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民族之魂,也是中国文化走向未来创新发展的"命脉"。在当今文化多元化浪潮汹涌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少儿读经"现象的出现,正是我们追求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与价值。但是由于"少儿读经"中存在诸多不足,从倡导之日起就争议不断,有的支持,有的反对。本文认为,对"少儿读经"既不能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全盘接受的态度。要用客观、理性的科学态度,分析"少儿读经"存在的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解决当下文化传承与创新面临的窘境,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读经活动"的展开颇有"星火燎原"的势头,对儿童读经一事,提倡甚至热情赞赏者有之,反对甚至严厉批评者有之。从时间、内容、方法和效果等四个维度认真剖析儿童读经现象,探讨儿童"读经"是否是稳妥的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3.
《中学教育》2007,(6):33-35
我反对不分青红皂白地提倡"读经",那样可能会从小就培育原来传统政治体系所需要的奴性道德。  相似文献   

4.
民国成立后,在蔡元培的倡导下,虽然通令废除了学校读经,但终民国一代,读经活动一直就没有停止过。出现这种现象固然与一批守旧人士的摇旗呐喊有关,但当政者的提倡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南京政府成立后,蒋介石为了巩固自己的合法性统治,极力主张读经,并且在庐山军官训练团上登台讲经,成为民国历史上第一位公开登台讲经的政府最高首脑。蒋介石的提倡读经和庐山讲经,对当时的文化界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使全国笼罩着浓厚的文化复古气息,推动了读经活动在全国不同程度的开展。  相似文献   

5.
儿童智力玩具是少年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伙伴,是早期教育生动的教材。儿童智力玩具对少年儿童身心发育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助于扩大眼界,发展少年儿童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想象能力;可培养少年儿童之间团结友爱、爱护公物等良好品格;可使少儿情绪愉快并得到美的艺术享受;有利于少儿肌肉锻炼,促进发育;同时玩具还是促进少儿智力发育的钥匙。因此少儿图书馆开发儿童智力玩具文献,就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6.
提倡阅读,是公共图书馆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是公共图书馆持续发展的增长点。保障儿童基本阅读权利,在图书馆,少儿读者的阅读权利应得到充分尊重,了解和掌握少年儿童的相关因素,对提升服务水平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7.
《小学生》2006,(12)
超级少年《超级少年》是山西卫视重磅推出的大型少年才艺秀节目,内容以倡导少年儿童积极向上、快乐成长为基本宗旨,是一档以展示少儿各种才艺形式为主题内容的大型综艺栏目。超强阵容的家长评委全国一流的少儿专家时尚欢快的内容优秀选手代表:  相似文献   

8.
儿童读经及其讨论的多维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4文化保守主义年"以来,对于儿童读经一事,在中国形成了"两极化"的态度,力倡甚至热情赞赏者有之,反对甚至严厉批评者也有之.事实上,儿童读经在我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是中国古代传统教育的主要内容;就目前而言,读经应因需而设、因材施教,更要讲究方法,体现文化的价值取向.对当今儿童是否需要读经所引发的争论,我们应倡导多元平衡和超越精神.在社会各方面还没有达成足够共识的时候,争论双方似应多一些"换位思考",多一些宽容;而政府也不应当过多干预,"执其两端"而竭,还是顺其自然为好.  相似文献   

9.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蕴涵着优秀的传统美德,在经典的哺育下,我国历史上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仁人志士和杰出人物,他们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奉献精神和爱国情操,具有浩然正气、广阔的胸襟和远大的社会理想.目前广泛开展的读经活动,在培养少年儿童的道德品质方面已经产生了积极成效.主要因为读经教育符合少年儿童的认知心理发展特点,强调的是潜移默化,而不是灌输,内容贴近少年儿童生活实际.因此,读经教育是实施民族精神教育、加强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儿童读经运动引发的争论已有些时日了。近来,刘川鄂教授发表长文,(载《中学语文·读写新空间》2006年第4期)认为儿童读经运动带有“专制性”、“残酷性”和“欺骗性”,指出,读经作为“教育行为”,实为不妥。刘先生是湖北大学领袖群儒的人物。但其反对读经,尤其是反对作为教育行  相似文献   

