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语语言学习过程不仅是语言知识和语用知识综合的过程,也是学习策略的实施过程。在语言习得理论中,语言学习策略(Learning Strategy)是指学生在发展第二语言或外语技能中,促进语言进步而使用的具体行为步骤或技巧,它可以促进第二语言或外语的内化、存贮、提取或使用,使语言学习更成功,学习过程更其乐无穷。  相似文献   

2.
田萍 《甘肃教育》2002,(7):55-56
所谓“浸入式”(Immersion)是指第二语言作为教学语言的教学模式,即学生在校的全部或一半时间被“浸泡”在第二语言环境中,教师只用第二语言面对学生,不但用第二语言教授第二语言,而且用第二语言讲授部分学习课程。  相似文献   

3.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人们在获得母语(第一语言)的基础上习得另一种或几种语言的过程。本文依据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探讨中国的日语二外教学,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在日语二外教学中要处理好语言输入与语言实践的关系、发挥母语或已掌握的其他语言在日语学习中的作用及处理好语言环境与日语学习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李勤 《考试周刊》2008,(17):146-148
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影响的现象就是语言迁移.促进新语言学习的迁移为正迁移,阻碍新语言学习的迁移为负迁移.本文从语言迁移理论-着手,论述了泗阳方言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对英语语音语调的迁移作用.通过对泗阳方言与英语语言在语音语调方面进行对比,找出迁移的因素,尽量减少在英语习得过程中泗阳方言对英语语音习得的负迁移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母语不仅能促进第二语言学习,还会对第二语言学习带来干扰,这种现象就是所谓的语言迁移。语言迁移是第二语言学习中的核心问题,语言迁移分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基于此,对母语是否应该运用到第二语言教学中,以及何时恰当使用母语,怎样避开母语在二语教学中的负迁移等问题进行探究,同时得出母语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作用及启示。  相似文献   

6.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很多假说都围绕着理解和运用这两个主题。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理解策略和运用策略将学习者中介语的发展看作是意义处理的结果,基于理解或运用的教学活动也是强调意义或交际对中介语发展的促进作用。然而,过分强调意义或交际策略的结果则是学习者往往忽视了语言形式。在教学中,注重语言形式还是注重意义?探讨这个问题不仅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具有理论价值,也具有教育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第二语言与外语的界定 有关"第二语言(二语)"和"外语",很多专家给过定义.Stern(1983)指出,第二语言在一个国家有官方的或被公认的社会地位,它有与母语同等或更重要的地位.它通常是官方语言,也是教育语言.在这个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第二语言的学习有语言环境的支持,人们通常习得二语.  相似文献   

8.
闽粤方言和东南亚英语变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南亚英语是一种英语变体,正如名称所示,它是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英语,是该地区的前英国殖民地的第二语言。闽粤方言作为主要的底层语言,影响了东南亚英语的生成与发展,使其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一些常见特点与英美等国的英语有很大差别。对闽粤方言和东南亚英语变体的语言接触和文化融合的研究,有着其独特的视角及意义。  相似文献   

9.
巴蜀语言的分化、融合与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秦灭巴蜀以前,巴蜀语言可以说既是巴人、蜀人的语言,又是巴国、蜀国或巴蜀地区的语言,是与华夏族语言(即汉语)不同的民族语言。秦灭巴蜀以后,由于秦、汉时期大批华夏族移民进入四川,巴蜀语言开始分化,一是部分巴民、蜀民避居山野,继续保留巴蜀语言;二是多数巴民、蜀民受华夏族同化,与华夏族融合,其巴蜀语言逐步形成为古汉语的一支——巴蜀方言。尔后的蜀语或蜀方言,以至明朝、清朝所形成的四川方言,正是沿着巴蜀语言和巴蜀方言的轨道发展变化的  相似文献   

10.
无论是在以英语还是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都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的影响,本文着重探讨其中的负面影响,即负迁移。负迁移的形成是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甚至过度相似性或是由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过度借助或照搬第一语言的知识而造成的,在此,笔者主要从英、汉两种语言及思维差异的角度,分析了实际教学中各个平面的负迁移现象,包括语义、语法结构、语用等各层面上的负迁移。根据分析结果,笔者提出具体教学中避免负迁移产生的相关对策:(1)重视第一、第二语言的对比分析;(2)以科学的态度看待语言学习过程中的语言错误现象。  相似文献   

