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提高学生兴趣,促使其由“要我学”转为“我要学”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观察现象,让他们在好奇中产生兴趣,在兴趣中得出结论。例如:我用活的动植物取代标本、挂图,这样有动感的直观教具就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上《空气》一课,我采用了多种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拍纸袋游戏”通过拍纸袋的响声,说明纸袋里有空气;“摸空气游戏”借助于装满空气的塑料袋,让学生用手按、摸、感觉到空气的存在:“看空气游戏”利用纸风车的转动,感觉有空气的流动。整堂课生动活泼,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相似文献   

2.
一.空气占据空间实验 《怎样认识物体(二)——空气》一课的作业1是一个实验。实验是这样的:用带漏斗的塞子塞住瓶口,往瓶子里装水,水流不进瓶子里去。用这个实验揭示空气有一定体积,占据一定的空间。 在教学中,我曾多次做过这个实验。但每次都有一部分水流入瓶中,实验总是失败.我分析了出现这种现  相似文献   

3.
《热对流》一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初步认识热在水和空气中的传递方式。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由于缺乏感性认识,再加上空气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借助书中室内暖气片使屋子变暖的图片,学生很难理解热在空气中的传递方式。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效果一直不理想,于是我萌  相似文献   

4.
近日,我有幸观摩了几节小学科学现场赛课。赛场上,各位老师展现的精湛教学技艺让我钦佩不已,也引起了我的深深反思。下面就以《周围的空气》一课为例,浅谈我在本课教学目标定位上的一点思考。《周围的空气》是湘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空气》单元的第一课。执教老师的教学流程大体如下:  相似文献   

5.
在科学课的试教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在教学四年级上册《冷和热对物体的影响》一课中,学生们知道了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都设想水和空气也是这样,并设计了实验证明自己的想法。在验证空气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时,许多同学都设计了用小气球封住空塑料瓶的瓶口,先后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察现象。一切都在意料之中,放入热水中,小气球就会鼓起来。(如图1)放入冷水中,小气球又恢复到原来的样子。(如图2)当我正准备引导学生得出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第七实验小组的同学惊奇地向我反映,他们的小气球…  相似文献   

6.
《燃烧和灭火》(第八册)教学设计与评析付国华,渠开选教学目的、教具堆备等(略)。教学过程:一、设疑导入1.复习提问:氧气有什么性质?空气中有没有氧气?2.讨论:我手中的石头(出示石头)为什么在含有氧气的空气中不能燃烧呢?这说明了什么?3.师述:那么燃...  相似文献   

7.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二氧化碳》这一课有一个问题——二氧化碳是否进入了集气瓶中?用什么现象可以证明?这是这课教学的关键。 空气是一种透明五色、无味、无臭、看不见的气体。必须借助于水才能看到。因此在制取二氧化碳时,首先要让学生通过现象,确认二氧化碳进入了集气瓶中。后面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能使澄清的石灰水产生白色浑浊等性质的研究才能进行。下面谈谈我在讲二氧化碳一课遇到的问题及处理。  相似文献   

8.
梦失扬州     
在淮河的南边,在古运河的岸边,梦失扬州,亦是梦失江南。空气中有太多华丽的时尚元素,让我窒息;空气中有太多浮靡的依依耳语,让我迷茫;空气中有太多闪光的七色霓虹,让我目眩。当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人群一阵攒动,而我只想闭上眼梦失扬州。  相似文献   

9.
张莉 《成才之路》2012,(25):83-83
正热力环流是关键知识点,也是教学难点。本文通过将大气压这一抽象概念转化为可量化的空气分子数量的多少,试图突破这一关键知识点。同时,对学生的易错题进行了解析,让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变得轻松起来。在热力环流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高一的学生对"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空气冷却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理解有困难。而低压高压的变化过程,有一些学生也不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方法  相似文献   

10.
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自然第十册《空气的成分》一课时,我先做了课本上第一个观察实验,即用一个空玻璃杯罩住一支点燃的蜡烛,让学生观察现象(蜡烛慢慢熄灭),然后当我提出杯中的蜡烛为什么会慢慢熄灭时,学生却七嘴八舌,有的说空气烧完了,有的说杯中还有空气,而且争得面红耳赤。形成认识矛盾后,我接着又做了一个实验,即:将粘有蜡烛的玻璃片放在水槽中,往水槽里倒入一些染红的水,点燃蜡烛再用玻璃杯罩上,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学生观察后回答:蜡烛还是慢慢熄灭,但是红水上去了一截。当我再问他们,为什么蜡烛会慢慢熄灭?杯中的空气用完了吗?学生还是…  相似文献   

