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我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乌塔》一课时,不经意的几句话把沉闷的课堂变成唇枪舌剑的战场,一时间我陷入了包围圈。事情是这样的:那天,我要讲授的《乌塔》一课是略读课文。按照惯例,要求学生结合阅读提示预习课文,思考阅读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即,乌塔自主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强具体表现在哪里?上课时,我说谁愿意把你预习成果与大家分享,平时爱发言的七八个同学们交流起来,有的说,乌塔年龄和我们相仿,她热爱生活,胆识过人,勇于用自己  相似文献   

2.
从教材上看,《轮子》这一课,只有几幅图和短短的四句话。学生一看就知道书上画的什么、写的什么,似乎不需要教师再讲了。其实不然,这节课的内容非常丰富。问题是教师能否把教材的内涵和外延挖掘出来,并把它变成课堂教学活动。为此,我在上这节课时着重做了以下几项工作:1.确定好教学目的。教学目的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是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确定的,教师必须正确把握它。《轮子》一节的教学目的是:穴1雪使学生知道应用轮子可以省力及轮子的应用。穴2雪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观察、比较、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穴3雪培养学生热爱科…  相似文献   

3.
4.
王勇 《小学生》2010,(2):9-10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句话告诉我们:阅读教学要把老师“教”的过程变为学生“学”的过程,以学生的求知需要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作品的平等对话,  相似文献   

5.
如何建设高质量的小学语文教育呢?笔者以为:专题研讨活动固然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公开课的展示或研究课的示范固然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学科性的赛课活动也固然是一种有效的推进……但是,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我们应该把关注的目光锁定在常态课上,应该把研究的重心聚焦在常态课上。也就是说,我们要从常态课中去寻觅可借鉴、可分享的教学亮点;在常态课中去挖掘可推广、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笔者多次参加市晋升中高级教师的评课活动。每一次听课,既有收获,亦有遗憾。有次连听16位初中语文教师的说课,内容都是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  相似文献   

7.
《富爸爸穷爸爸》是一本畅销书,作者罗伯特·T·清崎的观点并不是大多数人都赞同,但为什么这本书如此畅销呢?就是因为人们对金钱的重视。大家都希望赚到很多钱,但很多人没有学到适当的财务知识,财商没有被开发出来。学校只知道教授知识和技能,却完全忽视了财务基础知识的教育。  相似文献   

8.
9.
陈达红 《现代语文》2010,(11):76-77
《腊梅花开》是七年级《新人文读本》上的一篇咏物抒情散文。如何通过活动组织学生从外形、香味、颜色等方面捕捉腊梅花开之景,从而品味梅之精神,理解作者追求梅之精神的写作目的,这是本堂课教学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一次到某校听一堂复习课,教者在复习“圆的周长”一节时,出示了这样一道例题:求右上图的周长。 (单位:厘米)  相似文献   

11.
我认为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没有指出,那就是:“赛课”用的材料不能取之于课本,要取之于课外。其理由如下:   第一,取之于课本上的材料让教师讲,不能准确测量出教师的真实水平。   “赛课”的材料来源于教材,而教参对每篇课文都分析得头头是道,何处是重点、何处是难点、何处是关键、何处应重锤猛敲,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如何断层等等都有明确答案,照本宣科不就行了吗 ?况且有的课文都教了好几遍甚至几十遍,临上阵“参赛”只不过是进一步将材料优化组合罢了。   听魏书生老师的课就不然,随时打印一份阅读材料 (课外 )发给学…  相似文献   

12.
"同课异构"的提法已经不止一年了,去年年初,中宁县第八小学语文教研组教师申报了一个县级课题,想从"同课异构"的角度研究一下语文组集体备课的有效性。由于学校都是单班,我们就和本校结对捆绑帮扶的大战场乡上渠学校语文组联谊,共同完成这个课题。为了搞好这个课题研究,两校的语文组教师在年初开学的时候就坐在一起,共同制订了"同课异构"的计划,听评课研究对象分低、中、高段,平行级的两位教师进行"同课异构",属于哪个段的教师讲课,两校这个段的教师从课堂设计到听课、评课、研究全程参与,以此来探讨集体备课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散文美,经典散文更美,摹景传情的经典散文尤其美不胜收。入选中学教材的许多散文大师之作让人目悦之而心赏之。每遇到《荷塘月色》《故都的秋》之类的美文,虽是执教多年的老教师,对于怎样引导学生移情人景玩味其问仍时时感到力不从心;而自感身为“庖丁解牛”的高手,条分缕析文章之篇章结构游刃有余,  相似文献   

