很多的作曲家谱曲,其中以舒伯特、舒曼和沃尔夫为这首诗歌所谱的乐曲最为著名。三位作曲家是十九世纪不同时期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他们力求通过音乐来重现诗歌意境,不仅展现主人公迷娘的内心情感,同时也展示了迷娘不同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7.
保罗·塔法涅尔(Claude-Paul Taffanel,1844-1908),著名的长笛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法国长笛学派的创始人。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不仅培养了大批的长笛演奏家,还在作曲方面有造诣,创作了很多流传于世的佳作。塔法涅尔根据法国作曲家托马歌剧《迷娘》进行改编创作的《迷娘幻想曲》,不仅保留了歌剧中部分优美旋律,还增加了大量技巧性变奏,使改编后的《迷娘幻想曲》更加深入人心,充满活力。本文以《迷娘幻想曲》为例,首先介绍塔法涅尔的生评及他的贡献,然后简要介绍《迷娘幻想曲》的创作背景,最后对作品进行音乐语言的分析,力求找出规范的演奏方法和音乐情感处理。并以这首作品为例,在学习和演奏演奏塔法涅尔以歌剧为素材创作的其他几首幻想曲时有所帮助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的学年时代>被认为是成长小说中的经典.其后这种小说形式在西方世界几乎各个民族文学中都得到发展.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的<青年艺术家的画像>(1916)不仅继承了这一文类的基本特征,还大大地发展了这一传统文类.乔伊斯扩展了成长小说的叙事范围,更新了传统的成长观,强调成长的连续性和流动性,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选择逃离和自我放逐.在探寻精神家园的过程中,他发现的是异化和隔膜.  相似文献   

9.
沃尔夫是19世纪浪漫主义晚期欧洲音乐史上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是德奥艺术歌曲的领军人物.本文通过他所创作的《迷娘之歌》来引出沃尔夫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和演唱特点.《迷娘之歌》这首歌曲不仅用细腻、丰富的音乐,来表达诗词本身的意境,还用多变的调试、和声、音乐符号等,来描写小说中"迷娘"的神秘身世、复杂病态的内心,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相似文献   

10.
一、一九六一年春,我曾在旧书摊上购得一本建国前出版的三十二开本文学杂誌,黄色毛边纸,铅印,有诗歌、散文、评论等。其中有郭沫若译德国歌德的《迷娘》一诗,当时我将诗抄下,(全诗见后)但并不知道它是郭沫若未曾收集到的自己的译诗。  相似文献   

11.
《聊斋志异》中的《恒娘》塑造了三个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这篇带有一夫多妻制时代烙印的妙文,值得女性一读:恒娘——有一颗善良的心,懂人情练达,会用智慧处理矛盾;雪娘——遇事不冲动,用理性的头脑思索人生,虚心好学、委屈求全;宝带——一味攀附男人,不加强学习,失去了自我。  相似文献   

12.
悲剧女性形象在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可谓比比皆是,俯仰即拾。而在这些成功塑造悲剧女性艺术形象的作品中,《为奴隶的母亲》又是其中一篇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典范之作。小说塑造了春宝娘和秀才妻两个悲剧性女性形象,将她们可悲可叹的命运表现得可谓淋漓尽致,对社会的感悟和批判算得上是鞭辟入里,入木三分。  相似文献   

13.
《红旗谱》中的女性形象严老奶奶,大责娘、运涛娘、春兰娘、庆儿娘,在反映时代生活环境上具有一定的共性:生活悲苦,婚姻笼罩在穷困的阴影下,个体情感充满苦涩和无奈。春兰、严萍对革命的觉悟和追随,为二十世纪初的农村女性做了一个极好的示范,她们对自由婚恋的向往、追求,反映了正在觉醒的农村女性的呼声,反映了历史进步的要求。《红旗谱》在艺术设置上的对称性,凸现了众多女性形象鲜明的个性。  相似文献   

14.
清初青心才人的白话章回小说《金云翘传》传入越南后,被改编成众多喃诗、戏曲等,同时还出现了汉文传奇小说阮登选的《会真记》和何淡轩的《桃花梦》。因不满翠翘的结局,作家让金重和翠翘投胎转世为元生和妓女兰娘,二书分别以元生和妓女兰娘为主线,叙述了二人的今世姻缘,最终缘尽而散。《桃花梦》在命名、思想意蕴和结构形式上都深受《醒世姻缘传》等中国古代小说和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姚雪垠的中篇抗战小说《牛全德与红萝卜》中使用了大量具有地方特色的口头语,口头语的运用对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牛全德、来娃娘、掌柜婆、坏女人等人物形象的塑造,都因运用了口头语而使这些形象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16.
朱研 《语文知识》2013,(3):21-23
以往《浮生六记》的研究者们多将注意力集中于芸娘形象,或者对小说作者与叙事者形象不加区分,仅仅执著于对作者生平形迹的考证,从而忽略了对作品中叙事者形象研究。本文拟对这一形象进行全面的分析,探究其凝聚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7.
海明威的短篇小说《雨中猫》、爱伦坡的惊悚小说《黑猫》和当代女作家欧茨的小说《白猫》中均有"猫"意象。在某种程度上,猫和女人具有特征相似性,"猫"的形象映射的是文中"妻子"的形象,"猫"的行为映射着妻子的行为。因此,从描述不同时代女性地位的角度,这三篇文章具有相似性和代表性。本文试从三篇小说中猫与主人公关系,即猫对其的亲密性来探究三篇小说中妻子的女性意识,以分析女性地位的变迁,以期从女性主义角度把握作品内涵。  相似文献   

18.
夏目漱石在《爱情三部曲》及《心》小说中,以儒学主体意识,对西方文明的核心———个人主义进行了系统性的反思,在如何处理好个人权利和义务上,小说演绎了一场道德忏悔剧。这种反思,由小说表现的矛盾、痛苦,又形象地反映了明治时代儒学精英对人性的解剖和思考。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歌德创作《浮士德》的过程及歌德的生活经历入手,探究分析了该小说主人公浮士德的精神发展史并指出浮士德的精神发展史反映了歌德的精神发展史。  相似文献   

20.
《三教开迷归正演义》这部小说,是以林兆恩的三教合一思想为指导而创作的。一方面,《三教开迷归正演义》与林兆恩对"迷"的认识和界定一致;另一方面,《三教开迷归正演义》中引用林兆恩艮背之说,强调保持心的清净,以念止念,符合林兆恩的艮背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