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电视媒体高速发展,对电视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这从深度报道的崛起就得到了很好的验证。以揭示新闻事实本质特征为己任的深度报道无论是在传播方式上,还是在观众的反映程度方面,祁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追求深度报道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追求。 深度报导的生命在于报道的深度,而“度”的把握是深度报道首先要解决好的重点和难点。《焦点访谈》吸引观众的成功因素是“度”的把握准确、到位。因此说,深度报道的灵魂在于“度”。“度”不够.报道就缺乏应有的强度和力“度”。超越界线,走上片面和极端,会导致报道误入歧途。所…  相似文献   

2.
深度报道是报纸和广播电视相抗衡的一种报道方式,近年来,电视大量采用深度报道手法,开办了许多具有深度报道特质的栏目。报纸如何应付这一冲击?本文拟从转变办报观念、提倡调查性报道、激发读者再造想象、加强栏目定位、在精深和广博上下功夫等几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试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杨清 《柳州师专学报》1999,14(2):103-106
记者在采写深度报道中出现的采访不深入,缺乏建设意识,材料不够议论凑,贪大求长等误区导致了深度报道高难度采写要求与记者采写能力相对疲软的矛盾。要走出误区,提高记者采写深度报道的能力,就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在“三贴近”交叉点上做文章,树立宏观意识,建设意识,求短求活。  相似文献   

4.
深度报道从理念的萌芽到今天的兴盛,已经走过了八十年的历程,在我国新闻界从实务运用到理论的研究仍然方兴未艾。本拟从客观报道及其缺陷、深度报道的产生与源流、我国深度报道的历史状况等三个方面,全面梳理深度报道的源流以及我国深度报道的发展历程,以助于深度报道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辛亥革命前后,我国已经出现了深度报道。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深度报道一直被划分在通讯的范围之内。1980年代以后,特别是1987年以后,深度报道开始兴盛。但是文体划分标准的不同以及文体和报道方式之争,使得深度报道与通讯的界限一直模糊不清。深度报道作为一种文体长期未被实务界和理论界重视.应以新的文体划分标准来重新确立深度报道的文体地位。以期能划清深度报道和通讯界限。  相似文献   

6.
深度报道是新闻宣传的支柱工程,深度报道的主题定位是决定深度报道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性因素。同时,主题定位的准确性、新颖性、深刻性又与作的思维方法关系极大。要搞好深度报道的主题定位,就必须在思维方式上实现三个转变,即从局部思维、微观思维到整体思维、宏观思维的转变;从单向思维、平面思维到立体思维、系统思维的转变;从静态思维到动态思维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美,是丰富的,也是个性的。电视深度报道亦然。电视深度报道独具理性美、真实美、深度美、形式美等美学品格,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电视深度报道美学系统。  相似文献   

8.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是对新闻事实进行多角度,深层次挖掘并展现给观众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搞好深度报道,可以增加地方台的份量,展示地方台的水平,提高地方台的竞争力,促进地方工作的开展,本着重指出目前地方台在从事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地方台在今后的工作中怎样搞好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9.
从联接新闻传播三要素的关键因素——新闻信息出发,用新闻信息流量原理分析了如何科学有效地增加深度报道的信息量,并且在原有原理的的表达式中增加一个函数,使新闻受传者能对深度报道的有效信息量予以全面合理的考量,最终为深度报道创造了一个行文理论基础,使新闻传播者能够制作出真正具有“深度”的新闻报道作品。  相似文献   

10.
深度报道是一种用客观的形式提供新闻事实和阐明新闻事实发生的原因、环境及其发展过程趋势的报道方式。深度报道从实践的层面很好地回答了如何将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相统一的问题,使报刊在应对众多媒体的竞争中找到了比较优势。深度报道是充分挖掘利用新闻资源的最佳途径,它提升了新闻的价值和功用。  相似文献   