14.
在教学五年级《钓鱼的启示》一课时,我就被几个学生的课文质疑给“质”住了。少数学生质疑“在父亲劝汤姆放掉大鲈鱼的过程中,父亲教育汤姆的做法是否有些小题大做了?”学生的困惑之处,其实也正是要引导学生如何理解父亲语言深刻含义的问题。该怎样解决这个“真”困惑,教研组老师们认为,应该努力拓展文本的空间,不妨来个“师生换位”,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演一演,在身临其境的活动中运用和理解语言,深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5.
《自己去吧》(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是一篇内容浅显易懂的童话故事,语言富有童趣,故事内容能激励学生自强自立,学生读后能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教学本课时,学生对"自己去学会生活的本领"能够理解,但是在联系自己的经历时,却找不到事例.他们说得最多的是:妈妈帮我、爸爸陪我、姥姥带我,可见家长对孩子呵护备至,孩子生活在一个过于封闭、缺少自主活动的空间.  相似文献   

16.
台湾作家龙应台在《目送》中曾经说过:"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这段话感动了无数的人。尤其是当代的中国父母,在处理独生子女的生活、学习、成长、情感等问题上有诸多的困惑,亲子沟通、代沟问题成为家长们心理咨询最多的问题。本人虽然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多年,但是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也遇到许多类似的困惑,通过看书、和朋友交流,归纳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和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17.
陈青 《阅读与鉴赏》2008,(12):57-57
《像山那样思考》是苏教版语文必修-第三专题的一篇课文.它是美国作家奥尔多.利奥波德的一则随笔。作者把诗意的叙写和深刻的生态忧虑杂糅在一声狼嗥中,挟裹着深深的忧虑意识,给人以灵魂的震撼。《像山那样思考》是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处理方式的良好建议.是这种建议的诗意表达。人并不是大自然的主人,从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伦理的角度来看。我们不比一座山更高明,我们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和一座山同自然万物的关系并无二致。  相似文献   

18.
“教育学生读书学习要专心致志”,这是苏教版小语教材第四册《教师用书》对第13课《学棋》制定的情感目标。为了达成这一情感目标,我在本课教学的结尾安排了“学生质疑”活动,本想通过组织讨论,让学生加深对“专心致志”这一道理的理解。不料,有一名学生提出了一个意外的问题:“那个学生上课老是走神,说明他对学棋已经没有了兴趣。既然这样,为什么还要学呢?”显然,这个学生的思维突破了教师设定的范围。对这只驶离航道的船,怎么办?  相似文献   

19.
耿燕 《现代语文》2009,(8):60-61
在备课《木兰诗》。一文时,笔者注意到里面有许多数词的使用现象。如:“军书十二册,卷卷有爷名”“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等等,而且课下注释也特别强调这些数词的使用都不是确指,形容很多的意思。所以,在实际授课时,笔者简单地提了一下:“面对这些数字,人家不要按照字面的意思理解,和我们平时所说的十二、百、千不同,这里是形容多的意思。”笔者想这样简单。  相似文献   

20.
近日观摩了一节语文课,题目是《陈太丘与友期》。这是一篇浅显易懂的文章,但一堂课下来,学生既没有多少时间读课文,也没有积累什么文言词语,大多时间是在围绕两个问题“期日中科学不科学”、“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有礼”在课堂上展开了充分讨论,最终也没有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答案。一节课可谓热热闹闹,并且美其名曰:探究式学习。如此的探究,究竟有多大的价值?一节课下来,我觉得没有什么可以把握的东西,非常虚。我认为这两个问题,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称不上是语文问题。第一个准确地说应该属于科学课的问题,第二个属于思想品德课的问题,虽然现在倡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