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兼帝王之尊和诗坛领袖的隋炀帝在南北诗风融合的历史进程中起了重要作用.首先,他提出了“非轻侧之论”,有利于抵制南方的柔靡诗风.在创作上追求“典丽”.有利于纠正隋文帝“斫雕为朴”的消极影响;其次,他以自己的创作实绩,引导南北诗风的融合;最后.他招揽大批南北文人.与他们互相唱和.并对他们的创作进行评价.促进了南北诗风的融合.  相似文献   

2.
谢灵运诗风与六朝之前诗风有诸多不同,其山水诗以对属为工,开辟律诗之路,才高辞胜,富艳难踪;同时,其山水诗兴会标举,别开生面,呈现出清新自然的诗风;又以使事用典,委婉的立意于自然之外呈现出淡淡的涩味;再次,为表深意,其诗手法多变,以各种艺术表现技巧追求“逸韵谐奇趣”;在整体上则贯之以景情交融、景理相随的风格。  相似文献   

3.
历来的研究者都公认七古和七绝最能代表李白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北宋苏轼早就指出李白诗“飘逸绝尘”(《书学太白诗》)的特点。南宋严羽在以他与杜甫诗歌作比较时,又强调了“飘逸”的特点,并举他的歌行名篇《梦游天姥吟留别》、《远别离》等作代表。明初高(木秉)重申严羽之说,再次突出了“李翰林之飘逸”是“盛唐之盛”的观点。 李白七言古诗一开始就走着歌行诗的路子。它的直接渊源虽是汉魏六朝乐府诗,却也受了初唐诗人的影响。但李白“瓢逸”诗风的形成,却有更早、更重要的渊源。 一般研究李白的学者,比较注意他尊重《诗经》传统,反对雕饰造作,指出李白诗反映了唐代前期进步诗人对六朝“绮丽”余波泛滥初唐诗坛之不满和对开创盛唐崭新诗风的要  相似文献   

4.
杨慎是明代学识最为渊博、著述最为繁富的作家,著有《升庵诗话》等诗歌理论著作。自少年起。杨慎受业于以文章名天下的一代宗师、内阁大学士李东阳;状元及第迄至中年遭流放以前,杨慎任职于翰林院,以博学名闻天下。杨慎评议唐宋诗,阐发“夺胎换骨”的理论、学习六朝和晚唐诗歌,形成独特的诗歌风格以及运用实证的方法解诗等三方面诗学理论,都与他曾经在翰林院任职的经历有关。  相似文献   

5.
徐祯卿的诗歌创作,以登第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所作,沈酣六朝绮艳诗风;登第后与李梦阳等交游,改趋汉魏、盛唐,兼有南北诗风之长。其乐府诗、送别诗、抒怀诗尤多佳制。其诗论著作《谈艺录》虽仅四千多字。但论“诗之源”与“诗之流”、“因质开文”与“因情立格”、“广其资”与“参其变”诸问题,均具卓识。  相似文献   

6.
王闿运复古承明七子而来,对明七子之理论进行了修正、补充和完善,对明七子“诗必盛唐”的复古门径提出批评,界定汉魏六朝五言古诗为其复古的诗学对象;提出了一套具体完整的诗学方法,解决了明七子的“筏喻”之争;质疑后人讥明七子复古为“优孟衣冠”,论述了形神兼似的拟古标准,从理论到实践完成了对明七子复古体系的重建。  相似文献   

7.
王粲是建安文学史上“七子之冠冕”,其诗号称“五言之冠冕”。王粲的诗歌创作随其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形成了前、后不同的风格特色。前期寄人篱下,怀才不遇,多哀伤、沉郁之情,诗风苍凉悲慨。后期政治上深得重用,尽展才华,心情乐观开朗,诗风慷慨豪壮。  相似文献   

8.
王粲是建安时期的重要诗人之一,号称“七子之冠冕”,其诗在建安诗坛独树一帜,被誉为“五言之冠冕”。王粲的诗可以分为两期三类,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前期的五言诗苍凉悲慨,志深笔长;前期的四言诗情至语质,文当而整;后期的五言诗莽苍雄阔,笔势浩荡。我们既要重视以《七哀诗》其一、其二为代表的前期诗作,也应该给以《从军诗》为代表的后期诗作以充分评价,因为它们分别体现了建安诗风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夏谒贾岛墓     
小时候,开始读贾岛诗时.总朦朦胧胧地觉得他的诗与众不同,因而特别青睐于他。随着岁月流逝.逐渐感悟到他的诗?清奇幽静”。苏轼在将他与孟郊相提并论时有“郊寒岛瘦”之说。一个“瘦”字形象地概括出了贾岛诗的特点。他正以“清真僻苦”的诗风在百家争鸣的盛唐诗坛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0.
晚清时期,共同倡导了“诗界革命”的黄遵宪梁启超都曾提出过诗歌改革的主张。这些主张往往被笼统地混为一体,予以引述。在诗歌必须变革的根本目标上他们是一致的,但是在如何变革的具体道路上,二人却同中有异。辨析并区别二者同异,对更深刻细致地认识维新派诗歌理论,探索近代诗歌发展规律不无意义。一黄遵宪是维新派人土中要求改革诗歌的第一人。他回忆早年经历时曾说:“少日喜为诗,谬有‘别创诗界’之论”。“别创诗界”,说明他很早就不满意于当时因袭腐朽的诗风,立志要进行新的开拓。此后,他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把诗歌改革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一八六八年,他的《杂感》一诗从否定复古陋习入手,提出“我手写吾口,古岂能拘牵”的主张,强调诗歌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11.
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弘治七子”(史称“前七子”)为排除“台阁体”诗文和“理气诗”、“八股文”等虛饰、迂腐的文风而倡“复古”——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确有其积极意义。然而“前七子”在率领“文学复古运动”的过程中,至正德年间却出现了分化:李梦阳倾向于刻意拟古;何景明则倾向  相似文献   