11.
教学设计的基础: 1.《被压缩的空气》是《科学》(科教版)三年级下中《空气》单元中的一个教学难点,是在学生感知了空气的物质存在和空气的质量后,对空气是一种物质的概念有一定的认识的基础上展开的。之所以有一定的难度,主要  相似文献   

12.
自然教学中,对那些学生没有经验基础且不易直接感知的事物,教师应注意“化无为有”、“异同相比”,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使其拥有鲜明的感知体验,不断提高观察能力。一、化无为有,巧妙观察。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强,即看得见、摸得着、闻得到的事物容易认识。否则,将很难理解。如在《空气》一课的教学中,学生总认为空间是空空的,什么也没有。教学时为了改变学生这一思维定势,我没计了摸、听、看、称四个环节。首先是感受空气的踪迹,我让学生每人拿一个塑料袋  相似文献   

13.
《空气占据空间》这一课要使学生了解空气占据空间,并且具有一定的体积。教材中的实验难度很大,很难保证水不流进瓶内。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便于观察和操作的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14.
小鸟的恋情     
她弥漫于我每一寸肌肤她左右着我的每一次呼吸走过人生四季我才发现在我卑微的生命里从来都没有离开过———我的空气春天的天空是草蓝色的。我降生在芬芳而温润的空气中,空气成了我的爱人。我就依偎在她温暖的怀里,嬉闹、撒娇。空气指着那片草蓝色的天空,温和地说:“那儿有可爱的小人鱼,有美丽的白雪公主和快乐的小矮人,还有那可怜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等着你去拯救呢。那儿,才是你真正的家园。”我在空气的呵护里欢快地歌唱着,我天真、我烂漫。当我还是一只小小鸟的时候,我尽情地体会着做一只小小鸟的快乐。夏天的天空是湖蓝色的,空气变得潮湿…  相似文献   

15.
在一次某市自然优质课竞赛活动中,我听了某位教师讲《空气占据空间》这课的教学后,有所感想:凭我的观点看,课前引导、分析研究都比较得法,却在指导学生分组验证空气是不是能占据空间时,却出现了毛病,有的小组实验成功了,有的小组实验失败了。各组实验装置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正>1.猜谜语导入法。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都具有活泼好动、喜欢新鲜事物的个性,猜谜语导入也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好的导入方式。例如,我在教学学前班《玩中发现》中的"空气"这一主题活动时,"空气"对于幼儿来说既熟悉又陌生。为了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让幼儿理解空气的特点,我设计了猜谜语导入新课,上课  相似文献   

17.
项华阳 《物理教师》2005,26(10):23-24
在“热传递”教学中,对练习册中一道习题:怎样证明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我以前的教法是教师说学生记,缺少实验验证.为了体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性学习为核心”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我对这一内容作了调整,设计了一个学生探究实验.1提出问题在“热传递”教学中,学习了传  相似文献   

18.
空气是五色、无味、无嗅的气体,既看不到,又摸不着;虽然利用塑料口袋可以捕捉到空气,但只能证明到处存在空气,而无法观察到空气是怎样流动的。在以前的自然课教学中,我们曾采用过一些方法,例如:点燃一支卫生香,或一支香烟,但激发不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提高小学二年级学生学习自然课《空气》一课的学习效果,我设计了一个小木房,经过教学实践,学生们特别喜欢小木房这  相似文献   

19.
在自然教材中如何指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后进行描述,下面以《空气的成分》一课为例,谈谈本人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首先要精心设计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去全面、细致地观察和实验。教学《空气的成分》一课时,我就给学生准备了一些底、边缘都打上小洞的和完好的玻璃杯及其它器材,让学生去自行探究。  相似文献   

20.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历史教学必须从培养坚强的革命后代出发,进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学习空气.我受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影响较深,在过去的课堂教学中充斥着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和烦琐主义,集中表现为"多而杂"和"满堂灌".如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是有思想、有政治头脑的人,他们已具有一定的社会常识和历史知识的客观事实,而一律采取硬灌、全讲的方法,这就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当我在课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