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继田  谷子 《记者摇篮》2009,(7):102-102
广播和电视不同,电视有“声”有“画”,便于用故事化和情节化的手法表现新闻事件。其实,广播同样可以“声画并茂,细节达人”,通过生动的音响、故事化和细节化的写作手法来刺激听众想像,把听众带到新闻现场。这种广播新闻的故事化与情节化的处理,可以令听众在脑海里有情节、有视象、有画面,仿佛身临其境一般。  相似文献   

2.
一、“现场同步报道”:让听众身临其境 新闻现场有着丰富的同期声或环境声等音响资源,加上现场报道的过程与新闻事件的发生过程具有同步性,所以,记在新闻现场的观察、描述、评论,以及生动的现场音响采访,更能体现广播“音响”的自然性、传真性,更能增强节目的感染力和可听性。在现场同步报道中,也更能将广播“快”的优势发挥到极至,以比其它媒体更快的速度满足人们获得最新信息的要求。我们的广播新闻,要尽可能多地运用现场同步报道形式,以增强广播新闻的吸引力,让听众身临其境。  相似文献   

3.
刘元东 《新闻传播》2006,(9):20-20,22
现场感,是衡量一篇新闻作品好坏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如果没有现场感,一篇新闻作品即使客观地传达了一定信息,但也很难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本应拥有的可读性和感染力。增强新闻写作的现场感,把读者带到第一现场,是报纸记者无法回避的问题。笔者不揣浅陋,愿结合具体作品来谈谈对新闻写作现场感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陈娜 《视听纵横》2007,(3):82-83
广播新闻的现场访谈是广播主持人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边观察、边采访、边口述、边录音而制成的一种广播新闻报道形式。它与其他新闻报道形式相比,更具有真实感、现场感和时效性,最能发挥广播的特长。当主持人从现场把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工具播报出去时,听众立刻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相似文献   

5.
与广播、报纸采访相比,电视采访的独特魅力在于它的直观性,让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而且还能直接调动观众情绪,使观众不由自主随着事件现场的时空变化而跌宕起伏。所以在电视采访时,记者除了要考虑采访的  相似文献   

6.
一、“现场同步报道”:让听众身临其境 新闻现场有着丰富的同期声或环境声等音响资源.加上现场报道的过程与新闻事件的发生过程具有同步性,所以,记者在新闻现场的观察、描述、评论.以及生动的现场音响采访,更能体现广播“音响”的自然性、传真性.更能增强节目的感染力和可听性。在现场同步报道中.也更能将广播“快”的优势发挥到极至.以比其它媒体更快的速度满足人们获得最瓶信息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在当今诸多传统媒体中.报纸、电台的传播方式是单一的.报纸通过文字,电台通过声音,他们所能做到的就是将新闻信息传递给受众。而对于电视新闻来说,以屏幕画面为主.声音、语言为辅,声画并茂,通过这些立体的传播方式.不仅仅是把信息传递给读者,更能将观众带进到新闻事件的现场,展现新闻现场环境、气氛并通过与当事人的谈话.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相似文献   

8.
广播是声音艺术,追求听觉形象。广播记者拥有画面意识,就能在采访中,把眼睛和话筒幻化成摄像机、照相机,抢录生动、典型的音响和场景,采制丰满、鲜活的新闻素材;就能在新闻表现形式上,科学恰当地选用与新闻相匹配的写作体裁,进而将新闻事件表现得具有画面感和形象感;就能在写作时,遣词造句,用生花的笔触勾勒描绘出一幅幅清晰、生动、鲜活的场景,给听众以身临其境之感;就能使采制的新闻作品尽展特色,锦上添花。  相似文献   

9.
广播现场报道是指记者对新闻发生的现场进行采访和报道,运用实况音响和现场解说来描述新闻事实和现场情景的报道形式。当主持人或记者在现场把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工具播报出去时,听众立刻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时,现场音响、报道、直播室的配合就会同受众融为一体,使新闻的传播效果得到更好的发挥。所以现场感的营造对于现场报道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电视新闻与报纸、广播新闻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它的表现手段不是单纯的文字语言,而是由动态画面和有声语言有机结合组成的电视视听复合语言。它把声音和画面有机结合在一起,诉诸于受众的视觉和听觉,将新闻事实的本来面目真实、形象地层现在观众的面前,声画并茂,使受众极易产生身临其境、耳闻目睹的现场感。这便是电视复合语言的优势,而形成这一优势的关键便是画面与有声语言的有机结合。因此,要充分发挥电视复合语言的优势,就必须正确处理画面与有声语言的关系,特别是要处理好画面与解说词的关系。如果忽视了这一点,我们在电视新闻采编过程中,就会大大削弱甚至湮没电视复合语言的优势。例如:  相似文献   

