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片断】嗟夫 !大阉之乱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四海之大 ,有几人欤 ?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素不闻诗书之训 ,激昂大义 ,蹈死不顾 ,亦曷故哉 ?且矫诏纷出 ,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 ,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 ,则今之高爵显位 ,一旦抵罪 ,或脱身以逃 ,不能容于远近 ,而又有剪发杜门 ,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 ,视五人之死 ,轻重固何如哉 ?是以蓼州周公 ,忠义暴于朝廷 ,赠谥美显 ,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 ,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  相似文献   

2.
师:今天学习一篇言。(板书题、作)我们先看看题目该怎么读。[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创意说明《五人墓碑记》是一篇碑文体散文,全文以“义”为核心,采用叙议结合和对比的手法,突出了“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的中心。学习本文应先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才能很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及文章的主旨。同时,应扫除文言文的语言障碍,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浯:在教学方法上,以学生为主体,力图体现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目标1.体会文章气势恢宏,情理并茂,叙议结合,巧用对比来突出人物形象与精神的写法。2.掌握和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巩固  相似文献   

4.
《五人墓碑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选自张溥的《七录斋文集》。文章记述的是明朝天启年阃的一次抗暴斗争,表彰的是颜佩韦等五人的大勇大义。历史上,苏州人民为反抗明王朝的剥削和压迫,曾多次进行过抗暴斗争,其中较突出的一次是发生在万历廿九年,由纺织工人葛成领导的击杀税监孙隆、参随、黄建节等人的斗争。如果说,这些斗争是偏重在经济方面的话,那么,“五人义”事件该算是广大人民群众反抗明王朝残酷的特务统治的一次规模巨大的政治斗争了。  相似文献   

5.
张溥《五人墓碑记》中有“是时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句,今之选注本,大都谓其中“大中丞”指“江苏巡抚”毛一鹭。如,刘盼遂《中国历代散文选》(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注此句云:“以大中丞职衔做江苏巡抚的人,即指毛一鹭。……当时毛一鹭以副佥都御史为江苏巡抚。”现行中学语文课本注文的表述亦与此近似。我们认为,称毛一鹭为“江苏巡抚”,实甚不当。  相似文献   

6.
《五人墓碑记》为张溥所作。作者为明末五位反抗暴政的老百姓作记旌表。死者激于义,明死生之大有重于社稷,慷慨就义;作者不畏强豪,慷慨为文,赞良善、斥阉党、讥显贵,亦激于义。如今读来还有许多教益。张溥(1602——1640)字天如,号西铭,明末江苏太仓(今江苏省太仓县)人。崇祯四年进士,授庶吉士,一生好学,名重一时,与同邑张采齐名,世称“娄东二张”。他于明熹宗天启末年发起组织“复社”,成为该社的杰出领袖。后被魏忠贤余党构陷,死于  相似文献   

7.
《五入墓碑记》的作者张溥(公元1602—1641年),明宋江苏太仓人。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他是爱国社团复社的创始人和领导者。为人崇尚气节,富于正义感。在文学上,他针对明末文人空疏不学的弊病,主张为现实斗争服务,写过不少抨击时政的文章,内容充实,风格质朴。明朝末年,大官僚、大地主和当权的宦官,专横暴虐,欺压人民。  相似文献   

8.
孟子谈颂诗,读书,主张要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万章》)。后人将其发挥成理解文学作品灼一种基本方法。鲁迅先生揭示得最明白:“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讲读《五人墓碑记》,就需要注意这个问题。 作者张溥(1602—1641),字乾度,后改字天如,号西铭,明末太仓(今江苏省太仓县)人。从小勤奋好学,所读书必手抄,抄后朗读一过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因而后来他给自己的书斋取名为“七录”。与同里张采共学齐名,号“娄东二张”。崇祯元年(1628)以选贡生入都,两人名满  相似文献   

9.
作者张溥(1602~1641年),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崇祯四年(1631)进士。他是明末爱国的文学社团“应社”、“复社”的创始人和领袖。为人崇尚气节,富于正义感,对于贵族阉党的特务统治深为不满,排击甚力。“复社”以复兴古学,务为有用相号召,与当时的政治斗争结合,实质上是东林党人同阉党斗争的继续。他强调“居今之世”必须“为今之言”,即提倡古学为现实服务。写过不少抨击时政的文章,内容充实,风格质朴。所著有《七录斋诗文合集》、《七录斋近集》、《诗经注疏大全合纂》、《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等。本文选自《七录斋集》。  相似文献   

10.
《五人墓碑记》记叙明末为声张正义、反对阉党的五人的英勇事迹。全篇叙事可歌可泣,五人英勇的行为,高尚的风范力透纸背。作品强大的感染力除事件本身的典型性之外,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者通篇以衬笔的手法,通过鲜明的对比,来揭示事件的深远意义和人物形象的高贵品质。首先,作者用“富贵之子”“得志之徒”死后默默无闻的境况,和五人英勇就义后的被人所崇敬怀念的状况对比。鲜明地突出了生前显赫一时,死后却“湮没不足道”的“富贵之子”,“得志之徒”的可悲可叹:反衬了生前虽无名,死后却英名长存的五人的可歌可颂。此比中有比,对比叠出。  相似文献   

