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传统的民俗节日中,七夕(农历七月七日)相传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观星祈愿、乞巧会等传统习俗流传已久,闽南一带甚至衍生"做十六岁"成年礼的习俗。但进入现代社会,七夕却已被视为"中国情人节",各地的活动逐渐偏向以爱情为主题,和传统习俗已有若干差别。本文将以亚洲的两个城市——台湾的台北、日本的仙台为例,对其七夕活动进行观察与比较。台北的七夕,以霞海城隍庙为一个聚焦点,板桥林家花园的七夕活动和大稻埕烟火节都和它连结在一起,形成强大的七夕节庆网络。仙台的七夕,以商业区的彩饰、烟火为重点,形成观光热潮,也代表日本七夕的特色。这两个城市的七夕活动都代表了现代都市、节日的创意文化。  相似文献   

2.
仡佬族人最具代表性的节日有:仡佬年、吃新节、牛王节、祭树节和敬雀节。这些节日中,蕴含着仡佬族人"美是生活"、"美在和谐"的审美意识形态,以及"美是诗意的栖居"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3.
关昕 《文化遗产》2016,(1):15-22
国家权力的介入和规划是当代传统节日发展的重要表征。关注传统节俗内涵与主流价值观的融合,加强道德化的诠释,凸显社会公共性和民族主义的理念,是政府主导型节日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政府的节日治理透过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并部分通过局部的运动式动员,促成了传统节日文化在地方社会的再生产。这种"自上而下"的运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各地节俗内容的同质化。在节日活动的组织中,需要进一步加强"有机团结"。  相似文献   

4.
蒋蕴 《新闻实践》2009,(1):22-25
节日周而复始,年年要过,而新闻媒体面对的是一个年年"遭遇"的报道题材.偶尔出新并不难,难的是在新的一年的节日报道中,能够在历史与现实的节点上有所发现,有所突破,过"节"常过常新,度"日"日新月异.  相似文献   

5.
《云南档案》2011,(8):59-59
<正>农历七月十五是传统的"中元节",又称盂兰盆节,这个节在老百姓中还有几种不同的叫法——七月半、鬼节、祭祖节、荷花灯。中元节原本是道教节日。据《唐六典》称,道士有"三元斋":"正月十五日天官为上元,七月十五日地官为中元,十月十五日水官为下元。"天官、地官、水官是道教的三神,三元节均为道教节日。按  相似文献   

6.
"四一八"节(农历四月十八)是锡伯族传统社会中重要的民俗节日,其供奉的神灵与祭祀活动受东北地区汉族娘娘庙会的影响。1950年代中后期,由于种种原因,"四一八"节中断。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新疆伊犁察布查尔地区的锡伯族定期组织以娱乐性为主的文艺表演,由于农历四月十八也是清代锡伯族西迁启程的日期,"四一八"节被媒体改称为"西迁节"。进入21世纪后,在察布查尔锡伯族文化精英和当地政府的共同影响下,西迁节叠加了西迁和屯垦戍边的历史记忆,形成了家国情怀的传统,其目的在于传承发展中华民族精神,增强边疆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7.
什么样的节日才是真正的节日?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热衷于办节日?人造节日泛滥的背后到底是什么? 王八节、板栗节、裤子节、猪王节、葵花节、双胞胎节……目前全国各地刮起了一股强劲的“造节风”。就连一个地方开始打鱼了,也要搞一个开渔节。其实,2004年“两会”期间,一位全国政协委员批评广西某地举办桃花节,花数十万元请来几位影视明星献演助兴。一时在全国刮起批评“公款追星”之风。然而,好景不长,此风又有所抬头。乱“节”渐欲迷人眼。不仅节日名目繁多,重复办节也是举不胜举。据报载西部某省2003年县级以上政府举办的节日有上百个,仅…  相似文献   

8.
王晓玉 《兰台世界》2012,(22):69-70
西夏文化具有明显的多元性特征[1],在节日风俗方面,即表现为在保留本民族的传统习俗的基础上又吸收、融入了周边民族的节日习俗。本文现拟从民族节日、宗教节日和中原历法节日三个方面,对西夏节日风俗作如下分析。一、民族节日党项羌人早期居住在西北,"气候多风寒,五月草始生,八月霜雪降"[2]5290,对他们的生存造成极大威胁,他们不得不依赖大自然的恩赐和庇佑,所以早期西夏社会盛行自然  相似文献   

9.
中秋小常识     
《云南档案》2012,(9):58-58
<正>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被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  相似文献   

10.
储冬爱 《文化遗产》2008,(4):112-119
七夕节在岭南民间一度非常盛行,广州人称为"七姐诞"(七娘诞),或"摆七娘"、"拜七娘",其热闹程度可与春节媲美。在隆重热烈的氛围中,岭南七夕节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本文以文献著述为基础,再现了珠村"七姐诞"全盛时期的历史概貌,并从四个方面分析了节日的民俗特色。  相似文献   