11.
司法报道是法制新闻报道的重要分支,一方面为受众提供司法活动的信息,对社会公众进行法制教育;另一方面又是监督司法,维护司法公正和透明的重要力量。但是司法报道中的异化现象却颠覆着司法报道的重要价值,使之成为零价值甚至负价值。本文以司法报道为切入点,将媒体审判、新闻侵权、媒体失语和司法报道娱乐化全部归纳到司法报道中的异化现象这一范畴,从新闻学、传播学和法学的多学科视野下研究我国司法报道中的异化现象,并从法制建设、传媒与司法的沟通以及媒体自律等多个层面提出了克服这些异化现象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教育新闻报道的好坏、优劣,关系到千家万户,甚至影响社会的健康发展。当前,教育新闻报道由于种种原因,存在着不尽人意的地方。教育新闻报道之所以存在种种误区,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教育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还没有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的运用还存在种种缺陷。本文就教育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缺失现象做一个探析。  相似文献   

13.
论社会转型期的新闻价值取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进入了新的社会转型期,新闻传播随社会的转型而转型。转型期的新闻传播,历经几轮改革,其新闻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生活化、平民化、深度化等特点。"民生新闻"的兴起、经济新闻的升温、时政新闻的新变、娱乐新闻的兴盛,构成转型期新闻报道新的框架。新时期的新闻传播也发生了种种迷失。  相似文献   

14.
条文化的新闻规范由新闻法律法规、新闻行业标准两部分构成。新闻行业标准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新闻职业标准,另一种是新闻事业标准。因"报道端"有着自己不同的深层结构,奉行新闻职业标准的媒介呈现的是"建构的社会现实",而奉行新闻事业标准的媒介呈现的是"被要求建构的社会现实"。媒介有"前窗",也有"后窗"。媒介的"前窗",以新闻行业标准在新闻生产中形塑新闻框架;媒介的"后窗",以禁止性新闻规范在新闻生产前过滤事实。  相似文献   

15.
媒体泛娱乐化时代,新闻媒体报道"冷漠化"现象日趋严重,主要表现为漠视社会弱势群体疾苦,对个体缺乏基本的尊重,新闻报道细节处理缺少人文关怀。究其原因,主要是媒体人文精神的缺失,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及当前新闻防控机制及责任追究机制的不完善等。新闻媒体报道"冷漠化"现象层出不穷,给社会及媒体自身带来负面效应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6.
新闻媒介娱乐化是当前新闻界中出现的一种不良现象。其深层原因是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出现的经济利益最大化追求的表现。借助英国文化研究之父斯图亚特·霍尔的传播理论,从信息传播的机制来分析新闻娱乐化出现的原因。特别是探求统治阶级以意识形态进行的编码和接受大众个体的多向解码过程。同时指出利用新闻媒介的舆论干预是实现权力(Power)到权利(mght)的转变,能从媒介本体角度克服新闻媒介娱乐化倾向。  相似文献   

17.
当今社会,电视新闻娱乐化已成为大众传播活动的潮流.同时,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也出现了电视新闻娱乐过度的现象,给社会、受众以及媒体自身都带来了负面影响.从电视新闻娱乐化的界定入手,深入分析电视新闻娱乐化应把握好公信力和人文关怀两方面的限度,以期对大众传播活动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8.
新闻报道误区分析,是新闻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泡沫新闻”、广告新闻、有偿新闻等一直受到学界的普遍关注,但对于新闻媒体虽无主观故意而带来的新闻报道的反面示范作用的研究,却相对贫乏。基于此,本从新闻实践的角度列举了新闻报道中存在的四种非故意性导致的负面效果并试图阐明预防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要避免电视新闻的同质化,就必须强调新闻信息构成的多元化,即将节目策略定位融入新闻信息,以动态信息激活持续话题,拓展立体的新闻空间;充分运用丰富的电视新闻表现方式,即播报方式多样化,灵活组合视觉信息符号,展现个性化的现场报道,及时点评新闻事实。二者不可截然分开,须有机结合,综合运用。  相似文献   

20.
报刊英语中使用借代与提喻两种修辞手法,可以更好地突出其新闻特征,更加促使语言生动形象,更加引起读者的兴趣和联想。本文通过对报刊英语中借代与提喻两种普通而特别的现象进行归类分析,力求将其联想特质和表现特点理清,为深刻理解含义和恰当转换翻译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