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首先,说课的基本步骤有6步,分别是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分析、过程分析、教学法分析、评价分析等。它不仅要精确地说出“教”与“学”的内容,而且重要的是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具体阐述“我为什么要这样教”。说课的内容必须客观真实,科学合理,不能故弄玄虚,故作艰深,生搬硬套一些教育教学理论的专业术语。要真实地反映自己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哪怕是并非科学、完整的做法和想法,也要如实地说出来,引起听者的思考,通过相互切磋,形成共识,进而完善说者的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2.
化学说课是教师依据化学教学理论、课标和教材以及所施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分析教学目标和任务,阐述教学过程,讲解施教方案的一种教学研究和交流的活动形式。通俗地讲,说课侧重于“说”的形式,要说清“教什么”、“怎么教”和“为什么这么教”,三者缺一不可。由于说课能较真实地反映出说课者的理论水平、新课标和新教材精神的领悟程度、教学技能、思维品质和口头表达等各方面的素质,再加上说课操作起来比较简便,不少地方都已将化学说课列为“化学教学能手”大赛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说课”顾名思义以说为主,是教师对教学设计的分析和说明,是一种以口头叙述为主的教案分析。教师要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层次分明、思路清晰地说明本节课教什么和如何教,运用新课程理念诠释为什么这样教。通俗地讲,就是要说清楚“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说课的内容一般为一节课,时间为10~15分钟。  相似文献   

4.
说课说什么     
说课,是指说课人根据所拟定的课题,以教育科学理论为依据,把备课、上课的主要过程上升到教学理论高度,向其他教师或教研人员口述该课的具体教学设想,诸如确定的教学目标,安排的教学内容,选取的教学方法,设计的教学程序等。说课是介于备课、上课之间的一种教学活动,科学的说课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说课不仅要说出教什么,更重要的是说出“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及其理论依据。(一)说教材说教材,通常要说出所教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教学的目标与要求(根据大纲、教师用书确定知识要求、能力要求、思想教育的渗透等…  相似文献   

5.
也说说课     
开展说课活动。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说课融教材、教法、学法和教程为一体,较好地解决了“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等问题。备课是说课的基础,从教案可以看出“怎样教”,而说课不仅要说出“怎样教”,还要说清“为什么这样教”。这是说课区别于备课、上课,形成独有特性的主要方面。教师备课写教案,先要写出教学目的要求和教学重点、难点,再写教具准备、课时安排,最后写出教学过程。说课则要求教师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四个方面分别阐述,而且要特别强调说出“为什么”。即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6.
说课顾名思义以说为主,是教师对教学设计的分析和说明,是一种以口头叙述为主的教案分析。教师要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层次分明、思路清晰地说明本节课教什么和如何教,运用新课程理念诠释为什么这样教。通俗地讲,就是要说清楚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说课的内容一般为一节课,时间为10~15分钟。  相似文献   

7.
试论说课的本质特征及其价值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说课”是授课者对课堂教学策略的表述活动,它主要是指授课者对课堂教学形成“怎样才叫教得好”、“怎样教才能教得好”、“为什么可以这样教和这样学”的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教学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中介。说课所具有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性品质正是触及教育中介属性的本质,说课具有促进教学与教研协调发展的价值作用。  相似文献   

8.
说课     
说课最大的特点在于“说理”,即“为什么要这样教”.备课、上课只能看出教师教的什么和怎样教的;而说课不仅要说教什么、怎样教,还要说清“为什么这样教”,即说出大纲、教材、教育理论、学生实际情况的依据.因此,说课人要有目的地学习教育理论,钻研大纲、教材,设计教学程序,选择教学方法,努力使说课具有科学性、准确性、逻辑性.  相似文献   

