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材作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的中介。把他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照着教材进行教学,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活用教材。新课程理念认为:“教材是死的,教师是活的,在课程的实施中,教师不是照搬不动,而是在了解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依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课程的理解及本班学生的实际予以统整、选择组织,也就是教师作为教材的实践者的同时.也要作为教材的批判者和完善者。”  相似文献   

2.
教材是学生和教师共享的学习材料,是课程最重要、最基本的资源。常言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思想品德教学要立足于教材,但不能拘泥于教材。教学绝不是简单、机械地传授课本知识,而是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在教学前应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根据教学需要,结合学生认知规律与实际,对教材进行深度挖掘、二度开发。  相似文献   

3.
小学科学课,是课程改革的一门新课程.我认为上好科学课的当务之急就是要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素质修养.手中的教材不再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惟一依据,而是越来越成为一种教学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范例.教师也不再是单纯地“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教师正成为教材的开发者和创造者.  相似文献   

4.
教师的教材观决定着教师的课堂行为,有什么样的教材观就有什么样的教学。从很大程度上说,教材是课标的载体,如何使用教材成了课改实验成败的关键。一、新课改理念下的教材观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用标准取代大纲,实际就隐含着教师要“用”教材而非“教”教材,要求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还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设计教学方案, 参与课程编制工作,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研制者。强调成功的课程实施是一个教师和学生“视界融合”的过程、相互理解的过程。要促成这种相互理解,只有提供课程对学生的适切性。教师参加课程开发和研制的价值,就在于提高课程的适切性,有利于学生的理解。由此可见, 教师不再是教材的被动执行者,而是教材的创造者。这种创造的目的是提高课程的适切性,从而促进教师和学生“视界融合”、相互理解。  相似文献   

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凸现了课程资源的意义,不再把教材看作是“圣经”。它只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一个工具,一个“平台”,为学生学习提供一种“范例”,是课程资源的组成部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所以,在认识上要打破教材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神话,合理构建课程资源的结构和功能,体现出时代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相似文献   

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虽已颁布好几年,但对于课程改革的核心仍有人认为只是把教材换一下,也有人认为上课用点儿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比如多媒体等,甚至有人认为上课让学生多回答几个问题,活跃活跃课堂气氛……这都是误解!其实课程改革不是仅把原来的教学大纲换成新课程标准,换换教材,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总是被动、单一接受的学习方式.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教师教学的基本方式不应该是“授予”,而是“引导”,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个要求隐含着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相似文献   

8.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因此教师在运用教材的同时,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教学设计。新科学课程标准也强调和激励教师大胆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此,利用我们的创造,使教材更贴近孩子的学习、生活实际,是我们在课程改革中如何用好教材这一课程资源急需解决的问题。我认为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遵守两条原则:一是“信奉而不惟是”,二是“遵循而有所立”。再好的教材也有需要改进、调整、重组的地方,教师应做教材的…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个要求隐含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然而,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用教材教”的理念并没有被教师真正领会和把握:一方面是多数教师依然故我,不折不扣地“教教材”;一方面是少数教师脱离教材,任意地拓展和生发。  相似文献   

10.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信息源,但绝不是唯一标准.《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在英语教学中,除了合理有效地利用教科书外,还应该积极地利用其他课程资源……”可见,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得靠教师的善于运用.因此,教师证教学中要敢于创造性使用教材,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多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不是为了教材而教学生,而是为了学生而使用教材.  相似文献   

