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晚清桐城派学者方宗诚之《春秋》学著作《春秋传正谊》,认为《春秋》是"天子之事","正名分"与"经世"乃为其用,此为《春秋经》之要旨,亦是他衡量三传之标杆。其撰作此文之目的,是要显经的"正谊",排除传的毒素。方宗诚受程、朱之学,其注解经书,以义理为主,所阐发之经义,多承儒家宗旨,本文亦然。  相似文献   

2.
“田畯”一词,《诗》凡三见,曰《七月》、《甫田》、《大田》。三诗皆述农事,有套语“馌彼南亩,田畯至喜。”《七月》毛传:“田畯,田大夫也。”郑笺:“……耕者之妇子,俱以晻来,至于南亩之中,其见田大夫,又为设酒食焉。”朱熹《诗集传》:“田畯,田大夫,劝农之官也。”清儒说《诗》者如姚际恒《诗经通论》、陈启源《毛诗稽古篇》、崔述《读风偶识》、胡承珙《毛诗后笺》、马瑞良《毛诗传笺通释》、陈奂《毛诗传疏》等,皆祖述毛传郑笺,大同小异。  相似文献   

3.
《梁书》与《南史》的刘勰传对刘勰的身世、经历和文集等的记载是不同的,由此引起研究者对有关刘勰的问题有不同的观点。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本文认为,《梁书·刘勰传》的记载是可信的,而《南史·刘勰传》对《梁书·刘勰传》所做的删减,并非是由于其“失实”,而是因为就简或存疑。因此,在对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的研究中,《梁书·刘勰传》是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  相似文献   

4.
《左传》虽为《春秋》三传之一,然最初各自成书,未尝求附于经。自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明言“分经之年与传之年相附,比其义类”,亦以官学加持,经传合并定为一尊,以为皆为编年之体,《左传》记事之连珠贯串,遂不可得而见。《左传》征引《诗》《书》《易》《礼》,无所不备,事详始末,自成首尾。学者欲穷究《左传》叙事体例,必当原始要终,求其本末。故自宋以来,学者仿效袁枢纪事本末体,依事类排比连贯,凸显事件的发展脉络,使端绪分明。如宋章冲《春秋左氏传事类始末》、清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马《左传事纬》等,均为其中较著者。本文欲从《左传》与纪事本末体二者,探究其发展转变之关系;并从文本变化的角度,分析《左传》与纪事本末体的《左传》,彼此之间承袭或异同之处。  相似文献   

5.
小说《水浒传》中,"忠义"宋江的形象极为丰满。纵观宋江的人生历程,我们能看到其在不同时期对"忠"和"义"有不同的选择和演绎。探讨不同时期宋江身上的"忠义"思想,以期帮助读者对小说的主题有较为准确的把握。  相似文献   

6.
六艺本为孔子教育学生的典籍,特点是《诗》言志,《书》言事,《礼》道行,《乐》道和,《易》道阴阳,《春秋》道名分,是礼仪之大宗。战国时,孔子地位提高,儒家成为显学,兼有解六艺之《传》出现,故《六艺》被尊为《六经》。  相似文献   

7.
《春秋》与"王道"向来专属孔子与孟子,发展成为中国经学的核心意识。东汉以后,经学上"古"、"今"的流派意识逐渐专断学术,《三传》之传习者虽各持门户之见,但无不是割裂"王道"与《春秋》的大体,各自逆溯孔子的心事。而"王道"的观念,动必专属《孟子》,推衍为东亚治国观念的理想。唯专门之学日甚,"专属"的思维定势,遮断一切实相,《春秋》与"王道"支离,其弊既深且巨。因此,反求真实的历史,势不能不破"专属"《春秋》于孔子之蔽,而解一尊"王道"于孟子之惑。  相似文献   

