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王沂 《海南教育》2009,(12):61-61
歌曲中的情,通过声表达出来,二者是既有区别又不可分开,是辩证统一关系。所以,歌唱不能只讲究声.不讲究情,也不能只讲究情,不讲究声,要做到既唱声.又唱情。声情并茂。声情并茂是歌唱原则.是每位歌者努力的方向。那么,如何在歌唱中学会用声表情.寄情于声呢?  相似文献   

2.
歌曲中的情,通过声表达出来,二者是既有区别又不可分开,是辩证统一关系。所以,歌唱不能只讲究声.不讲究情,也不能只讲究情,不讲究声,要做到既唱声.又唱情。声情并茂。声情并茂是歌唱原则.是每位歌者努力的方向。那么,如何在歌唱中学会用声表情.寄情于声呢?  相似文献   

3.
歌唱艺术是语言与音乐高度综合的一种艺术形式。无论是旋律的谱写,还是演员的歌唱。“字领腔行,腔随字走,以字带声,以声传情”应当是歌唱艺术最基本的审美准则。然而,在今天的演唱实践中,我们时常会听到和看到一些不成熟的歌唱者,对声乐艺术的特点缺乏全面的认识,片面追求声音美,对声与字的关系认识不清,忽视咬字,吐字的训练及语言的表达,结果唱一首歌,咬字、吐字不准、不实、不清,字不正腔不圆。人们不知唱的啥。用本民族语言唱的歌曲,本民族的人都听不懂。难怪清代的李渔有这样的论句:“如出口不分明,有字若无字,是说话有口,唱曲无  相似文献   

4.
民歌是人民生活中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为抒发自己感情,经过口头创造并传唱的一种形式,民歌以民族语言为基础,以嗓音清脆响亮为主要特征,并且行腔中讲究声、字、气、情以及味为一体,更加重视语言的民族特色.并且不同的民歌具有不同的特色和用气技巧,下面主要对汉族民歌的演唱的润腔和用声特点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5.
歌唱是建立在语言艺术的艺术,把“字正爱圆”正确运用于声乐教学,使之有机结合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注意字正,它是腔圆的前提,歌唱中的字正是把气息、共鸣密切配合,使咬字和吐字建立在呼吸和喉头的弹性机能上。而多种共鸣体的混合使用,气息的支持是达到腔圆的必要保证。要使腔调宛转,必须先有声与情,技与艺是歌唱是中血肉相连的两个部分。因此,要把字、腔、情瓣证统一地融合在声乐演唱中。  相似文献   

6.
宫唱而商和--南音唱腔润腔法的一般规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音唱腔是演唱根据工尺谱的谱字(即唱腔旋律的骨干音)和工尺谱中隐含的南音唱腔润腔法则即兴润饰形成。“引”、“塞”、“贯”、“折”是南音唱腔的基本润腔法则,也是固定的指法、指法组合规定的唱腔润腔法的基础。以上(下)方大二度音润饰骨干音是南音唱腔润腔法的根本,这与中国古代传统润腔法“宫唱而商和”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7.
声乐不仅是听觉艺术,也是视觉艺术;不仅是歌唱的技法展现,更是作品听舞台情感艺术表演,因此良好的歌唱实际上就是在演唱中建立各种平衡关系,主要体现在声与情、字与声、强与弱、唱与演等之间的平衡协条。而歌唱者内心的兴奋与淡定的平衡是最为根本的,它是获得其他各种平衡的保证,也是成功歌唱的保证。  相似文献   

8.
歌唱艺术--只有当"声"与"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并使之声情并茂,才能将歌曲的内容、词曲作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充分而又完美地揭示出来,歌唱者才能把心灵深处流淌的旋律,流进听众的心灵,使他们得到真正的艺术享受.所以在歌唱时,既要注意声音完美的表现,又要讲究语言感情的表达."声"与"情"这两者在歌唱艺术中始终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9.
情感演绎的真实性和美感是歌唱表演的艺术生命。传统声乐美学观念中的“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强调的无非就是一个“情”字。动听的声音、娴熟的技巧,只是唱好歌曲的基础和前提,“以情感人”、“声情合一”才是演唱成功的“点睛之笔”。歌唱者要创造出感人的艺术形象,就必须用真实的艺术情感去演绎.做到“声至情至”、“有感而发”,才能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让听众产生共鸣、受到感染,产生“唱者有其情,听者有其感”的最佳效果。歌唱者如何在演唱中将情感演绎发挥得淋漓尽致,创造出感人的艺术形象呢?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去探讨。  相似文献   

