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哲学解释学视野中的理解主要不是对语言性文本的理解,而是历史意义、存在意义的宣示,这一理论逻辑内在地取消了理解标准问题;后现代解释学主观地取消了理解标准问题;解释学(狭义)的理解是对语言性文本的理解,理解的直接目的是把握文本意义。理解存在是否正确的问题,检验理解是否正确的标准应当是文本意义,即作者通过文本符号所表达的思想,而不能以文本的字面意义、作者的主观意图、作者的自我理解、理解者的自我理解、权威的理解、共同认可、客观实践或理解的“实践”为检验标准。理解的标准具有客观性,应用标准检验的过程包含主观性。  相似文献   

2.
翻译是一种解释,由于解释学主要涉及理解、意义、读者与文本之间关系等内容,翻译与文本的理解和解释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将解释学与翻译研究结合对翻译理论与实践的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解释学是以研究艺术作品(文本)的理解和解释为主要内容的哲学流派。在数百年的理论发展史中,解释学打破了文本解读主客二元对立的传统观念,在考察文本存在的本体论、意义论、理解观和历史观等方面实现了“哥白尼式的革命”,确立了合理而权威的理论体系,对诸多领域的学术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语文阅读教学是以文本阅读行为为主要内容的课堂教学活动,因此与解释学有着天然的亲缘联系。  相似文献   

4.
解释学主要是指关于文本的意义理解与解释的理论和学问,它的方法论意蕴主要包括视域融合促成新意义的生成、超越文本促成新思想的发明、主体间性的关系是视域融合的必要前提、解释学循环是个体认识发展的重要机制、文本意义的增益需求理解和解释、彼此共识的达成依赖于对话与互动、一切的理解建基于个人的历史经验.解释学方法论对教育研究的启示在于:教育研究应将对象"文本化",促进文本意义的生成,形成一种新型关系,深入挖掘教育存在的本质意义,使用解释和理解的方法,将其作为一种对话,了解并解释教育事实背后的意求.  相似文献   

5.
雷春华 《考试周刊》2014,(76):157-158
<正>一、解释学概述解释学又称为"诠释学",解释人们如何理解,揭示的是人类精神活动中的"认识"问题,是对意义理解与解释的哲学研究。多数文献把解释学发展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三次转向的解释学理论:第一次转向是"圣典式"的理论方向。这种解释学流派以19世纪哲学大师施莱尔马赫等人为代表,是方法论导向的解释学。在施莱尔马赫看来,解释学的目的是寻求文本及作者原本意义,即初始意义。他认为,文本和意义之间必须一一对应,  相似文献   

6.
解释学是探究一切理解活动得以可能的基本条件,而前理解是解释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前理解对理解文本有重要意义。前理解指的是主体的存在方式,主要包括三个要素:偏见、权威、传统(伽达默尔语)。也就是主体理解文本前的已有的知识、经验、记忆、价值观、思维方式、情感态度和潜意识等。  相似文献   

7.
解释学的前理解与语文阅读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释学是探究一切理解活动得以可能的基本条件,而前理解是解释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前理解对理解文本有重要意义。前理解指的是主体的存在方式,主要包括三个要素:偏见、权威、传统(伽达默尔语)。也就是主体理解文本前的已有的知识、经验、记忆、价值观、思维方式、情感态度和潜意识等。  相似文献   

8.
解释学的“理解”观对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解释学是关于理解的学说,是当代西方一种重要的哲学学说。现代解释学从人的语言、理解、历史、意义出发,其所主张的本体论的理解观,在不断加深我们对“理解”的认知的同时,也拓宽了我们“看世界”的视域。对于我们理解教育问题,给予了很多启示。在现代解释学看来,人与物、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最普遍、最重要的关系就是理解关系。理解不仅告诉我们怎么想,而且还告诉我们怎样存在,理解活动是人存在的最基本的模式。解释学的“理解”,是对文本的理解。文本作为理解对象,既表现为符号系统,也表现为意义,理解的实质则是把握文本的意义。理解是意…  相似文献   

9.
解释学,又称释义学或诠释学,起源于古希腊。施莱尔马赫、狄尔泰形成了一般解释学;海德格尔则把一般解释学提升到现代哲学解释学阶段。理解与对话构成了现代哲学解释学的中心话语。理解是解释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一个“视界融合”的过程。伽达默尔认为,视界主要是指人的前判断,是文体的作者和解释者对文本意义的预期表达,被融合的视界即是文本的“原初的视界”和解释者的“现在的视界”,两者之间虽然存在很大的差距,但通过理解可以把这两种视界融合起来。理解之所以能实现,就在于双方的视界不断融合。在理解过程中,理解者的视界不断与被理解…  相似文献   

