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凸透镜》一课是观察实验课。教学目的是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获得凸透镜的有关知识。我在教学《凸透镜》一课时,布置学生自带凸透镜、平面镜若干片,蜡烛、火柴、纸屏等。上课时,先让学生取出透镜,看一  相似文献   

2.
小学科学课《研究透镜》一课中讲到“让阳光穿过凸透镜,观察聚焦情况”,我就带领学生到室外的太阳下做凸透镜聚光、点燃纸的实验。经过一番艰苦的等待,学生们终于在一个避风的地方把纸点燃了,他们高兴得跳起来。上《昼夜交替》一课,我用三球仪给同学们演示了太阳、地球、月亮之间的相互关系,学生学得十分轻松明白。  相似文献   

3.
小学自然《凸透镜》一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认识凸透镜具有会聚光线、放大物体、使物体成像的作用,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寻找事物的规律的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我在教这一课时注重学生的分组实验,让学生从实验中主动地获得知识。 1 提问引入,激发兴趣 本课一开始我就问学生:“火柴不准擦你有办法点燃吗?”同学们听了都好奇地看着老师。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高中物理第2册第七章第八节透镜,学生通过做实验能很快了解和知道“图743”凸透镜成像的各种情况”,但碰到实际解题作答时往往是束手无策,无从作出“快速、准确”的回答。怎样使学生牢记凸透镜成像的各种情况呢?这是学生最感头痛的一个问题。为了解决好这一问题,我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在“图743凸透镜成像的各种情况”的课题研究中找出了用“图象”直观地表示其变化规律,即称之谓图象法。由于它只要求学生心中记下图象中的两条曲线,凸透镜成像的各种情况便了如指掌了。见图1所示。图1  从图象上不难看出凸透镜成像规律有:1 曲线A…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初中物理教学中,凸透镜成像规律是通过学生观察实验感知得到的.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这一规律的内容记忆起来显得琐碎且理解也不深刻,解决相关问题时常常不能得心应手.针对这一问题,我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以光路为载体重新认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方法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6.
初中物理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苏教版《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一章节时,普遍觉得让学生掌握这一章节的知识很困难,为了让学生学好这一章节的知识,物理教师们常常伤透了脑筋.这一章节之所以难以让学生理解是由于吸引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到复杂的概念、让学生自主的掌握概念这三个环节非常难把握.在这里,我提出一种“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方法,针对这三个重点环节一一攻破.  相似文献   

7.
在教学统编教材第五册第十一课《凸透镜》时,为了说明凸透镜有“会聚光线”的作用,如果能用凸透镜在课堂上点燃火柴给学生看,定能提高本节课的趣味性、直观性,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对这个实验是这样设计的。a.在一台报废的幻灯机(TYQ-2型投影器)上取下一块...  相似文献   

8.
一枚曲别针     
二孬把讲台上别在讲义夹里的一枚曲别针丢到窗户外头去了。 曲别针是张三这节课的教具,他要用这枚曲别针向同学们讲物体的形状,他要让同学们懂得,轻轻用一点力,就可以把一枚曲别针拉得直直的,成为一根直铁丝,也可以把直铁丝弯成曲别针那样的异形。  相似文献   

9.
有一天,我到某小学视导,正赶上五年级学生学习自然第五册《凸透镜》那一课。当日天气晴好,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到室外操场上做用凸透镜点火柴的实验,各组器材齐备,教师指导精心,学生操作无误。但是,各组摆弄了十多分钟,都没有把火柴点燃,老师只得草草收场,给当节课留下了遗憾。 课后,有同学将一个啤酒瓶打破,用瓶底当作凸透镜,在太阳下成功地点燃了火柴。他的成功带动了其他同学,纷纷如法泡制,均获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10.
年级:5年级材料:链环或曲别针方法:1.每当学生们表现出色,我都会加以表扬。当然,在这之前,我和学生们已经讨论过什么是表扬,以及表扬的重要意义。通过讨论,大家达成了一致意见,即如果他们得到我的表  相似文献   

11.
小学自然课安排了大量实验。在教学中,是先向学生讲述结论,再用实验去证实好呢,还是先让学生做实验,再去分析总结出结论好呢?我的体会是后者比前者好。 在上《凸透镜》这课时(《自然》第五册),我先给同学做了三个实验:第一,把凸透镜放在离教师手指二寸左右之处,让同学透过此镜看手指,同学发现镜里的手指比实际的要大得多;第二,蜡烛的火焰透过凸镜能在纸屏上显出它的倒象;第三,把凸镜放在太阳底下,可使镜下小亮点上放的火柴、纸屑等物烧着。实验后,我向同学提出问题:以上三个实验说明凸透镜有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高中物理第2册第七章第八节透镜,学生通过做实验能很快了解和知道"图7-43"凸透镜成像的各种情况",但碰到实际解题作答时往往是束手无策,无从作出"快速、准确"的回答.怎样使学生牢记凸透镜成像的各种情况呢?这是学生最感头痛的一个问题.为了解决好这一问题,我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在"图7-43凸透镜成像的各种情况"的课题研究中找出了用"图象"直观地表示其变化规律,即称之谓图象法.由于它只要求学生心中记下图象中的两条曲线,凸透镜成像的各种情况便了如指掌了.见图1所示.  相似文献   