10.
歌唱语言的艺术表现对演唱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从歌唱语言的声乐效果和艺术表现等方面,论述了民族唱法的主要规律和特点:以字入手、以情为主、以字领音、以情带声,达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真切动人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1.
":依字行腔"是中国千百年来传统歌唱的艺决和经验总结,是当代中国声乐作品创作中一直使用的传统创腔手法,也是歌唱语言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我国汉语讲究字调和语调,声调不同字义、语义亦不同,甚至意思完全相反。在歌唱中对歌词的语言情态、语调、语气和语势等的处理手法不同,音乐的表现力亦不同,讲究音调随字调。因此,了解、继承、掌握和运用"依字行腔"的方法,在民族声乐作品的演唱中才能做到音调随字调、以字正音、字正腔圆,达到字声巧妙结合的艺术效果,使歌唱更加完美、流畅,对于歌曲演唱水平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学习歌唱中,正确理解“情”和“声”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所说的“情”,是指歌唱者在演唱时用情感来揭示歌曲的思想内容;“声”是指怎样用气、发声、咬字和行腔,也就是歌唱技术,在歌唱表演中,“情”和“声”是辩证的统一。在“情”和“声”这一对矛盾中,“情”是首要的,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声”是传情的手段,是为“情”服务的,歌唱时要“以情带声”,使用气、发声、咬字行腔,服从于“情”。因此,作为歌唱技术中的基础部分:“怎样学唱和教唱一首新歌”,是我们中学学生及教师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在实践教学的摸索中,笔者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3.
王淑娟 《山东教育》2003,(13):58-59
一、轻声唱是合唱初期训练的重要手段儿童唱歌不像成人那样善于控制声音,天真的儿童歌唱时多数是大喊大叫,而喊叫只会破坏合唱的统一,损坏学生的嗓子。针对这一现实,我就启发孩子们用轻声的方法唱歌,轻声唱是合唱初期训练的重要手段。首先让儿童学会用正确的呼吸轻声歌唱。在轻声唱的过程中,让孩子们充分注意到声音、音准、节奏、乐感的准确,学会有控制地发自内心地歌唱,然后引导孩子们在优美的意境中以情带声,体会声音运用的感觉,以唱得轻松自然流畅为好,同时培养运用正确的呼吸进行歌唱的良好习惯。在训练中尽量少用g1以下的音,应努力把声…  相似文献   

14.
让歌声更美妙——论“以情带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歌唱是优美动人的歌声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艺术。歌唱中,声情并茂是其艺术的创作原则。而要做到声情并茂,则需歌者将自己的情感倾注于歌唱之中,用以情带声的演唱达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的目的。本文通过对“以情带声”内涵及其与歌唱技术、歌唱心理之间关系的阐述,探讨“以情带声”在歌唱技术训练和歌唱艺术表现中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歌唱吐字要以日常吐字为基础,字头、字腹、字尾没有什么区别.歌唱时要把这些字放在"声"上,并融为一体,做到"字"与"声"的高度统一,体现出比日常口语更优美、幅度更大、更具有穿透力,即夸张."字"和"声"是不可割裂的."字"要靠"声"来表达,而"声"又不可能无"字",在设计"声"的同时,"字"也要予以同样的重视,二者要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16.
我国传统的唱论中说“字领腔走,腔随字行,只能以字行腔,不可以腔盖字。”,也有不少当代声乐工作者主张“字在前,腔在后”,并认为这是“字正腔圆的科学法则”.本人无意更新这一观念,但从自身教学前后对照中感到,单纯的“字在前,腔在后”观念对气情深入和腔体开放是不利的。这是因为:(1)我国汉语语  相似文献   

17.
"润腔"是民族声乐演唱的独特手法,在营造音乐表情、传达人物情感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润腔"背后所蕴含的学理则较少被研究者提及。故而本文将借鉴沈洽先生的《音腔论》的观点,在阐明"腔"、"音腔"、"字腔"等概念,解析汉语演唱"依字行腔"规律的基础上,来具体分析民族声乐的"润腔"手法及其表情效果。  相似文献   

18.
刘秋玲 《时代教育》2010,(6):129-129,140
声乐艺术要求歌唱者既要唱声更要唱情,感情真挚,声情并茂,才能生动感人,扣人心弦.即学习声乐不仅要学习技能枝巧,而且要善于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领悟其内涵,只有这样,才能使歌唱富有艺术表现力.因此,在高职音乐表演的声乐教学中,对歌唱的艺术表现--表演,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歌唱吐字要以日常吐字为基础,字头、字腹、字尾没有什么区别。歌唱时要把这些字放在“声”上,并融为一体,做到“字”与“声”的高度统一,体现出比日常口语更优美、幅度更大、更具有穿透力,即夸张。“字”和“声”是不可割裂的,“字”要靠“声”来表达,而“声”又不可能无“字”,在设计“声”的同时,“字”也要予以同样的重视,二者要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20.
歌唱是最情绪化、最能触动心灵的艺术之一.在当今的歌唱艺术领域里,对"唱声"与"唱情"的争论颇为激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习见的演出实践,也为这种现状提供了鲜活的例证.所以说,几乎可以用白居易的"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唯唱声",来品评歌唱艺术的表演倾向.实际上,有人把"唱声"强调为重形式,把"唱情"说成是重内容.我们应当在发展声乐艺术的同时,摆正和规范"声"与"情"的关系,使它在职业或业余歌唱的艺术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