10.
解释学,又称释义学或诠释学,起源于古希腊。施莱尔马赫、狄尔泰形成了一般解释学;海德格尔则把一般解释学提升到现代哲学解释学阶段。理解与对话构成了现代哲学解释学的中心话语。理解是解释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一个“视界融合”的过程。伽达默尔认为,视界主要是指人的前判断,是文体的作者和解释者对文本意义的预期表达,被融合的视界即是文本的“原初的视界”和解释者的“现在的视界”,  相似文献   

11.
灌输式教学及其批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灌输式教学重视客观、普遍的知识的传授,教师在灌输式教学中处于中心地位,学生被看作"知识容器";灌输式教学过程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控制,强调知识对学生的控制,其过程呈现封闭的特点,其教学远离生活世界,其基本方法是机械性灌输。在交往理论看来,知识与人的关系是一种对话关系,教学应引导学生在与知识对话中寻求人生的意义,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认同和相互尊重的主体间关系,教学过程是一个解放的过程,其间充满了复杂性。教学应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教学方法应该贯彻对话精神。  相似文献   

12.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要体现启蒙性、基础性,新教材的运用更使这一意义得到的深化和提高,在提高学生的科学分析能力和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方面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教学是一项充满了乐趣和创造性的工作。教书育人,凡是教材、教参里没有的东西,都是教师可以自由发挥的地方,都是教育者的创造性所在。教学平台,要靠为师者自己不断地扩建、搭建。对有经验而又热爱教学的老师来说,外语教学,除了讲好精读之外,还有很多活动可以融汇到课堂教学中来,可以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外语教学,教书育人,越是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内容越是五彩缤纷,包罗万象,越能体现教育的真谛,学生们可以在做中学,也一定会有多方面的收获。  相似文献   

14.
知识变迁视野下的教师角色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不同知识观的支配,教师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确定性知识观认为知识是确定的,教育教学过程就是确定性知识的传授过程,学生的学习则是对确定性知识的理解、接受和掌握,教师的职责在于传授这种确定的知识,以维持现有秩序。不确定性知识观认为知识不确定,教育教学过程是不确定知识的获得过程,学生的学习在于促进自己的能力提高与心理发展,教师的职责是在帮助学生获得不确定性知识的同时,自己获得不确定性知识,从而推动并引领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在知识观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转变的教育现实中,迫切需要教师实现角色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只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用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文化教学,导致学生跨文化意识较为薄弱。在言语交际时易产生意义岐解、禁忌语与数字误用、施仪冒失或失礼等现象,教师应充分利用现行教材、巧借西方节日节事活动、大力开展多种课外活动让学生体验中西文化差异,品味西方文化内涵,感受异国文化魅力,从而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6.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几大困境包括:灌输式教育仍然盛行、人本理念淡漠、教学内容远离学生实际.从人本主义视角出发认为,完善和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rt"策包括:采用贴近学生的教育内容和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相似文献   

17.
理解性学习与教学的思想源起与内涵论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理解性学习与教学有着悠久的思想源流,在从默会认同到显性研究的过程中,这一论题吸引着国际上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关注与青睐。对于理解性学习的内涵,目前国际学术界存在着表征观与实作观两种彼此对峙的观点。挖掘两种观点的内涵,采用一种辩证融合的视角,可以更好、更准确地把握理解性学习的教育真义。  相似文献   

18.
身体从后现代观念来看,并非一直属于与心理二元对立的、被排除在心理之外的一个"不在场"的教学存在。身体具有接物联天、悟真启智、孕情育意、率性臻美诸特质,从而决定了"身体—教学"关系的整体的、建构的、道德的和艺术的特性。就整体的特性而言,身体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学世界的母体,是教学行动的依据;就建构的特性而言,践行先于接受,反思先于记忆,阅读先于运用;就道德的特性而言,情感先于认知,表意先于结构,包容先于控制;就艺术的特性而言,率性先于规范,释放先于灌输,游戏先于逻辑。因而,教学世界蕴藏于身体之中。  相似文献   

19.
在应用型高校开展课程思政,以"育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正成为目前课程教学改革的共识。文章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为视角,以《光电子学》课程为例,结合专业和课程的特点,深入挖掘该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素材、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当中,以实现在对学生知识传授过程中价值观的同频共振。  相似文献   

20.
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坚持教书与育人并重,坚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加强师德建设有机结合,提高教师道德修养,构建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既是当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和根本要求,又为高等学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供了理论武装和实践基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