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谕文献是阐释作为伦理思想核心内容的“玛阿特”(正义)观念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文献。其中所涉及的传统伦理教化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关于言行的教导、关于身心的教导以及关于品性的教导。贯穿这几方面教导的共同原则都是以自控、约束和沉默为特征的,  相似文献   

2.
古埃及人没有对“义”与“利”做出系统阐述,他们对“义”与“利”的理解零散得包含在遗存文献之中.玛阿特是古埃及人据以行动的基本准则,是至高的伦理价值观念,古埃及人的义即体现在玛阿特观念中.古埃及人重“义”但并不轻“利”,肯定对利益的正当追求,反对贪婪.据义取利,以利见义,义与利相统一.对古埃及人来说,最大的利益莫过于获得来世永恒,条件就是终生践行玛阿特以通过来世审判,所以从目的论而言,属于功利主义义利观.  相似文献   

3.
(四) “中王国”时期的埃及——喜克索斯人的入侵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在“古王国”时期,埃及境内那些“诺姆”中的“诸侯”仍旧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那些“诸侯”仅仅是在名义上隶属于国王,他们在自己的辖区内享有征税权,可以设官治事,并且拥有军队,俨然就是土皇帝。  相似文献   

4.
在古埃及伦理观念中,受尊敬的人是最高的道德典范。人们都希望自己在神及人们面前受到敬重,在神面前受到尊敬不仅要对神表达仪式上的尊敬,还要在实践中坚守玛阿特原则。在人面前受到尊敬,不仅要拥有好的品德,还要有玛阿特实践。一生实践玛阿特的人是拥有完美人格的人。  相似文献   

5.
玛阿特是古埃及伦理的基本观念,古埃及和谐观念包含在玛阿特观念之中。本文试从人与神、人与人及人与自然三个方面加以探究。人与神的和谐主要体现在人是神的影像、人对神的崇敬及人与神的互惠关系。人与人的和谐主要体现在人与人之间利益上的均衡、关爱弱者及对他人生命及尊严的尊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主要体现在人与万物同处玛阿特秩序之中及人类与自然的互惠。然而古时之和谐并非今日之和谐,但二者却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6.
国库是贮藏国家财富的仓库,本文以国库官员的头衔为主要依据,分析了埃及古王国时期国库名称的演变和人员的设置情况,并结合相关坟墓铭文和王室文献,揭示出埃及古王国时期国库的主要职能,即主管国家税收、物品贮藏、产品加工和分配。国库的职能范围广泛且重要,它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是埃及国家得以稳固繁荣的前提和保障。国库是古埃及行政管理体系中最核心的部门,对其职能的考察是我们构建埃及古王国时期行政管理体系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7.
古埃及的"说教文"是为了教育上层社会的年轻人而撰写的教谕性文献,其宗旨是要把年轻人培养成为对上忠诚顺从、对下讲究尺寸的官吏,其作者有国王、王子和德高望重的官吏."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在古代埃及同样适用,成为一名政府官员(书吏)是无数贵族子弟进入学校学习的主要目的.古代埃及一篇流传至今的"说教文"--<对各种职业的讽刺>能让更多人了解古代埃及的这种"入仕"思想.  相似文献   

8.
新王国时期的埃及对外战争频仍,尤以第十八王朝时期的米格都战役、第十九王朝时期的卡代什战役和第二十王朝时期的海上民族入侵为其典型战例。这三个战例不仅反映了埃及的对外战争类型、原因和规则,更为重要的是,它们反映了新王国时期埃及军事力量由盛及衰的演变过程。因此,它们是我们研究新王国时期埃及对外战争的最佳个案。  相似文献   

9.
朝鲜中小学教师职称分为“人民教员”、“功勋教员”、“一级教员”、“二级教员”、“三级教员”、“四级教员”六种。日术小学、初中、高中分别分“教谕”、“助教谕”.“教谕”又分三级:“一级(特殊级)教谕”、“二级(普遍级)教谕”、“三级(初级)教谕”。  相似文献   

10.
教育在原始社会就已经产生了,但学校是奴隶社会的产物。因此,我们研究学校课程的起源,只能从奴隶社会讲起。 一 西方奴隶社会学校的课程 (一)西方最早的学校,据说产生于公元前2,500年埃及“古王国”时代。这种学校的课程已无从查考。在讲到个别学科起源的时候,往往追溯到古代埃及。马克思说:“计算尼罗河水涨落期的需要,产生了埃及的天文学。”①因为  相似文献   

11.
具有现代文体意义的文体概念“散语”出现于宋代,是中印文化交流的产物。与宋四六一样,“散语”同时具有文体和句式的双层含义。唐宋时代文人的文体观念发生了革命性变革,现代文体中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大一类文体概念已经产生、成熟。  相似文献   