11.
一,谁为哀者? 这句话,可以解释为“谁是痛哭者?”将“为”作“是”解释,“者”作代诃。也可以理解为“谁为(之)痛哭?”将“为”作为介词,后省“之”。“之”代“他”,即周顺昌。根据上下文意,当时送行人数很多,以至哭声震动天地,面对这  相似文献   

12.
方案一【教学目标】1.在反复诵读和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掌握、积累文中出现的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常见文言句式;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提高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推断理解语意的能力。2.走进文本,通过与作者的心灵对话,探究文章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的主要观点,并赏析文章气势恢宏、情理并茂、叙议结合、巧用对比来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3.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价值观。【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疏通文意;把握并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对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作用。难点:对文章的主题以及作者在文章中所表现的生死价值观的理解。【教学方…  相似文献   

13.
《五人墓碑记》中“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之“傫然”一词,解释纷然杂呈,似乎确诂难定。《古文观止》二吴的夹注谓“傫”字的“音义同垒”。——这也许就是一系列误释的根源。《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诠注“傫然”为“相并相集貌”。沈蘅仲编著的《知困录——中学文言文备课札记》则依就课本的注释,一气辑录了五种解释。它们是:一,“聚集的样子”;二,“重叠相连的样子”;三,“依次重叠相连貌”;四,“凭高聚立貌”;五,“颓丧貌,此指无声息、无知觉。”之后,作者又胪列了《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等三家大型辞典的释例。最后,作者取悦其所辑之第三种解说,曰:“故释为‘依次重叠相连之貌’为宜。”此外,还有释为“堆积的样子”的(见《古文观止·续古文观止鉴赏辞典》),还有释为身体被  相似文献   

14.
一、一条不尽妥贴的注释课文第二自然段在写了一个月中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草野之无闻者“死而湮没不足道”之后写道 :“独五人之 ,何也?”课本对“何也”作了注释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赞美。下文‘亦曷故哉’笔法相同。”应该说 ,这一解说是未尽妥贴的 ,因为这里并非反问 ,而是疑问。作者用“何也” ,旨在引人深思 ,启发读者思考“独五人之”的原因 ,即突出五人“激于义而死”的斗争精神。二、一种应予更正的提法多次运用对比的写法 ,是《五人墓碑记》的显著特点之一。一般认为该文用了三处对比 ,事实上 ,该文中的对比有四处 :第一处…  相似文献   

15.
陆艳华 《语文天地》2013,(15):53-54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区别各类事物,才能有效地把握每一事物的本质。阅读课文要比较什么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课文本身、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需要而定。就《五人墓碑记》这篇课文来看,可以从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五人墓碑记》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通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五义士的英勇行为和宁死不屈的精神;学习运用对比进行论证和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并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掌握本文中所体现的古汉语语法规律。 (一)提供资料,引导自学。学好本文的前提,是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在  相似文献   

17.
《五人墓碑记》练习商榷江苏东台市三仓中学孙庭元《五人墓碑记》文后“思考和练习”的第四大题要求学生“从每组题中,选出一个词义不同于其他加点的词”(高二册《语文》317页),下设三个小题,与课本配套的高二册《教参》备有参考答案。经过仔细推敲,我们认为三个...  相似文献   

18.
《五人墓碑记》辨正二则湖南阮陵四中张永杨在备课过程中,这台发现《五人墓碑记》的某些碑文与史实不相符合,因此很有必要加以列举辨正,以供教学参考。一、周公被逮,不在了卯,而在丙寅。史载,明末苏州市民的反阉暴动,缘周顺昌被捕而起。这件史事究竟发生在什么时候...  相似文献   

19.
一、学习要点了解本文叙事议论有机结合和正反对照揭示中心思想的写法;了解本文中词的活用情况,区别感叹句和疑问句。二、自读指要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义。 1 慷慨得志之徒( )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 徒以吾两人在也( ) 郯子之徒( ) 徒见欺( ) 2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 敛赀财以送其行( )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 3 以旌其所为( ) 旌麾南指( ) 4 斯固百世之遇也( )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 (二)说明下列句子中哪些词属词类活用,哪些字属通假,并注明它们的用法和意  相似文献   

20.
最近选入高中语文第二册的张溥写的《五人墓碑记》是一篇好文章。它激情洋溢,叙述议论结合得很好,是对明朝末年苏州市民一次大规模的反抗宦官及其鹰犬的正义斗争的颂歌,正如《古文观止》所评:“议论随叙事而入,感慨淋漓,激昂尽致。当与史公伯夷、屈原二传,并垂不朽。”我幼年曾读过这篇文章,现在因备课又反复诵读玩味,偶有所得,抄供通人是正。 (一) 作者以一个“义”字贯串全文。俗语说,开宗明义。此文开头的确写的是一个“义”字。试看“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指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