8.
关于《法苑珠林》撰者释道世之称名,释道宣《大唐内典录》中均称其“玄恽”后《开元释教录》、《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又直承前人著述,将“玄恽”之称也承袭了下来。唐人此称实系道宣个人习惯。后人对《宋高僧传》产生误读继而以讹传讹,失之考据。在释道世的称呼问题上,“时人因避太宗讳,故以字行”的说法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9.
五台山相传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受到佛教徒乃至民众广泛的信仰和崇拜,在唐宋时期尤为鼎盛。唐宋时期的《古清凉传》、《广清凉传》、《续清凉传》,是三部与佛教圣地五台山有关的佛教史书,被称为《清凉三传》,三传详细记载和描述了五台山文殊信仰。本文以《清凉三传》为本体,对文殊信仰的形成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0.
越南汉文古籍《岭南摭怪》所录的一些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带有明显的受中国道教文化影响的痕迹,其中《越井传》与中国古籍《才鬼记》《南海古迹记》无文献因袭关系,而与中国唐代裴钅刑所撰《传奇》之《崔炜》篇有共同的中国汉唐神仙道教母体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11.
《毛诗故训传》是我国目前已知的第一部对具体一部经典进行随文注释的训诂作品,在训诂学研究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但是,目前还没出现专门研究这部书中所包含的训诂术语的相关文献。《毛诗故训传》的训诂术语可以分为17类,它们的作用涵盖了语言学本体和外围的诸多方面,包括解释词义、解释句义、说明特殊用字、补充理解句意所需知识、说明语法问题、说明修辞问题。该文通过对《毛诗故训传》全文进行分析、统计,指出作品中各类训诂术语的使用情况及其变体,并举例说明其具体作用,希望能给学者们对《毛诗故训传》的训诂研究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
何宝民 《文化学刊》2013,(4):187-191
《山雨》,半月刊,1928年8月16日在上海创刊。三十二开本,每期六十八页。山雨出版社发行。《山雨》的创办人主要是王任叔和张孟闻。版权页署王任叔、李匀之编辑。李匀之可能是张孟闻的化名(方凡人:《巴人传》)。王任叔(1901—1972),原名王运镗,字任叔。浙江奉化人。宁波第四师范毕业。早在二十年代即开始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13.
五代北宋国子监于显德二年至开宝五年完成了《经典释文序录》及十二经单经《释文》的刊刻工作,所刻单经《释文》与五代监刻群经经注本相配,其中《序录》刻于《周易释文》之前。北宋国子监于景德二年新刻《老》《庄》单注本,并为其附刻单书《释文》,至此五代以来国子监分批刊刻单经、单书《释文》的工作最终完成。景德二年以后,北宋国子监在单经、单书《释文》基础上整合编刻了整套三十卷本《经典释文》,南宋绍兴时国子监本即据以翻刻。附刻单经、单书《释文》随诸经、《老》《庄》单注本频繁传刻,成为北宋初至南宋中叶《释文》主流传刻方式。包括北宋汴京巾箱本、南宋严州本、温州本《仪礼》、南宋初金刻本《周礼》、尤袤藏宋本《春秋》三传及南宋国子监、抚州公使库、兴国军学所刻群经在内的两宋群经经注本普遍遵循五代北宋监刻群经旧式,于书末附刻单经《释文》。大多数现今可知的宋代单经《释文》刊本皆是附刻之本,在流传中与经注正文分离。南宋中后期,《释文》逐条附刻本逐渐成为新的主流传刻形式。单经附刻、整套单行、逐条附刻三种《释文》传刻方式在产生时间、传刻形式、文本质量上各不相同,共同构成了五代两宋《释文》传刻的复杂体系。  相似文献   

14.
《谷梁传〈春秋〉》 :襄公二十有一年“冬 ,十月 ,庚辰朔 ,日有食之……庚子 ,孔子生。”《公羊传〈春秋〉》 :襄公二十有一年“冬 ,十月 ,庚辰朔 ,日有食之……十有一月 ,庚子 ,孔子生。”《左氏传〈春秋〉》 :襄公二十有一年“冬 ,十月 ,庚辰朔 ,日有食之”(按 :无“庚子 ,孔  相似文献   

