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手翻阅《语文教学之友》,看到2003年11期上张广祥老师的一篇文章——《“主题”五题》。文章针对语文教学中过分强调“主题”、拔高“主题”带来的种种弊端,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对语文教学中由于偏狭的“主题”追求导致的阅读主体性的丧失提出了中肯的批评。特别是对《黔之驴》《冬天之美》等文章主题的认识,从文本出发,既深刻又合理,  相似文献   

2.
语课本中有多处用到“好事”。初中课本中有《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船载以人。”课本注“好事:喜欢多事的人。”《大铁椎传》:“宋(将军),怀庆青华镇人,工技击,七省好事皆来学。”“好事”也被“教参”译为“喜好多事的人”。高中课本《促织》:“村中少年好事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教参”也将“好事”译为“好事的年轻人”,还有的译为“爱闲荡的少年”。  相似文献   

3.
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选用了柳宗元的名篇《黔之驴》这篇文章。为了说明的方便,先将文章的第一段照录如下:  相似文献   

4.
代词“之”在文言文中常充当动词的宾语,指代某一具体的人或事物,表示某种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如. ①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②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相似文献   

5.
柳宗元《三戒》中的"黔之驴",最终被老虎吃掉.作者在《三戒》的前言中说:"吾恒恶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然卒迨于祸.有客谈麋、驴、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从前言中可以看出,作者要人们引以为戒的是,不能像驴子那样,明明自己是弱者,却不知道"推己之本","出技以怒强".那么,《黔之驴》的寓意是什么?多年来见仁见智.北师大康震教授在《〈黔之驴〉断想》中,从老虎、驴子、作者三个角度对作品的寓意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6.
笔者对知网上有关《黔之驴》的文章进行了整理、分类、总结,并分析了黄厚江老师的《黔之驴》教学流程,最后从教学目标、教学流程和学习评价三个方面阐述了心得。  相似文献   

7.
“推敲”这个词妇孺皆知,关于“推敲”的一段文坛佳话大家也是耳熟能详。《隋唐嘉话》《唐诗纪事》《诗话总龟》《苕溪渔隐丛话》等都有记载。其中北宋阮阅《诗话总龟》最为生动详尽。“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推’字,炼字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贾岛不觉,行至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俄为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退之立马久之,谓岛说:“‘敲”字佳。’  相似文献   

8.
在我区进行的“第二十届中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中,其中一节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节课的课题是柳宗元的寓言故事之一《黔之驴》。课堂设计环节大致如下:一、用动漫歌曲《狼爱上羊》导入新课。导语:刚才大家共同欣赏了一首动漫歌曲《:狼爱上羊》,是的,狼爱上羊,自有它的道理,我们且不管它,我们今天来研究另一个比较严肃的问题:一只虎如何爱上了一头驴。只是,这爱的方式有些特殊:爱它,就吃掉它。二、寓意新解。师《:黔之驴》是唐朝大文学家柳宗元的寓言名篇,其寓意一般人理解为:讽刺“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  相似文献   

9.
说“三”道“四”○山东张兴龙在文学上有许多与“三”“四”相关的作家、作品并称的通俗说法。与“三”相关的如: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三苏:苏轼、苏辙、苏洵。欧美三大短篇小说家:莫泊桑、契诃夫、欧·亨利。柳宗元的三戒:《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临江之麋》...  相似文献   

10.
“黔驴技穷”这个成语来源于唐朝著名的文学家柳宗元写的一则寓言故事《黔之驴》。长期以来在解释这则“黔驴技穷”成语时,不少文章甚至辞典都把这里的“黔”说成是今贵州。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贵州之名,始于宋朝。柳宗元写《黔之驴》的时间是公元805年。他贬到永州(今湖南零陵县)之后,其时离贵州单独建制尚早六百多年。“黔”作为一个地区名称出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黔中地,秦朝的黔中郡,其辖区主要在今湖南西北部分,包括今四川东南、湖北西南、贵州东北一小部分。由此可见,柳宗元所指的“黔”,只能是今湖南西北部或四川黔江流域…  相似文献   

11.
有一篇课文,叫《黔之驴》;有一个人,叫黄厚江。笔者在观摩了黄厚江老师的《黔之驴》课堂之后,对黄老师所提出的"本色语文"进行了更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黔驴技穷”、“黔驴之技”两个成语皆源出柳宗元的《黔之驴》。长久以来,人们在解释这则寓言或成语时,往往把“黔”当怍“贵州”。其实,这种理解是不正确的,因为这有悖于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3.
最近一期的《出版商务周报》刊发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的一篇文章。康教授在这篇名为《〈黔之驴〉断想》的精短文章中,提出了对这篇著名文言文的质疑,他认为这篇文章存在诸多的逻辑问题。文章如下:《黔之驴》是柳宗元最著名的寓言故事之一。这篇文章的妙处在于:从多个角度  相似文献   

14.
《三戒·黔之驴》是柳宗元的著名寓言。这篇寓言流传极广,影响很大,因此,历史地客观地阐明其主题思想,具有重要意义。有人说,黔之驴影射外强中干的保守势力,认为寓言表现了作者对政敌的鄙视和不屈服于压力的政治品质。还有人说,《黔之驴》讽刺了那些徒有其表,并无真正本领,还要假装威势吓唬别人的人,指出了他们必然失败的可耻命运。这些论点都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作品的实际,因而是不准确的。  相似文献   

15.
《黔之驴》是柳宗元贬居永州时所作的一组寓言《三戒》中的一则。另两则是《临江之麋》和《永某氏之鼠》。相比而言,《黔之驴》最为人们所熟知。它以极富讽刺性的深刻寓意和生动鲜明的形象塑造,在中国寓言发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廖敏同志《〈黔之驴〉寓意探微》认为《黔之驴》是“顺宗及八司马与宪宗及太监们的寓言”,柳宗元写作此文为的是借驴“的尸来还改革失败的魂”(载《语文学习》1994年第12期)。如此“探微”,新则新矣,但方枘圆凿,实难苟同。  相似文献   

17.
柳宗元的《黔之驴》选入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初一语文课本。“黔”地,课本注解为“贵州省”。由此而演变的成语“黔驴技穷”,过去也大多将“黔”解释为贵州一地。这种解释,值得推敲。  相似文献   

18.
柳宗元的《黔之驴》在描写虎由害怕驴到进攻驴的过程中,写到“稍近,益狎,荡倚冲冒”.对于这个“冒”字,一般注本都注释为“冒犯”.从上下文意看,“荡倚冲冒”应是描写虎对驴戏弄挑逗的几个具体动作;从结构看,它们当是四个表具体动作的动词并列.如果把“冒”字理解为“冒犯”,那么前三个动词是表具体动作,后一个动词则是表抽象动作;前三个动词是“种”概念,  相似文献   

19.
学生学习古文时,从难易程度上看,常接触下列两类词语:一类是明摆着的“拦路虎”,如《黔之驴》中的“阚、《狼》中的“尻”、《李愬雪  相似文献   

20.
《黔之驴》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