12.
李贺作为唐代一个短命的天才诗人,以二百多首诗在中国诗坛上自立一宗,独放异彩。他把屈原、李白的浪漫主义手法、杜甫的凄苦冷峭、韩愈的雄奇险怪、六朝诗歌浓艳的色彩融会贯通,形成自己奇峭诡怪的诗风。其诗以  相似文献   

13.
殷王番的《河岳英灵集》总结了盛唐时期的诗歌创作 ,同时潜隐着对前代诗风尤其是六朝诗风的深入反思 ,发展并新创了“风骨”、“声调”、“兴象”等几个诗学范畴 ,影响极为深远。《河岳英灵集》的出现不是偶然的 ,它是承接了初唐史家 ,四杰、陈子昂诸人对六朝诗风的不断矫正与引导 ,对诗歌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以至盛唐诗歌形态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本文试图从唐人对六朝诗风的反思入手 ,来探讨殷王番诸人的理论与实践在唐诗学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隋朝的统一为南北诗风的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隋朝的两代帝王在如何融合南北诗风的问题上,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文帝提出斫雕为朴,实行以北方诗风为主的政策。炀帝在继承文帝禁止浮华的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了“非轻侧之论”,即实行以南方为主,融合北方的政策。  相似文献   

15.
在以李梦阳为首的“前七子”复古论出台之前,明诗的宗尚经历了一个三段论式的过程,并非宋元诗风统治始终,而是先沿宋元余习,再以尊唐为深长的主流,然后又重新引入宋元等诗路以勘正尊唐之陋,至七子兴起的弘治时期,并仍以尊唐为主,尊宋辅之。因此,李梦阳的“复古”运动并非仅仅复兴久已遗落的唐诗传统,而是一种相对全面的开放视野。其精神实质,在于台阁体将诗路长期局限于盛唐一脉之时,而重提“学”的命题,即向古代一切优秀的诗歌成果学习。其核心是复兴古诗的审美本性和风教传统。  相似文献   

16.
诗歌极为繁富,“自然”是苏轼诗的特色。内容的“自然”表现在哲理诗?景物诗、政治诗中,事与理、景与情融合无迹,真实自然。艺术方面的“自然”,不论其风格、用语还是表现手法都有所体现。本文还试着从他的禀赋、学识和经历方面探讨苏诗“自然”成因。  相似文献   

17.
傅山(1606——1684),原名鼎臣,后更名山,字青主,号公之它,酒肉道人,石道人等,山西阳曲(今太原市)人,是明末杰出的思想家和艺术家。他继承张载“万物皆气”的思想,提出“气在理先”的唯物主义观点,抨击程朱理学,主张经子并重,是清代子学的开创人之一。傅山博学多才,淹通诗,赋、文章、戏剧,还“精于黄术,邃于脉理”,“大河以北莫能窥其藩者。”他的美学思想独特新颖,“皆反常之论”。不尚中和圆转的流利之美,追求支离突兀的丑拙之美。  相似文献   

18.
王维,字摩诘。不仅是唐代著名诗人,而且是杰出的画家,还精通音乐,故能以绘画、音乐之理贯通于诗。其诗富有诗情画意,音律和谐优美。他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领袖人物,兼擅各种诗体,五言律绝成就尤高。他的诗歌创作,大体可以四十岁为界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昂扬奋发、进取向上之作,诗风旷达而豪放;后期渐趋消极,过着“亦农亦隐”的闲适生活,遂以写山水田园诗为主,诗风清雅而淡泊。  相似文献   

19.
王绩是一位由隋入唐的诗人。隋末的社会大动荡,对王绩的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他的诗不同于六朝的宫体诗和唐初内容空乏的宫廷诗,而透露出一种清新刚健的诗风来。这种清新刚健的诗风,对唐代诗歌的昌盛繁荣起了积极的影响作用。下面我们就这个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郑珍的诗风格平易流畅,平易之中见真情,诗中富于人生哲理和生活情趣,以其诗风雄于清代诗坛。《南阳道中》以“道”字为题眼,“望”字为诗眼,描绘了道中的风物动态,托思绪以赋情怀,是一首很能体现郑珍诗风的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