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春娜 《科学课》2009,(9):10-11
教材分析与教学思路 从知识内容上看,本课的知识点相对简单,重点要求学生明确声音的产生过程——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教材针对振动发声设计了多个实验,要求学生在实验中反复体会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是为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打下感性基础,帮助学生经历思考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声音产生的原因是物体的振动,而浙教版初中科学教科书介绍了发声较轻、适合学生分组实验的橡皮筋振动发声实验,例举的声带振动发声实验也不够直观。笔者敲击如下介绍的这套自制音叉,振动发声响亮,振动时间持久,现象十分明显。一、演示器装置  相似文献   

3.
初中学生对物体发声的现象并不陌生 .对于发声的过程及声音的传播特点 ,只要教师在课前认真准备 ,做好有关发音及传播的几个演示实验 ,并在实验中对学生的观察进行指导 ,并适时通过一些可以亲自动手实践的小实验 ,进一步增强感性认识 ,在此基础上是不难归纳出有关发声过程和声音传播特点的 .然而 ,在有关乐音的三要素 :音调、响度、音色的教学中 ,虽然教学大纲的要求不高 ,仅要达到了解层次 ,不求严格的概念定义 .但是 ,由于初中学生的基础知识十分薄弱 ,抽象思维的能力有待逐步培养 ,导致在应用这三个“概念”进行有关问题的讨论时 ,无法从…  相似文献   

4.
课后记有一项重要内容是,记下实验失败的原因。例如《声音的产生》这一课,让学生用手按住尺子,用手指拨动尺子伸出的一截发声。最常见的毛病是,手没有按  相似文献   

5.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第五册第七课)是学习声音方面知识的开始。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道理,培养他们归纳、演绎的能力:指导学生运用手边的材料设置一些简易可行的实验,培养他们从实验中发现物体的发声都和振动有关的观察能力。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物体停上振动则不能发声,这是教学重点。其中,引导学生自己设置实验,并运用归纳推理或演绎推理的方法得出结论,是教学难点。  相似文献   

6.
歌唱教学是初中音乐课的基本内容之一。《音乐课程标准》中对中学生歌唱教学的要求是:“能用和谐、统一的声音唱好歌曲,重视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从这一课程标准我们可以看出,要学生达到此要求而不进行有规律的、较为规范的发声练习,是不可能实现的。一般来说,没有接受过规范、系统的发声训练的学生,唱歌时会出现的现象有:音色不统一,音域难以拓展;不能应用均匀、连贯的气息进行歌唱等。初中学生正处于变声期,如果不对学生进行系统而规范的发声练习,学生们发出的音色、力度会更加不统一。这一阶段的学生,唱歌时有的会大声地喊唱,有的喜欢压着嗓子轻声哼唱。到了稍高的音区少数学生会运用假声唱上去,但是缺乏一定的力度与共鸣,而有的就用低八度演唱。再加上没有气息的支持,学生们经常乱换气,发出来的声音苍白、干涩。这不仅破坏了歌曲意境,而且对嗓子造成了伤害,变得声音沙哑,影响学习和生活,这就要求我们音乐教师要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训练。  相似文献   

7.
小学音乐试用课本已试用一年多了,它对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有的教师把《课本》完全当作歌本,在教学中只选用其中的歌曲进行教唱。由于学生记忆力很强,很快就能学会一首歌,再加上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不高,只要会唱就行了。完全删掉了发声训练及视唱练习部分.这样进行教学,大大减低了《课本》的实用价值,当然也降低了音乐教学大纲中对学生应达到的要求,这是不对的。产生以上情况的原因,据了解一是对发声、视唱练习这部分教学内容的作用及重要性认识不足,二是有的教师不知如何灵活处理这部分教材,三是有的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条件差,没有基本的教学设备(风琴,手风琴),不能够完成这部分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8.
教学《声音的产生》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推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我并没有按教材编排的顺序去教学,不是按部就班做完一个实验,再做另一个实验,而是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大胆地放手让他们同时做几个实验:拨动皮筋、敲击鼓面,拨动尺子,使它们发声,并注意观察这些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现象。  相似文献   

9.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动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一协观象、事物、规律等,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设法激发学生探究的乐趣,引起探究的动机,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身边的物理现象、实验等方法来刺激学生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培养起他们的创新意识.如在上“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事先准备了一些常见乐器,让学生观察乐器发声时出现的现象,亲身体验发声的变化;在“凸透镜成像”一节中,要求每位学生带一个凸透镜,动手找出成像规律并自制望远镜;在“串联电路”这节中,笔者要求学生用电池、导线等制作一个音乐门铃,安装在家里.  相似文献   

10.
在自然教学中,有些内容,演示实验也不容易观察,我尝试把演示实验和幻灯投影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在讲《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课时,为了使学生真正懂得声音产生的原因,我在做音叉振动发声实验时,用夹子把一条薄铜片固定在  相似文献   