11.
教材是课程的主要载体,是实现课程三维目标的主要媒介。教学过程是课程实施的过程,也是课程创新和开发的过程。新的教材观强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无非是一批例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材料。如果视教材为“圣经”,一味死搬教材,按照教材的逻辑顺序和呈现方式把知识内容原原本本地传授给学生,就背离了新课程的方向,削弱了教材的功能,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潜心“走进教材”,又要善于“走出教材”,为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形成素养创设路径。所谓“走进教材”,就是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教材,体会教材编…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具有课程意识,不能把课程仅仅理解为教科书或教师教学的材料,而要强调课程是由教科书、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境、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因素的整合。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基于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认真分析各种教学资源,尤其是将学生的实际需要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遵循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现实的原则,为在新理念下实施新课程教学打下基础。结合“事物…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改革以来,历史课标与教材之间出现了教学开发的客观需求,需要教师打破原有的课程观、教材观和教学观,重新认识、利用和开发历史教材。历史教学不再是简单地传递、灌输教材知识,而是结合具体教育情境批判地、创造地运用教材的过程,其间会涉及教材的调整、加工和教学资源的再次开发;历史教师也不再消极被动地接受专家的教材“产品”,而是要针对课程目标和教学实际对教材进行改造和创新。本文重点探讨历史教材二次开发的原理与策略。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位英语教师,应该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深刻理解其任务与要求,并且根据自己的体会对教材、教法、教学目标等进行再分析、再提炼、再加工、再整理和再组织,在此基础上,才能结合自己学校、班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和方案。我们把这个过程叫做教学“整合”的过程。笔者认为,英语教学的“整合”首先是教材的“整合”。课堂教学对知识的传播,不应该是对课本内容的简单复制,而是教师对教材的再开发、再创造的过程,这也是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主要形式。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通过对学生的智力、情感、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的…  相似文献   

15.
任何事物都是作为一个过程展开的 ,教学也是一个过程。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四个因素构成的。在这些因素中 ,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一方面要了解学生 ,另一方面要组织教材 ,处理好教材、教学手段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保证教学按照预定的目的来进行。学生是主体 ,又是教学的对象。在教学双方的协同活动中 ,学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受教育者 ,而是自觉的积极的参加者 ,是学习的主人。那么 ,怎样才能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贯彻“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这就需要语文教师针对不同的课型 ,结合学生的实际 ,启发学生树立…  相似文献   

16.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备课主要是吃透教材,学生的学习也重在掌握教材。不少教师视教材为“圣经”,在教学中“不敢越雷池一步”。然而新的课程观和教材观视教材为工具和材料,是教学资源之一。教材功能的转向促使教师摆脱教材的束缚和钳制,克服对教材的盲目崇拜和依赖,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所谓“活化教材”,即结合教学实际批判性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相似文献   

17.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信息源,是教师教学的 重要依据,但绝不是唯一标准。那种照本宣 科、按部就班的教学方法,只会把学生囿于狭 小的天地里,严重制约学生的发展。教育家叶 圣陶指出,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 好,使学生受到益处,还得靠教师的善于运 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创造性地使用 教材,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多从学生的发展出发, 不是为了教材而教学生,而是为了学生而使用教 材。那么教师应该怎样整合教材资源,实现由“教 材”过渡到“学材”呢?笔者谈谈自己个人的一些 做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一、改变教师作为“制度课程”的“代理人”形象。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 以赫尔巴特主义为代表的传统教学理论,把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心,教师似乎具有自主性,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只是执行“制度课程”的“代理人”,他们对学生行使着权威却并没有创造出“自我”,“权威”也就沦为空虚的外壳。主体性作文教学模式则认为,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时表现出来的一种主观能动性。.教师和学生不只是既定课程计划的实施者,而且是课程开发者和教学设计者;课程也不再只是一些教学情境之外的强制执行的书面文件,而是师生在课堂情境中共同创造的一系列“事件”——课程和教学成为教师和学生追求主体性、获得解放和自由的过程。因此,在作文的全程里学生始终是主体,他们自然应该最有主人的归宿感。  相似文献   

19.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以往传统教学中的只有大纲、教材、教参的观念,将课程意识提到重要位置,强调课程是由教科书、其他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因此,我觉得作为学校领导,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应该首先倡导以下三点,并在管理方法上与之相适应。一、教师个体要“一专多能”新课程教材留出了足够的“接口”,让教师和学生可以自主地把学科与教学进度联系起来,同时,综合化是新课程教材的又一重点要求。因此,教师不但要熟知所教学科,还要尽可能做到“多能”,只有这样,才可能在这个“开放的系统”中,与“有机的…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已经为广大教师们所认同,但不是每一道例题都要去再创造,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思维需求来创造性地使用。因为每位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思维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差异。教师是否善于运用教材,是有效地进行数学教学,使之和生活相统一,和学生思维相接近中不可忽视的因素。正是这种课程意识,让我在实际教学中,敢于跳出教材,进行自己的创造性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