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自然》第九册第十六课《热传导》中的实验1,教材的原设计是:“把火柴的一端用蜡或凡士林照图依次粘在铁丝下。在铁丝的一端用酒精灯加热。”在指导学生做这些实验时,我发现学生用蜡往铁丝上粘火柴总是粘不好。往往是费了好大的劲粘上一根,在粘第二根时,铁丝一动,第一根火柴又掉了下  相似文献   

2.
器材:一条铁丝弯成如图一所示形状的铁丝钩;一条直径10毫米,长70厘米的铁条也弯成如图形状的铁钩,火柴枝若干;短木棒一条;扁担一条;有耳玻璃杯一只.表演:甲演员拿出铁丝钩,把玻璃杯钩着,向观众说:“有一根火柴枝,我用手指托住它的一端,则它的另一端可以吊起这只玻璃杯.你们相信不相信?” 说着,他把火柴枝的一端放在手指上,个料,火柴枝掉了下来,引得哄堂大笑.他不慌不忙,把火柴枝如图一那样插进铁丝钩,再用手指托住火柴枝的另一端,哩!成功了.观众有的赞叹,有的叫“看不清”.  相似文献   

3.
案例:在教学《热传导》(人教版第九册)一课中,教师在与学生研究热量传递过程时,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实验方法,并把方法写在小黑板上(每组一块小黑板),有困难可以看书。于是学生开始热烈地讨论起来,在小黑板上出现了一个个实验装置简图:学生是这样解释的:(1)用凡士林把火柴粘在铁丝上,再用酒精灯在一端加热,看火柴落下来的情况。(2)用凡士林把火柴粘在铁丝上,再用酒精灯在中间加热,看火柴落下来的情况。(3)不用火柴,用蜡放在铁丝下,再用酒精灯在一端加热,看蜡熔化的情况。教师对使用第三种方法的学生说:“老师今天没有准备蜡,课后自己做。”全班…  相似文献   

4.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热是怎样传递的”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性实验:在1段铁丝上每隔一定距离用蜡黏上1根火柴,将铁丝固定在铁架台上,火柴都向下悬挂,用酒精灯给铁丝的一端加热,观察哪一端的火柴先掉下来.在实验操作中笔者发现存在如下问题:第一,因为铁丝是圆的、较光滑,所以蜡油易滑落,火柴不易黏稳.第二,铁丝与酒精灯外焰接触面小,受热面窄,热传递慢,如果遇到风,火焰摇摆,铁丝受热时有时无,这样就会严重影响实验效果.  相似文献   

5.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热是怎样传递的”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性实验:在1段铁丝上每隔一定距离用蜡黏上1根火柴,将铁丝固定在铁架台上,火柴都向下悬挂,用酒精灯给铁丝的一端加热,观察哪一端的火柴先掉下来。在实验操作中笔者发现存在如下问题:第一,因为铁丝是圆的、较光滑,所以蜡油易滑落,火柴不易黏稳。  相似文献   

6.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第六课第39页"热是怎么传递的"一文中有如下实验:热在金属中的传递。对于该实验教材里使用的装置是:一根铁丝,两个铁架台,火柴,酒精灯。实验方法是:在一段铁丝上每隔一定距离用蜡黏上一根火柴,将铁丝固定在铁架台上,让火柴都向下悬挂。用酒精灯给铁丝的一端加热,观察火柴掉下来的先后顺序。这个实验看似合理,但实际操作起来有困难,主要弊端是:在铁丝上黏火柴非常困难。笔者曾经做过  相似文献   

7.
[实验方法]1.取一根火柴、一根铁丝及一张铝箔(即包装卷烟用的所谓“锡纸”),把铝箔卷成一圆柱形,并将其一端紧卷在铁丝上,另一端裹住火柴梗,火柴梗的2/3留在铝箔卷外。2.取250毫升的集气瓶一只,瓶底紧紧垫放一硬纸片,然后用排水法集满氧气  相似文献   