11.
理性对待“对儿童读经的批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读经提倡者认为读经具有文化传承、开发潜能、道德提高的功能。反对者针锋相对地认为读经扼杀了儿童的天性。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来看,读经尽管存在着不科学的地方,但也有其合理的一面,当代对幼儿读经态度的改变取决于其是否适合幼儿的兴趣。同时,幼儿阅读文化经典更需要创意性的早期阅读。  相似文献   

12.
胥颖 《成才之路》2021,(14):50-51
幼小衔接阶段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在幼儿的知识层面、学习技能层面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层面都大有裨益,既有利于提升幼儿的识字量、开发幼儿的记忆潜能,又有利于培养幼儿的道德情操。幼儿园可以从创新国学经典教育形式、学习古礼、举办朗诵活动、鼓励亲子共读、将国学诵读融入其他课程等方面入手,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相似文献   

13.
试论顾城诗的纯净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顾城诗歌突出的美学特征是“纯净”。这种“纯净”主要体现在对童心和自然的深情抒写上,这种抒写,在现实层面是为了呼唤本真善良人性的复归,是为了回应当时的思想解放大潮而对人本主义的张扬。在文化层面上是思想启蒙者对未来的寓言描绘,哲性指引,是中国文人深厚的人文关怀意识的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大众传媒时代的儿童文学进行了考察和分析。一方面,儿童文学面临着大众传媒对儿童和文学的双重消解。另一方面,社会生活方式,儿童审美趣味和心理特征,以及阅读媒介的种种改变,也为儿童文学的发展和提升造就了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15.
阅读是人成长的必修课。在学校教育中,倡导阅读经典作品,引导学生在与经典的交流中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并以教师阅读带动学生阅读,坚持从上到下、从课内到课外的全方位阅读,形成师生热爱读书的校园氛围。  相似文献   

16.
图画故事书与学前儿童的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图画故事书是学前儿童阅读的起点,是儿童人生的第一本书.图画故事书通过文字和图画共同传达故事信息,有别于其他形式的语言或视觉艺术,它独特的表达系统比较契合儿童心理特点.同时,图画故事书阅读又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需要学前儿童具备大量的知识、经验和策略.因此,对学前儿童的语言、想象、思维、情感、社会化及审美能力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文心雕龙》和《诗品》都具有宗经色彩,其共同之处在于都以经典为文体或创作渊源,都崇尚雅正文风,都重视“比兴”,而且更赞赏“兴”。其不同之处在于《文心雕龙》侧重在宗经之义,《诗品》倾向于宗经之法,在对“比兴”的诠释上和对待四言诗体的态度上,《文心雕龙》比《诗品》要褊狭、保守得多,因而二者的宗经程度也就呈现出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程芳 《天津教育》2021,(5):176-178
在幼儿教育中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是遵循幼儿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人才的培养首先要从幼儿的阅读能力下手,让幼儿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将来更好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幼儿由于年龄小,各种知识学习刚刚起步,因而在培养幼儿阅读能力前,首先要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自信心。其次,在日常生活中要坚持引导幼儿阅读,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只要这样坚持,就一定能够取得预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In this paper, we advocate the use of the microgenetic method, a methodology that combines dense sampling of observations across time and extensive trial-by-trial analysis, to examine strategy change in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This methodology has revealed new information about normally achieving children's cognition, such as large individual variability in strategy use among children of the same age and more gradual patterns of strategy change than previously assumed. In this paper, we review data from three different microgenetic studies in the domains of memory, arithmetic, and reading with children with or at risk for mental retardation and normally achieving children. Our review indicates that there are similar sequences of strategy change, similar rates of strategy change, and similar frequency of strategy discovery and use in children with and without mental retardation (compared to mental age peers). Implications are discussed for the use of this methodology to design instructional techniques for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