11.
在歌唱发声训练中,教师的一切手段。要求及方法都必须通过学生的内因起作用,即经过学生的感知、想象与思维等反复的认知过程,又在高级神经中枢的指导下进行生理器官机能运动的反复练习,最后发出的声音达到物理声学指标要求,并形成心理定势,才能获得歌唱发声方法或者发声技巧。也就是说,学生学习发声,是一个从心理到生理再达到物理声学指标要求的复杂的过程,在这个复杂过程中,心理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但在歌唱发声训练中,教师会发现学生很多不良的心理反映。其表现各不相同,有的盲目自信,有的则盲目自卑,有的急于求成,有的见异…  相似文献   

12.
发声练习是音乐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能有效训练学生的发声,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是提高音乐表现能力的基石.怎样让发声练习变得有趣高效,我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 一、创设情境,趣味练声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发声练习也应遵循这一原则,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我会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趣味练声.  相似文献   

13.
《考试周刊》2017,(59):175-176
随着声乐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声乐教师开始关注和重视对学生进行课堂前的发声练习。发声练习对整个声乐教学而言,是十分重要的,这不仅是因为其可以有效地促使学生熟练掌握歌唱技巧,同时还因为课前发声练习能够让学生在良好的发声状态下,逐步提升自己的发声生理机能、提高自己的歌唱发声技巧和水平,进而让学生在教师的及时指导下,为今后的声乐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课前发声练习是组成声乐教学的重要部分,所占的比例不大,但是却具有了自己独特的价值和功能,是教师在进行高效声乐教学时所必须要重视起来的一个内容。在面对课前发声练习的时候,教师和学生决不能将其看作是单纯的模拟演唱练习或是一种组织教学的手段。在此,为了更好地发挥课前发声练习的价值,本文就将从探究发声练习的重要性出发,进行相应的探究,希望能给同仁带来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相似文献   

14.
在几年的自然教学实践中,我以“排除自然教具实验的非本质属性干拢”为研究课题,进行了一些尝试,注意了以下几方面的改进工作。 一、使学生明确教具观察和实验操作目的。在观察操作前向学生讲解观察操作的目的要求,让他们带着问题参加动眼、动手、动脑研究活动。如讲《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学生用塑料尺、钢尺或皮筋做发声实验,若教师在实验前没有强调实验的目的要求,在观察中要思考什么问题。教室里就会出现高低不同的声响。这时,学生不是去分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而是欣赏声响的不同韵律和趣味色彩,表面上看  相似文献   

15.
在科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弥补实验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优化课堂教学。其一,把实验的过程和结果放大,增加可见度。有些实验效果不明显,演示时只有前排少数学生看得清实验现象。如在做固体振动发声实验时,教师把敲击的钢板迅速放入水槽,水有轻微振动,但大多数学生往往看不清这一现象。影响了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教师就可以  相似文献   

16.
声乐教学的原则是尊重科学,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无论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学习,只能一步一步地前进。声乐教学要求学生首先应建立牢固的发声基础,再逐渐扩大音域,提高技术,而不能盲目地在短时间内要求学生达到某个程度。所以,本人认为声乐教学循序渐进的原则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一、声乐训练的基本步骤对一位从没受过训练的学生进行训练时,应从几个方面进行:首先了解学生的嗓音条件。这一过程中,让学生以最自然的状态发声,了解其长处和毛病,然后考虑如何发挥其优点,克服毛病,使教学做到心中有数。其二是让学生放开嗓门唱,用什么方法都行,…  相似文献   

17.
中学音乐教学大纲指定,在以唱歌教学为主的前题下,对发声技能教学也提出具体的要求,而初中学生正面临着“变声”的阶段,这一情况给音乐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不少麻烦。因此,对变声期少年怎样进行发声技能教学成为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课题,下面笔者略谈浅陋见解,请大家指正。  相似文献   

18.
《科学课》1989,(1)
最初我们感到教材中安排的材料,都是说明固体振动发声的,只能揭示固体发声的原因,于是便超出教材的要求,给学生准备了尺、皮筋等以外的钢笔筒、小口瓶、杯子,牛奶等材料,希望通过这些材料使学生对各种物体的发声,获得比较完整的知识。然而第一次试教后才知道这样做反而把教学弄得不好收场。例如“吹笔筒发声”,有的同学说是气体在笔筒里振动发声,有的说  相似文献   

19.
声乐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技能课程。是以发声技能训练和歌曲情感处理相结合,突出声乐特色的教学课。在声乐集体课教学中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声音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习惯,能够逐步地了解掌握科学的发声原理和方法,正确地理解和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具备"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演唱能力。  相似文献   

20.
在学习《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时,我的学生在用直尺、皮筋做发声实验的过程中,不单单发现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振动有关系:还有一小部分学生同时发现——声音的高低与物体的振动也有关系!这是很令我兴奋的.备课时我不敢确定学生是否会注意这一点,学生的收获超越了教科书本!我就引导学生进行了又一轮实验:学生们在弄清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基础上.又认识到声音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