8.
何霖 《甘肃教育》2008,(14):64-64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用砂纸擦亮一段细的铁丝,并将其一端以螺旋状缠绕在一根火柴上。操作时先点燃火柴,等火柴临近烧完时,再将其插入盛满氧气的集气瓶中,由上而下缓慢地伸入。此时将看到“火星四溅,放出耀眼的光”的美妙景象。  相似文献   

9.
水青 《良师》2003,(23)
实验材料:生鸡蛋、锥子、铁丝架、蜡烛、火柴、泡沫餐盒。实验方法:1找一处水池,让你的“轮船”——泡沫饭盒浮在水面。2在生鸡蛋较尖的一端钻一个小孔,倒出蛋清和蛋黄。  相似文献   

10.
最近听了五年级的一节自然课,课题是《固体的热传导》。课堂上,教师用课件演示了热沿着铁丝、金属片传递的现象。当讲到“不同金属传热的本领一样吗”这个问题时,教师又以课件演示:在长度相同的铜、铁、铝棒的一端,各粘了一根火柴,然后用酒精灯在铜、铁、铝棒的另一端加热,便有一段红色线沿着铜、铁、铝棒有快有慢地传向粘有火柴棒的一端;随着红颜色接触到火柴棒,火柴棒便随着“叽”地一声先后落了下来。这些环节教师教得投入,学生看得专心。从随堂问卷调查中也可看出,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掌握得比较好。课后与授课老师交流,他自我感觉相当…  相似文献   

11.
最近听了五年级的一节自然课,课题是《固体的热传导》。课堂上,教师用课件演示了热沿着铁丝、金属片传递的现象。当讲到“不同金属传热的本领一样吗”这个问题时,教师又以课件演示:在长度相同的铜、铁、铝棒的一端,各粘了一根火柴,然后用酒精灯在铜、铁、铝棒的另一端加热,便有一段红色线沿着铜、铁、铝棒有快有慢地传向粘有火柴棒的一端;随着红颜色接触到火柴棒,火柴棒便随着“叽”地一声先后落了下来。这些环节教师教得投入,学生看得专心。从随堂问卷调查中也可看出,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掌握得比较好。  相似文献   

12.
最近听了《固体的热传导》一课,课堂上教师用课件演示了热沿着铁丝、金属片传递的现象,当讲到“不同金属传热的本领一样吗芽”这个问题时,教师又以课件展示:在长度相同的铜、铁、铝棒的一端,各粘了一根火柴,然后用酒精灯在铜、铁、铝棒的另一端加热,便有一段红色沿着铜、铁、铝棒有快有慢地传向粘有火柴棒的一端,随着红颜色接触到火柴棒,火柴棒便随着“叽”的一声先后落了下来。这些环节教师教得投入,学生看得专心。课后与授课老师交流,他自我感觉相当不错,对自己精心制作的课件以及所起的作用尤为满意。看着教者满意的神情,我忍不住追问了…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自然》第10册“空气”教学单元中有三个实验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加以注意和改进。实验一:烧红的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教材中的方法是把铁丝烧红后放入氧气中,观察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情况,照这样的方法进行,铁丝常常不能燃烧,实验不能取得成功。建议老师们按如下方法进行:将细铁丝绕在一根火柴上,用镊子夹住铁丝的一端,放在火上去烧一会儿后迅速放入氧气中,效果则比较理想。如图1:实验二:朝燃有蜡烛的烧杯中倒入二氧化碳,使蜡烛依次熄灭做这个实验时常常会出现这样的两种情况:一是由于倒的速度快,LessonScience(3-6年级)2004年2月上半月两…  相似文献   

14.
热传导实验是让学生直观地认识、了解热传导的特点及其规律的演示实验。传统的实验方法如图1所示,在一根金属棒上用凡士林或黄油粘上几根下垂的火柴,在金属棒的一端用酒精灯加热,离热源近的火柴首先掉下,然后依次掉下,离热源越远的火柴掉下得越迟。这一实验基本上反映了热  相似文献   

