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看到过这样一个小故事: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非常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讲完,他有些不耐烦,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当牧师结束冗长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相似文献   

2.
曾看到过这样一个小故事: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非常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讲完,他有些不耐烦,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当牧师结束冗  相似文献   

3.
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刚开始的时候,他看着牧师站在那里,手扶讲台滔滔不绝,不仅演讲的内容十分丰富,而且牧师的肢体语言也表达得非常到位。  相似文献   

4.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里听牧师讲演。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感人,就准备捐钱,并掏出自己所有的钱;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讲完,他于是决定一分钱也不捐了;到牧师终于结束长篇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没有捐钱,相反,还从盘子里偷了两元钱!  相似文献   

5.
叶士舟 《江苏教育》2007,(21):49-49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里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就准备捐款,并掏出自己的所有钱。过了十分钟后,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于是决定一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长篇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相反,还从盘子里偷了二元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会引起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超限效应”。这个效应启示我们,在表扬学生时,应掌握一个“度”。  相似文献   

6.
所谓"超限效应",是指一种因刺激过多、过强和过久而引起的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超限效应"时常出现在家庭教育中。孩子犯了错误,父母往往习惯于不止一次地重复同样的批评。父母第一次批评,孩子可能会因为自己的错误而感到内疚,  相似文献   

7.
曾看到过这样一个小故事: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相似文献   

8.
幼儿园集体音乐教育活动中的“预令”是指在幼儿园集体音乐教育的情境中,当幼儿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转换时(如打击乐活动中演奏形式的转换等),教师给予他们的提前暗示。其作用就在于使幼儿对即将进行的新情况,有良好的意识,并主动、从容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体验音乐活动所带来的快乐、舒适和自由的感觉。如果在转换过程中,教师没有给予幼儿准备的机会,  相似文献   

9.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里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就准备捐款,并掏出自己的所有钱。过了十分钟后,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于是决定一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长篇的演讲开始募捐时。[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魏强 《班主任》2011,(4):61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里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感人,就准备捐出自己身上所有的钱;过了10分钟后,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于是决定一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长篇的演讲开始募捐时,  相似文献   

11.
蒋茜 《今日教育》2010,(5):22-23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入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这种由于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在管理学上也称为“德西效应”。  相似文献   

12.
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由于教育者的教育方式、方法不当而产生的超限效应现象相当普遍。这种现象往往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 ,不但削弱了教育活动应有的作用 ,还会阻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因而 ,教学中应尽量避免超限效应的消极影响 ,使教学活动更具科学性。  相似文献   

13.
世界上没有不犯错误的孩子,孩子都是在犯错误中成长起来的,因此,孩子犯错后家长千万不要揪住不放,批评孩子时一定要把握好分寸。孩子是在错误中成长起来的,世界上没有不犯错误的孩子。因此,有一句名言说得很好:上帝绝不会惩罚犯错误的孩子。然而,对于这个普通常识,许多家长却并不理会,他们对自己的孩子常常批评说:你怎么又做错了?前两天做错的事怎么还不记着?这些家长每每抓住孩子  相似文献   

14.
余清 《家教指南》2006,(1):22-24
有一则童话说的是一个叫乐乐的孩子,要把自己的妈妈摆在柜台上,像其它玩具一样卖掉,原因是“妈妈倒不发火,就是太啰嗦——吃饭时她说:‘乐乐小心别噎着!’结果我真噎着了;过马路时她说:‘乐乐小心别摔跤!’结果我一分神,真被小蚂蚁绊了一跤!’,乐乐觉得整天哄着这样不称职的妈妈,是一件很累的事,所以要把妈妈卖了。  相似文献   

15.
应用在教育中的心理效应非常多,笔者结合个人教学实践,选择其中的“超限效应”,具体谈谈此种心理效应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以期能对广大同行有所借鉴。1教学要有“限载”容量课堂教学的开展受时间、内容和教师讲课方式等因素的制约,要成功避免“超限效应”,应该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从时间上考虑,处于学龄中期即初中时期的学生,一堂课的有效注意时间为20—30分钟左右。为了维持学生的有效注意力,教师应该合理的安排教学结构,充分把握教学时间,在有效的时间内,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而不是用提前上课、推迟下课,多占用学生学习时间的方式…  相似文献   

16.
俄国作家克雷洛夫写过一篇著名的寓言,叫《杰米扬的汤》。大意是:杰米扬是一个十分好客的人。有一天,一位朋友远道来访,杰米扬非常高兴,亲自下厨烧了最拿手的菜——大盆鲜美的鱼汤来招待。朋友喝了第一碗,感到很满意,杰米扬就劝他喝第二碗。第二碗下肚,朋友认为吃多了。可杰米扬没有觉察,仍然一个劲地‘‘劝汤”。朋友终于忍无可忍,丢下碗,拂袖而去。  相似文献   

17.
当他两岁时,第一次尝试从冰箱里拿牛奶,不小心奶瓶滑落,牛奶洒了一地。这时,母亲并没有大呼小叫训斥他,而是先让他在打倒的牛奶里站了几分钟,再教他用海绵吸干,然后教他握奶瓶,最后让他装上水再尝试,直到能成功取出奶瓶。从那一刻起,这位科学家就知道了不要害怕错误,错误只是学习新东西的机会。  相似文献   

18.
超限效应     
<正>马克·吐温听一位牧师演讲,最初感觉牧师讲得好,打算捐款;10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决定不捐了。在牧师终于结束演讲开始募捐时,过于气愤的马克·吐温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偷了两元钱。这种由于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现象,就是"超限效应"。  相似文献   

19.
心理超限效应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的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独生子女处于家庭中的核心地位,父母视子女为"掌上明珠",家长对其前途充满较高的期望.家长一心只督促其学习,但对其能力、兴趣、需要方面缺乏理解,常常强迫孩子学习,这导致独生子女缺乏适应学习、适应生活的能力.通常有以下几种心理超限效应的表现:过度关心、过度期望、过度压力、过度批评、过度表扬.  相似文献   

20.
一、什么是心理超限效应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处于一定的阈值范围内的。适时、适度的刺激 ,能够激活人的心理活动状态 ,使人的学习、工作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而这种刺激一旦过强、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 ,就会引起心理感应上的零效应或负效应 ,心理学上称之为心理超限效应。行为主义心理学派认为 ,人的学习活动是刺激———反应的过程 ,因此 ,心理超限效应也广泛地体现在教育教学工作之中。二、教育教学中心理超限的表现1 时间上过度的超限效应时间上过度的超限效应 ,最典型的现象就是“拖堂”。有的教师课前不认真备课 ,讲课时不突出教学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