11.
七夕节当下正经历着从乞巧节到中国情人节的蜕变,这是一种典型的文化重构。它融合本土资源与外来资源、传统资源与现代资源,并具有主动谋求的鲜明特征。这一文化重构具有重要意义:它有效帮助七夕节摆脱生存困境,促进了节日的重振复兴;中国节日体系中从此增加情人节的设置,丰富了社会成员的生活内容;由于多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七夕节的重构,客观上促进全社会进行特定的文化反思的。当下七夕节的文化重构不是终点,而只是一个阶段性成果。未来七夕节应该是情人节、乞巧节乃至小人节等更多节日主题在同一时、空间共生共荣。突破单一情人节的遮蔽,实现多种节日主题共生共荣的重要路径是七夕节历史记忆的日常生活化和目前仍然活跃的地方七夕节俗活动一定程度的普遍化。  相似文献   

12.
常华 《北京档案》2015,(3):10-13
清明节是一个复合型的节日,它兼有节气和节日两种“身份”,包括了寒食节、上巳节、清明节三个节日的内容,是传统节日里“节气”与“节日”唯一重合的节日,也是全世界唯一追思故人的民俗节日。  相似文献   

13.
《今传媒》2007,(10):36-36
2007年8月3日,由《男人装》杂志举办的第五届国际男人节在中国大饭店隆重举办。一片光影交错中,男人们迎来了自己的狂欢节日。男人节的倡导者、《男人装》杂志主编瘦马先生告诉记者:"男人节非男权节",之所以设立男人节是为了倡导  相似文献   

14.
张勃 《文化遗产》2014,(1):34-40
七夕节当下正经历着从乞巧节到中国情人节的蜕变,这是一种典型的文化重构.它融合本土资源与外来资源、传统资源与现代资源,并具有主动谋求的鲜明特征.这一文化重构具有重要意义:它有效帮助七夕节摆脱生存困境,促进了节日的重振复兴;中国节日体系中从此增加情人节的设置,丰富了社会成员的生活内容;由于多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七夕节的重构,客观上促进全社会进行特定的文化反思的.当下七夕节的文化重构不是终点,而只是一个阶段性成果.未来七夕节应该是情人节、乞巧节乃至小人节等更多节日主题在同一时、空间共生共荣.突破单一情人节的遮蔽,实现多种节日主题共生共荣的重要路径是七夕节历史记忆的日常生活化和目前仍然活跃的地方七夕节俗活动一定程度的普遍化.  相似文献   

15.
郭佳 《文化遗产》2017,(5):116-122
西汉中期至东汉初期,中国古代历法制度中的纪日方法从干支纪日转变为序数纪日,东汉中末期四大重数节日出现,也说明了九月九日真正的产生时间。魏晋南北朝时期九月九日经历了发展与定型的阶段,受道教中儒家灾异论与神仙方士思想的影响,九月九日有了"重阳"之名并形成了广为后世接受的"辟邪消灾"观念。不过,将九月九日追溯至先秦农时周期对应的节气之上可知,九月九日来源于先秦秋季的养老节与秋尝之祭,节日中"养老祈寿"的观念比"辟邪消灾"有着更悠久的渊源。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京族哈节置于文化传播的语境中加以考察和研究,将研究视角从京族哈节对于本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意义转向京族哈节节庆文化的传播问题。京族哈节节日庆典的物质环境、节庆活动的规划以及节庆的整体营销三方面的欠缺对于京族文化的传播影响重大,京族哈节节庆活动在现有基础上可以通过政府的政策与资金扶持、哈节节庆活动的统一规划以及整合区域资源利用媒体的充分营销,使京族哈节节庆文化跨越本民族的"文化边界"有效地"走出去",在更广阔的平台传承与发展,从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出花园是潮汕地区一种成年礼,其起源存在着多种解释。近来有学者提出"出花园"是西域祆教成年礼的翻版,认为两者之间有着一定的渊源。其实,潮汕出花园习俗中出现的"祆教"文化因子,不仅出现于出花园习俗,在其它方面也常出现,故尚不足以证明潮汕出花园起源于西域祆教成年礼。对此,节日理论中的"核心元素"和"变动元素"概念为分析七夕节和潮汕出花园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思路。通过对七夕节的核心元素和变动元素进行分析,发现潮汕出花园习俗与七夕节的核心元素是对应一致的。同时,节日(七夕节)中的变动元素又可以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整体——"泛出花园"。在对南方地区的"泛出花园"现象进行横向比较之后,发现"泛出花园"习俗之间有着内在联系。在综合考察潮汕习俗中的诸多花崇拜现象之后,推导出潮汕出花园起源于花崇拜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新闻实践》2004,(11):26
"七艺节"期间,我省新闻媒体集中精力,紧扣主题,合力为这一人民的节日营造高质量的舆论环境。但有个别媒体对"七艺节"报道却不够重视,不仅宣传力度不大,而且负面新闻过多。如某报9月14日只在一版刊登了两条不起眼的"七艺节"图片新闻,而负面报道却多达10篇。特别是两篇长篇通讯: 《官员混  相似文献   

19.
话说端午节     
《浙江档案》2000,(5):38
端午节直到今天仍是中国的传统大节,她的地位仅次于春节.端午节被人称为"龙舟节"、"诗人节"、"粽子节",我们从众多节日中仍能感受到她的生命活力.但在传统社会,端午并不是一个良辰吉日.  相似文献   

20.
6月21日的夏至狗肉节,是广西玉林市民间自发形成的节日,不过也有人对这一习俗表示了强烈的抵制。随着夏至的临近,有网友在网络上呼吁取消玉林狗肉节,不少名人明星也加入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