15.
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人教版2006版)教材,在介绍铝在氧气中燃烧的演示实验,采用了如下方法:把铝箔的一端固定在粗铁丝上,另一端裹一根火柴,点燃火柴快燃尽时,立即把铝箔伸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集气瓶的底部要放一些细沙)。该实验的成功率低,笔者分析其失败的原因可能主要有以下两个:  相似文献   

16.
一、设计理念:1.学会仔细观察事物的变化,能按实验的过程有顺序地叙述一次科学小实验的演示过程,并能清楚写出人的动作、语言和心情的变化。2.初步掌握这个实验的科学道理,激发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习作要求:1.让学生仔细观察小实验后,有条理地说出小实验的具体经过。2.写一篇观察作文。教学时间:2课时课前准备:一根铁丝、几张纸条、一盒火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1.教师取出几张事先准备好的纸条,问学生:“这是什么?”2.导语:老师今天已经把这几张纸条在保险公司保了险,把它绕在铁丝上,用火烧也烧不着,因为“保过险…  相似文献   

17.
在对热传导实验的研究中,我多次改换材料进行实验,发现用吹塑纸代替火柴和凡士林效果很好。具体方法如下:1.用剪刀把吹塑纸剪成长5厘米,宽1厘米的长条穴为了增加趣味性,也可以把吹塑纸剪成苹果、梨、辣椒等形状),并在其一端2毫米处钻一个小孔。2.用粗铜丝或粗铁丝把这些吹塑纸通过小孔串接起来穴见图一雪。穴要求每两片吹塑纸之间的距离相等雪。3.点燃酒精灯给粗铜丝或粗铁丝加热,这时我们就会发现,吹塑纸总是靠近酒精灯一端的先熔化,并掉落下来,学生很容易得出正确的结论。另外,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还可以把粗铜丝和粗铁丝的一端绞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8.
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观念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要充分发挥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以教促学,以教导学,以教助学,以教服务于学;要相信学生的内在动力和潜力。一些教育家认为,在数学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必须作到五个尽量:“能够让学生思考的问题,尽量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观察的,尽量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表述的,尽量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动手的,尽量让学生做一做;能让学生得出结论的,尽量让学生自己综合、归纳并得出结论。”根据这些道理,结合多年的教学体会,我设计了“预习、指导、再读、作业、小结”五步教学法。 预习:学生先认真阅读教材中的内容,划出关键性词语,作适当批注。理解概念后,自己试着做例题(不死读),再对照修改,再做一两道课本  相似文献   

19.
优化教学过程可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教师须完成教学任务与实施心理调试的统一,教学知识与渗透思想教育的统一,讲授与训练的统一,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教学中,我们要坚持做到"五尽量":尽量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动脑,尽量让学生动手操作,尽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尽量让学生质疑问难,尽量让学生"标新立异",以培养其思维、想象、创造能力。我们应将"五尽量"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中,实实在在地让学生读一读,讲一讲,写一写,使学  相似文献   

20.
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六年制小学《自然》第二册的《放大镜》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为主的一节课。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初步接触光学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教好这节课,教师应选择太阳光照较强的天气,准备好教具:每实验组一块圆形玻璃、一只无色透明小瓶、一只烧杯、一根小铁丝及一杯清水,提醒学生准备好学具:每人一个放大镜、一小张白纸、两根火柴,然后按“放大镜的构造和形状”、“放大镜的作用”、“使用放大镜”、“认识其它放大镜和自制放大镜”的次序组织教学。 1.了解放大镜的构造和形状 上课开始。教师先检查学生自带放大镜的情况。然后,要求学生拿好放大镜,认真观察,并提出几个有关放大镜的问题。学生提出“为什么要叫它做放大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