9.
说课、备课、上课是我省开展数学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近一、二年说数学课这种教研形式已比较活跃,具有较强的生命力,这是因为数学教师不仅说出“怎样教”而且还要说出为什么这样教,要探究教学过程中的理论根据,促使经验型教师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素质型教师转化。 在说课的教学活动中,数学教师关注的问题是:为什么要进行说课?说课的内容是什么?如何评价说课等。下面谈一下我们的看法,供参考。 一、为什么要开展说课这种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集“编”、“导”、“演”、“研”、“教”于一身的“说课”形式,正在悄然兴起。说课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要求教师不仅说出“怎么教”,而且还要说出“为什么这样教”。对于长期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来说,设计出一个“怎么教”的最佳方案已属不易,现要揭示“为什么要这样教”的理论和实践依据则更不容易了;而且我们已经习惯了备课和上课,往往把说课变成上课的扼要重复,还有的教师三言二语走过场。那么思想政治课如何进行说课呢?  相似文献   

11.
说课是教师在听众面前以高度概括的方式将一节课的精髓展现出来,是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探究活动,也是教师面向同行阐述自己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有益尝试与演讲。成功的说课不仅要层次清楚、逻辑严密地说明这节课“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而且要说准教材,说明教法、学法,说清教学程序。如何说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相似文献   

12.
“说课”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说课”内容教师“说课”要针对具体教学课题一般进行4个方面的表述,不仅要介绍教什么,怎样教,还要说清为什么这样教。 1、说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和前后教材的联系。 2、说教法。讲解自己选择的教学方法,采用的教学手段及其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上课是教师把教学设计面对学生付诸实践,说课是教师把教学设计面对教育工作者进行说明。应该说,提高职业教育服务质量,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关键,说课是教师研训乃至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手段。一般来说,说课要说明一堂课“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教得怎么样”这样几个基本问题。我们认为,教师们在说课的时候往往“怎么教”说得比较多,  相似文献   

14.
侃“说课”     
说课,就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教育教学理念,口头表述自己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程序等进行创造性设计的教研形式。通俗地说就是阐述“教什么内容、为什么教这些和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的问题。由于说课能够展现出教师在备课中的思维创新过程,能凸显出教师对大纲、教材、学生的理解和把握的水平以及运用有关教育理论和教学原则组织教学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说课是一个新兴的教研课题。说课是指任课教师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对已备好的课面对同行们进行概述,以表明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程度,以及教学目的的确定、教学的总体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等的依据和理由。说课可在课前,也可在课后。说课源于备课,而高于备课。备课主要是备“教什么”和“怎样教”,而说课侧重于说明“为什么要这样教”。因此,说课对提高备课质量、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说课的目的要求,说课一般应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说《大纲》和教材;二说教学过程;三说教学  相似文献   

16.
说课是一种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有效教研形式。“说课”的目的,不仅在于教师说清“教什么”或“怎样教”,更重要的是要求授课者说清“为什么这样教”以及“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以往,学校强调较多的是“语数”说课。发表下面这篇文章,是期望能对其它课程的“说课”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课堂上真正做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7.
杨琳 《课外阅读》2011,(11):46-47
一.说课的定义 说课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教研模式,是指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就所选的内容在一定的时间内,通常为15分钟左右,向听众阐释自己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的过程。它同时也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督促教师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有效手段。说课不同于上课,上课的对象是学生,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所教学的内容,说课的对象是同行或者专家,目的是探讨最有效的教学模式。上课主要讲述教学内容,说课是运用教学理论,阐释教学过程,不仅要说清怎么教,而且要说明这样教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说课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它要求教师不仅要说出“怎样教”而且还要说出“为什么这样教”。事实上,教师要设计出一个“怎样教”的最佳方案已属不易,故要揭示“为什么这样教”的理论依据更需下番功夫.因此,说课活动的开展,促使广大教师结合各自的学科特点,认真学习教育科学、掌握教学原则、  相似文献   

19.
“说课”在教学教研活动中的积极作用关志宏所谓“说课”,就是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向评课教师系统地讲解自己的教学设想、方法及理论根据。由于“说课”的对象是教师,是同行,它不仅要求讲解教什么,还要求讲明怎么教及为什么这样教,为其找出理论根据。“说课”的...  相似文献   

20.
季玲 《成人教育》2005,(1):71-72
"说课"是教师从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高度向同行作交流的一种科研活动形式,它不仅要说"教什么"、"怎么教",更要说"为什么这样教"。"说课"有助于科研型音乐教师的出现。"说课"有助于学术探讨氛围的形成,还有助于提高音乐教师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感受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