15.
《惜别》是一部以青年时期的鲁迅在仙台的留学生活为题材的人物传记小说,其是太宰治受日本内阁情报部和文学报国会的委托,为宣传《大东亚宣言》中的"独立亲和"而创作的。小说在人物设置、情节设计上难免留下政治痕迹,本文主要从"忠义一元论""大东亚主义""独立亲和"三个方面解读了《惜别》的政治痕迹。  相似文献   

16.
荔奴是龙眼的别称。徐(火勃)(1570—1642)以荔奴名轩,又作《荔奴述》。林古度(1580—1666),作《荔奴传》。这两篇散文小品取材新颖,化俗为雅;两位作者巧妙地利用作为龙眼别称的"荔奴"这个词做文章,或由物转入写人,或由假托的人连带纪物。两文取材相同,而所用文体各异,前者用"述"体,后者用寓言式的传记体,各有所长,各臻其妙。《荔奴述》见于稿本《红雨楼集·鳌峰文集》;《荔奴传》见于稀见的明清之际刻本《林茂之文集》,在文献方面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春秋》经文庄公十三年冬所书写的“公会齐侯盟于柯”,出场的人物只有“鲁公”与“齐侯”。但在作为一个事件指称的“柯之盟”,则在《公羊》、《谷梁》、《左传》之三《传》的释义传文中,鲁庄公、齐桓公、管仲、曹沫(刿、子)皆已出现。传文释义的主轴环绕在“齐桓伯(霸)业”上,但对于“伯”之为“伯”抑或“霸”上,则出现了观点上与褒贬上的分歧。其次,“曹沫(子、刿)”从经文的未书写,到传文中的出场,再到战国时诸典籍的被世人称颂,或与管仲并提,或被鲁仲连、荆轲视为人物的典型,“曹沫(刿)”在历史流传中正被后世塑其型,进而成为一篇传文中的“传主”,在书写文中有其自身的生命形态与叙事情节,已完全脱离了三《传》传文中的释义性格,这也正是《太史公书》中《刺客列传》之首篇《曹沫传》的书写意义。  相似文献   

18.
《穆天子传》体现了对于永恒世界的追寻以及古人希望超越生死的梦想。《穆天子传》中不仅以相当长的篇幅来描述穆王的猎羽,并且记叙了穆王的四至羽陵(群鸟脱落羽毛的地方),但羽毛的脱落并不只是象征着大鸟的死亡,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象征着再生与复活。王者去往西方,收集鸟羽的故事,其神话内核是面对死亡的考验并最终超越死亡的历程。《穆天子传》中出自周宗的赤乌氏与西王母之青鸟,更揭示了自远古而来的关于生命与死亡的先民之思,而赤乌青鸟(凤)与龙马之间构成了一种神话语言的逻辑演变关系,这种演变的发生,其基础在于鸟的概念在神话思维中所具有的二元性。在上古神话哲学中,人们正是以这种生死无限的二元转换逆转了死亡的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9.
展华 《文化交流》2012,(10):66-69
关帝文化在海峡两岸世代相承、深入人心,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如著名爱国人士于右任先生曾为台湾一关公庙题联所说:"'忠义'二字团结了中华儿女;《春秋》一书代表着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20.
艾珺 《文化学刊》2011,(1):181-182
校勘学家向视"误书",即误字或文字上有错误的书籍。《北齐书.邢传》:"有书甚多,而不甚校。见人校书,常笑曰:‘何愚之甚,天下书至死读不可遍,焉能始复校此。且误书,思之更是一适。’"宋代王应麟《困学纪闻.评诗》:"东坡《春帖》用‘翠管银罂’(翠管银罂传故事,金花彩胜作新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