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经》和《楚辞》两部诗集中都涉及大量植物。二者的相同之处是对植物的描写都体现了先民的植物崇拜意识,二者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对植物描写的南北地域文化不同。  相似文献   

2.
植物,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群体、沟通人类与宇宙的中介物.作为生命链条上最富于生命力的参照物,受到先民的重视甚至崇拜是极其自然的。明乎此,就找到了破译《诗经冲关于植物描写的艺术奥秘的密码和打开先民心灵之门的钥匙。植物在《诗经》中,除了借以用作"比"、"兴"以映衬诗歌情境之外,还具有另一种特殊职能:或者是以其生长和存在状态的变化、或者是以其种类的变化,象征时空的转换,将非视听感知的抽象运动转化为可视、可触摸的生命实体;并且超越现实时空的局限,突破主体感性生命形态的束缚,把先民隐秘的心灵世界和生命意识转化为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3.
《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先秦时期先民思想的整体反映.它用质朴又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几十种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并借其形态变化表达最真挚的感情.这与先民对大自然的崇拜及当时的文化背景有密切的关系.桑作为其中的一种植物,在诗经中多次出现,不论是其本义,还是其代表的多重意象,特别是其中的男女的意象,都有着独特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4.
《诗经》中许多用来起兴的事物都是原始先民的图腾 ,它们与先民们特有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诗经·风·》正反映了图腾禁忌的意识 ,在先民的思维中 ,天上的虹、电和他们崇拜的龙蛇图腾是同一的  相似文献   

5.
《诗经》是先秦时期先民们的智慧结晶。《诗经》中的生态观即“德音”思想,具体是指人们顺应与尊重客观规律做出的行为,如先民对“天”的崇拜。这种行为是人与自然和谐思想在先秦时期的典型表现。21世纪已经经历了20多个年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仍在持续上升,气温在未来一段时间仍将进一步变暖。将《诗经》中的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之中,发挥中国上古时期文献古籍中生态文明思想的当代价值,给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一些新的思考和启发。  相似文献   

6.
在系统梳理《诗经》材料的基础上,较为全面地阐述了早期先民生命认知的方方面面,并勾勒出这种生命认知与山之间内在的密切联系,认为这种观念对后世神仙信仰的形成具有相当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上古“中”观念蕴于《易》象,且与先民的太阳神崇拜有关,由之而来的“中国”概念也属于早期人类寻找大地中心的普遍知识。三代“中国”概念的演进背后是夏商周四方文化区系的交流和对中央政权认同的历史。这种“贡赋制共同体”的真实存在使得《诗经》中四方歌诗的采集和编订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8.
文学即人学,《诗经》不仅是中华先民的"生活史",更是其"心灵史"。以《诗经》中"哀"、"忧"等字作为切入点,以保罗.蒂利希的"焦虑论"作为理论工具,反观《诗经》文本,与先民生活多有契合。只要个体意识到自己可能有的非存在时都会产生焦虑感,故以此作为理论来阐释先民"焦虑"的生命意识。在《诗经》的世界中,我们可以看到先民对生存之困顿、意义之虚无的感慨以及对道德的忧虑。  相似文献   

9.
布莉华  刘传 《承德师专学报》2005,25(1):28-30,50
在我国最早的诗集<诗经>中,涉及到了大量的植物,对这些植物的描写,反映了早期的风俗民情和先民对植物的崇拜心理.同时<诗经>中以大量的植物作为比兴的载体,还体现了植物鲜明的感情色彩和审美倾向,人们常把植物作为吉祥、美好、幸福的象征,赞美植物充实旺盛的生命力,这些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产生一系列美的联想,反映了我们祖先对美的追求和认识.  相似文献   

10.
《诗经》中运用大量意象比兴,以达到生动形象、传情达意的效果。这些意象基本都是先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最常见的事物,如动物、植物、生活用品等。文章选取"花"这一古今都常见的意象,分析其在当时所蕴含的多层意义和所表达的先民的情感。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诗经》中出现的比兴手法入手,探究诗歌中出现的植物所代表的特殊含义和本质内涵,从而归纳出其中的植物意象与女性之间的内在联系。与此同时,本文还试图从生命意识和生殖崇拜两方面来探究产生这种内在联系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2.
陆跃升 《文教资料》2021,(3):39-40,27
农业祭祀是《诗经》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保存于《周颂》《大雅》《小雅》之中。《诗经》中有关农业祭祀的诗歌比较多,充分说明农业文化与祭祀文化为周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透过《诗经》所载的农业祭祀诗描写的祭祀对象,可以比较清楚地了解西周春秋时期人们在农业生产方面的思想观念:社稷崇拜、祖先崇拜、上天崇拜等。  相似文献   