11.
一篇好的录音报道.凭借记者对新闻事实和新闻现场真实的阐述及人物谈话、实况录音,能给人以身临其境、真实可信之感,反之,采访与后期制出来的“翻版”就会让人听得别别扭扭,甚至让人怀疑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为确保录音报道的真实,必须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新闻事件的现场录音必须是新闻事件发生时或发展中的当时当场的实况录音。比如党的十六大开幕.所做的录音报道、所用的开幕大会的全部录音必须是当时当场的实况录音,就是说,采制的录音必须一次成功,没录上或没录好,都不可能也不允许重录、补录。更不允许用别的录音代替,甚至是随意更改一下。  相似文献   

12.
(一) 现场短新闻用作者在新闻发生现场捕捉到的细节、材料来报道新闻事实,以"活动"着的视觉形象和现场画面来传递信息、报道事实、感染受众。报纸的新闻采写应该充分借鉴现场短新闻现场感强这一特点,这是它增强与电视传媒竞争的有力手段之一。 第一,现场感可以增强报纸新闻的真实感、可信性。 报纸新闻多选用现场发生的可触、可感、可视的事实材料,可使新闻更具有个性、具体性、富有动感和生活气息,增强报纸新闻的真实感和可信性,使受众信服。 解放军报1998年7月对日一版的新闻《共产党员的位置在水线》,记者运用视觉新闻或目…  相似文献   

13.
连线报道亦叫电话连线采访报道,目前已经频频出现在广播、电视媒体中,它以声音为主要传播载体,通过记者在新闻发生现场的口述把新闻信息通过电话直接传输到直播间播报出去。连线报道体现了广播的快捷优势,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中午时段的新闻直播节目“第一报告”就是大量运用连线报道的一个典型栏目,  相似文献   

14.
录音报道在广播宣传中占据着不容忽视的位置,“以声夺人”是“扬独家优势”的重要体现,是广播新闻中最富表现力的因素,是广播的活力和灵魂所在。在广播新闻中,音响主要由环境音响、记者现场播报和采访对象同期声三种。音响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营造立体化的空间。音响的运动感和透视感处理得好,可以通过声音塑造出空间的立体感觉;二是强烈的真实感和现场感;三是更具时效性。  相似文献   

15.
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是指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由电视记者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直接面向观众进行的新闻报道。上个世纪60年代,电视记者现场报道在美国一出现,就因为它让受众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更加强烈而风靡开  相似文献   

16.
现代社会多媒体竞争越来越激烈,电视新闻声画并茂,报纸新闻讲求深度,网络新闻张扬事件的多角度表现.广播新闻传播必须充分发挥电子技术手段,在即时性上,凝聚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事件和现场,越来越成为受众所关心的,也越来越成为广播新闻关注的焦点,这个焦点的转变,带来了广播新闻改革新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7.
在新闻报道中的一个重要技巧就是要掌握和运用好细节性、现场感强的描写。我们所讲的“把读者带到现场去”就是通过精心采写,把人物或事件中最富有特征的片断、镜头、瞬间展现给大家,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这就要求记者不仅要在采访过程中善于采撷丰富、生动、有现场感的新闻素材,而且要用心写作现场见闻,真实地把新闻现场“再现”给读者,使色、香、声、味呼之欲出.做到逼真显形,进而深刻传神。  相似文献   

18.
现场报道是指记者走进新闻事件现场,以事件目击者、参与者的身份,当场叙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或通过采访,请新闻当事人、目击者讲述新闻事实的办法,对新近(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进行报道的特殊报道方式。它最能体现电视报道的个性,可以充发挥电视报道传播速度快、现场感强、视听兼备、与观众面对面交流等优势。记者亲临其境,由此产生的真实感和可信度,是报纸、广播等其它传媒所无法比拟的,尤其在事件性新闻和现场感强的新闻中,  相似文献   

19.
与报纸、广播等媒体相比,电视媒体最大的优势就是通过声画合一的形式,进行直观的信息传达.声画合一的电视新闻让受众全方位地感受到了新闻现场.  相似文献   

20.
赵蕾 《新闻爱好者》2012,(13):59-60
连线报道,亦称电话连线采访报道,是以声音为载体,以电话为媒介,由记者在新闻现场以口述或与新闻主播对话的形式,把新闻信息播报出去。连线报道能够快速呈现新闻事件,生动描述现场氛围,具有极强的现场感。当前,连线报道成为广播新闻的重要表现样式之一。河南电台新闻广播2010年改版以来,开设"豫广新闻"栏目,每逢整点播报,每档节目10分钟,设置两条以上记者连线报道,以新闻主播和记者对话的形式播报新闻,增强了广播新闻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广播连线报道改变了新闻播出的节奏,避免了长时间播音带给听众的沉闷感。然而,随着连线报道的大量播出,报道质量问题日渐显现,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记者不能提供有效信息,或者是没有捕捉到更多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