13.
一次科学课后,初一五班的学生刚从实验室回到教室,实验员便告诉班主任老师,实验室少了一只凸透镜,怀疑是五班的学生刚才带走了。老师判断,拿走凸透镜的学生一定是觉得好玩,肯定不会中途丢弃。并且实验室与教室之间没有可供藏匿的地方。其次,凸透镜有一个较长的手柄,拿走凸透镜的学生多半会将其藏在书桌里而不是口袋里。怎么办呢?不可能对全班进行搜查,这  相似文献   

14.
我教自然《凸透镜》的一课,通过三个简单的实验,学生初步懂得了凸透镜有聚热、放大,使物体成像的作用。 课后作业有这样一个问题:照相机里的镜头也是凸透镜,镜头后面暗箱里的底片相当于凸透镜成像实验里的纸屏。要使所照景物的图清晰地落在底片上,应该怎么办?这个问题反复讲了多次,学生还是含糊不清。  相似文献   

15.
凸透镜能聚光。用书上的方法实验,学生虽然知道了凸透镜能把太阳光汇聚成一个光点,并能点燃火柴使之燃烧,但不能看到聚光的全过程,影响了学生对凸透镜聚光原理的理解。为此,我先设计了如下的实验:  相似文献   

16.
《凸透镜》是一节典型的实验课。在教学过程中教者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创造条件给予学生充分的自行探究的时间,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下是《凸透镜》一课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片断:师:通过同学们动手实验,我们知道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那么,谁知道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凸透镜?生:我爷爷看报纸用放大镜。生:照像机的镜头是凸透镜。生:老花镜是凸透镜。师:凸透镜除了用做放大镜以外,还有很多用途。(出示课件)照相机、幻灯机、摄像机、投影仪,还有电影放映机、显…  相似文献   

17.
正苏科版《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八年级上册中最为抽象、最难理解的环节,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帮助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主要有三部曲——实验、作图、口诀,其中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最重要的.一、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师在教学中要提供给学生每人一个凸透镜,让他们用凸透镜看书本上的字,看到的是正立、放大的像,不断慢慢增大凸透镜与书本间的距离,观察像的变化.窗边的同学移动凸透镜时,意外地发现书本上居然出来了窗外景物倒立、缩小的像.通  相似文献   

18.
一次自然常识课,我讲授凸透镜原理与作用。课前,我想方设法借来了二十几副放大镜(凸透镜),课上组织学生实验观察。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兴趣盎然,情绪热烈。 下课时,我要各小组将放大镜集中到讲台上,谁知竟少了几副,躁得我满头冒汗。怎么办?——理智告诉我:必须冷静地处理“丢失”事件。于是,我面带微笑地  相似文献   

19.
小学高年级自然课中<凸透镜>、<眼睛的科学>、<近视眼的形成与预防>等课目中,都要利用凸透镜教学.在实验过程中,蜡烛和凸透镜常须移动,单凭眼睛估测它们旋转的远近、角度进行调节,没有多大的准确性.或者蜡烛火焰、凸透镜、纸屏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凸透镜成像没有正射到纸屏上;或者远近距离不当,导致投影不清晰;或者凸透镜平面与纸屏平面不平行,成像也不能投射到纸屏上.由于会出现以上情况,以致须多次调整,使操作不便,耽误教学时间,影响教学效果.于是我根据课文中介绍的原理和方法,设计制作了一个教具,使上述三个教具组合成一个整体.经过在教学中的实际使用,我觉得它有以下优点:一是便于操作,只需按事先做好的记号移动蜡烛或凸透镜的位置,就可以得到满意的效果,而且快捷;二是便于学生观察.如果是老师演示给学生看,便可以把这个组合教具拿在手中走到教室里任何地方去演示,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观察到演示效果.  相似文献   

20.
季峰 《考试周刊》2007,(52):89-90
2006年12月2日,我为涟水县物理学科的教师开了一节"自主探究课",课题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我为了上好这节课,总体设计原则是:学生先实验,后表述,再评价。这节课后,有许多东西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