13.
桑在《诗经》中是一类出现频率很高而且明显具有特殊文化意蕴的物象,写到它的地方往往与尊崇恭敬的情绪、美好高尚的事物以及情爱婚姻有关。这种特殊的文化意蕴与《诗经》时代独特的语境分不开。它来自于原始先民的崇木情结、桑蚕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及由此从殷商开始的对桑的崇拜。这些意蕴在后世诗歌创作中有沉淀又有流变,但始终都是与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4.
《诗经》时代恋爱比较自由,男女定情有着特殊的风俗:女子抛果赠草以结情,男子报玉答琼而示爱。这一风俗的形成有着特殊的原因。首先,它跟先民生殖器崇拜(包括生殖崇拜)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次,这一风俗的形成也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它跟先民的男女劳动分工有关系。这种原始的风俗习惯沿相成习,便演变成有情男女示爱结情的普遍方式。  相似文献   

15.
《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把先民们对于时间的思考和感悟通过自然物候、时间词等方式表现出来,展现了先民们对时间客观和主观的感受,对生命的感知。这些时间意识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的诗人们在《诗经》的基础上对时间意识又有了更好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管”“荑”应是一物。先民在当时怀有植物崇拜和生殖崇拜的心理,白茅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和极强的繁殖力,是先民崇拜的对象。女孩把它送给恋人,祝福对方像茅一样生命力旺盛,同时以此来暗示自己能够为对方生育很多儿女,子孙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相似文献   

17.
猛禽是我国许多地区先民崇拜的图腾,不少陶器上也留下了鹰、隼等猛禽形象。在文学作品中也有大量的猛禽出现,《诗经》中确认的猛禽名称就有35种之多,如鹰、雕、鹏、隼、鹗、鹘、鹞、鸢、鹫、鸱、枭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开篇提到的“雎鸠”,据考证就是一种叫做“鹗”(俗称“鱼鹰”)的猛禽,而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鸳鸯一类的柔弱小鸟。  相似文献   

18.
诗是人类对宇宙生命本真的体悟方式,是人类生命意识醒觉的歌唱。伏羲时代是中华先民诗性醒觉的肇始,上古部落歌唱不绝的口传歌谣是诗自觉的前期积淀。伴随生命延续的劳动实践,随着夏商时代文明大幕的徐徐拉开,人的自我意识开始完全醒觉。《诗经》是中华先民自我意识诗性醒觉的标志,是中国文学伟大自觉的开始。《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生命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直接影响到了中国文学特质的确定和后世作家的创作。  相似文献   

19.
《诗经》约有1/10强的作品描写了品种繁多、形态各异的美玉。在《诗经》时代,玉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里的一种佩戴爱好,有权有势的贵族佩玉是为了显示奢华排场和表现身份地位,而普通百姓佩玉更多是为了消灾健身以助人长寿,还有王公贵族之间、平民男女之间相互馈赠以示祝福与吉祥。玉器因其润泽以温而充满了人文精神和伦理道德,君子比德于玉,要求君子用象征德行的玉来比照自己、警戒自己、把握自己,以时时处处合乎君子的道德行为规范,这就表明玉佩不仅仅是赏玩的装饰物,而更重要的是作为道德人格的象征,当人们的审美认识逐步提升之后,对玉石的色泽、形态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人们在思维、感受中便拿玉来和人类自身禀赋、特质相比,尤其是拿玉的润泽、温厚、柔和的一面相比,对它产生了一种特别亲近进而尊崇的感情。正是玉的道德象征和人格映影,《诗经》里才不乏对玉的赞美及其以玉喻人之品格的称颂。《诗经》还形象地再现了先民崇拜敬重玉器而将其当作祭祀、婚宴、会盟等重大典礼活动的重要礼器乃至权势的征象,从而传达出"以玉事神"的宗教观念。玉器充满着人文精神和伦理道德的内涵,它既是古代社会对玉神观念的继承,又是世俗对高尚人格的要求。《诗经》里丰富而独特的玉文化非但为我们了解当时特定的风俗民情提供了鲜活的资料,而且对后世民众的精神品格乃至行为规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李波 《现代语文》2007,(11):6-7
《诗经》作为古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不仅照见了历史的风云变幻,也映出了殷人的天命特点——盲目迷昧地崇拜至上神,歌舞娱神,希望借此得到神灵永远的庇护。这种天命思想的形成,究其根源就是当时的社会生产方式、生存环境以及政治背景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