11.
施云 《楚雄师专学报》2001,16(1):115-117
无论是在以英语还是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都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的影响,本文着重探讨其中的负面影响,即负迁移。负迁移的形成是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差异,甚至过度相似性或是由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过度借助或照搬第一语言的知识而造成的,在此,笔者主要从英、汉两种语言及思维差异的角度,分析了实际教学中各个平面的负迁移现象,包括语义、语法结构、语用等各层面上的负迁移。根据分析结果,笔者提出具体教学中避免负迁移产生的相关对策:(1)重视第一、第二语言的对比分析;(2)以科学的态度看待语言学习过程中的语言错误现象。  相似文献   

12.
在对湖南省临武县的语言(方言)分布情况的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绘制了临武县语言(方言)的分布地图以及语言(方言)的人口分布、行政区域分布表,分析了临武县语言(方言)的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13.
许多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过程中发生了语言僵化现象,即无法继续朝目的语的方向发展,因而无法完全达到目标语的能力。引起语言僵化现象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就其内在及外在因素进行分析,揭示语言僵化现象的一般规律,从而对第二语言教与学提供启示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把母语语言规则转移到第二语言的语言规则中,并运用母语语言规则简化第二语言的语言规则的产物。探究中介语产生的原因,对外语教学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第二语言研究是指学习者在已有的母语基础上怎样学习另外一种语言。大家普遍认为学习者的第一语言——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有很大负面影响。然而,在教学经验和一些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母语对第二语言的习得不但不具负面影响,而且有促进作用。本文就此作了研究和分析,指出了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是不可忽视的、可资利用的研究基础,它是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一个很重要的促进因素。  相似文献   

16.
语言焦虑作为一种语言心理现象,是指学习在需要用外语或第二语言进行表达时产生的恐惧或不安心理。本主要介绍了外语教学界对语言焦虑的研究现状,分析了语言焦虑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几点消除语言焦虑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语言是人们开展思维活动、进行交流的工具。从埃利斯(R.Ellis)的关于第二语言习得(外语学习)的观点来看,在第二语言习得或外语学习过程中,语言输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获取语言信息主要是通过课堂阅读活动,以解决一系列问题的形式来完成的。因此课堂问题设计的合理与否则关系到语言教学手段的成败和课堂效率,也影响学生言语思维的提高。本文结合职高英语阅读教学,探讨问题的设计原则及其实施要领。  相似文献   

18.
二语习得与课堂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观外语教学发展过程,各种理论流派纷呈,各有所长。边缘科学社会语言学与心理语言学,研究第一语言的习得规律并用以指导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教学。另外,语言学家也对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习得以及外语教学和第二语言教学的差异进行了研究,对当代外语教学起了积极影响,尤其是课堂教学收获不小。在二语习得论中,影响最大的是克拉中的二语习得理论假设,这些假设给了外语教学很多启示.从而使得课堂教学的效果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9.
正第一语言一般都是母语,是文化纵向传承的基本渠道,也是个人文化归属的身份证。正因如此,热爱母语、守望母语是民族之圣任、个人之天职。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忽略第二语言。第二语言(包括第N语言,下同)一般是指外国语或外族语。掌握第二语言的双语(包括多语,下同)人首先需要引发语言接触,带来语言的相互影响。在语言影响中,词汇译借最为常见,但借词增多可能会影响到语音系统;一些语法和章法也可能被借入;还会影响到文字形式和字母表的  相似文献   

20.
王欢 《教书育人》2006,(9):60-61
一、对基于功能主义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范式的解读 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常略作SLA)是研究语言习得过程、习得环境和习得规律以发展第二语言或英语能力的过程,期望由此得出的成果能有助于语言教学(J.Richards et al:1985)。由于作为表意工具的语言具有双重属性,即内在属性(指语言所具有的规则体系的形式结构)和外在属性(指以人际交流与沟通为目的的语言功能),所以出现了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范式的不同取向(目前,对第二语言的研究领域主要有学习者所学语言的本体特征、学习者外部因素、学习者内部机制和语言学习者自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