12.
古埃及学校和美索不达米亚学校同属世界最古老的学校。公元前2500年左右,埃及的宫廷就开始建立学校。埃及古王国时期,国势强盛,为使皇室子弟和贵胄子弟具备胜任政府各项工作的知识,法老便在宫中设立学校。至中王国时期,出于经济和政务需要,各政府机关设立职官学校,训练财务、政务、军事所需人才。埃及的神庙是法  相似文献   

13.
邓玉娇案引出了我国当前评价司法公正的焦点问题——是社会标准还是法律标准?相当于评价司法公正的社会标准,法律标准具有确定性、技术性和客观性。区别于生活中的一般观念——“客观真实”、“实体正义”与“保护弱者”,坚持评价司法公正的法律标准,我们需要正确地理解“法律真实”、“程序正义”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含义。  相似文献   

14.
在法老王(古埃及皇帝称号)统治埃及的三千多年中,留下了许多宏伟的神庙、金字塔、陵墓和不少雕像壁画,尤其是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1086年,相当于中国的商朝),哈特谢普苏特、阿蒙霍太普三世、图坦卡蒙和拉美西斯二世等法老王,都曾在埃及南部大兴土木。虽然历经天灾人祸,但留存至今的遗迹仍然令人叹为观止。  相似文献   

15.
在法老王(古埃及皇帝称号)统治埃及的三千多年中,留下了许多宏伟的神庙,金字塔、陵墓和不少雕像壁画,尤其是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1086年,相当于中国的商朝),哈特谢普苏特、阿蒙霍太普三世、图坦卡蒙和拉美西斯二世等法老王,都曾在埃及南部大兴土木。虽然历经天灾人祸,但留存至今的遗迹仍然令人叹为观止。  相似文献   

16.
在先秦史研究中,文献和金文常提及邑以及对它的封赏情况。邑字的原始象形,是在象邑形的口旁边附加了一个跪坐的人形,意在强调邑是住人的地方①。对邑的研究,是对于先秦时期国家政治生活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试图结合一些文献和考古资料,对周代的邑作些初步考查。一、周代邑的含义和分类先秦金文及《左传》、《尚书》、诸子等文献中常出现邑字。大体说来,文献中的邑字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一)、人口聚居的城市或村落。文献中的邑有的称“都”,有的称“皆,金鹤在《古录礼说邑考》中说:“王国公卿采邑称大都,大夫来邑称小都,…  相似文献   

17.
座落在尼罗河西岸的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但其兴衰并非与埃及文明同步。经前王朝至古王国第三王朝(公元前2686—2613年)时始有阶梯金字塔,第四王朝(公元前2613年——2494年)才有了真正的金字塔且金字塔建造走上了顶峰。但经中王国时期至新王国时代(公元前1570——1085年),就再也没有建造金字塔,而是在西底比斯的断崖绝壁的干谷底下或半山腰,开凿洞窟,营建厅堂,封闭埋葬国王的尸体。当我们对金字塔的宏伟及其高超的建造艺术惊叹之余,不禁要问:埃及人为什么要不惜耗尽民力财力建造金字塔?为什么  相似文献   

18.
恩格斯、毛泽东所说的“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与马克思所说的“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含义不同,二者不应混为一谈。恩格斯、毛泽东所说的“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从“必然”和“自由”这两个概念演化来的。必然就是物质运动过程中的必然性,就是物质运动的规律。自由则是人“借助于对事物的认识来做出决定的那种能力”,或者是人认识了客观事物的规律并能够根据这种  相似文献   

19.
小说,这一后代“蔚为大观”的艺术形式,先秦时期只是处于萌生阶段,无论是神话传说、寓言故事中的某些内容,还是史传文学中的片断记载,虽具有后世小说的某些因素,却不能独立地称之为“小说”。因而,先秦时期出现的“小说”一词,虽具有后代小说观念中的某些成分,却无法等同于今天文体意义上的“小说”概念。而在汉代,这种情况有了根本的改变,初具小说规模与性质的作品大量出现,并表现出鲜明特点;接近后世理解与认识的小说理论开始形式,并且对后代的小说观点及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认清先秦“小说”的含义,探索汉代小说观…  相似文献   

20.
传统文学观念以魏晋为“文学的自觉期”,偏重于对作品情性的研究。然而,一个时代的知识修养大可改变一个时代的文学。魏晋时期,地学知识的发展,影响了原有文体的特性,并衍生出新的文体形式。时人以山水为题,以之为赋、为序、为书、为记,虽各有体式而在知识结构上相互影响,这种“文体宜兼”的特性,实质上涉及到一个时代知识体系的发展与文体变革的关系。从知识的传承、扩展角度对文体的变革进行研究,对于拓展现有的文体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