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周世宁,1934年1月生于江苏省扬州市,1950年从省立扬州中学毕业,进入中国矿业学院采矿工程系学习,l953年毕业留校,从事矿山通风与安全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l959年,他研制的矿井通风网路电模拟计算机被高教部选送到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展览,1979年在第18届国际采矿安全大会上任大会执行副主席,1998年在日本东京亚洲和太平洋国际采矿大会上任执行主席。周世宁院士是我国矿井瓦斯学科的主要奠基人。40年来,他潜心于煤矿安全,特别是矿井瓦斯防治工程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创造性的科学成果。他首次提出的煤矿瓦斯地质的8项基本因素,已广泛应用于煤田瓦斯预测;他创建的“煤层瓦斯流动理论”体系,形成了瓦斯防治工程的理论核心;他在世界上首次提出“煤层瓦斯应力场”的概念,将瓦斯流动理论的研究推进到一个固、气耦合的新阶段;他与何学秋教授提出的“流变假说”为瓦斯防治工作开辟了新途径;他创造的“用固体封压力液体,压力液体封瓦斯的主动式密封系统”,解决了世界性的测量瓦斯压力不准的难题;他与林柏泉教授发明的三相泡沫密封技术,在世界上首次解决了在煤层大裂隙带中封孔测压的难题……1975年,他设计制作了胶圈—压力粘液瓦斯压力测定仪。1978年,他撰写的《煤层透气系数测定和计算方法》被原煤炭  相似文献   

2.
六月初的北京大学,没有骄阳似火的酷热,满眼的葱绿让人尽享心旷神怡之情。当是欣欣向荣之季,我们采访了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阳元教授,访谈中,王教授身上那股积极创新、坚持不懈的科研精神,如同这一季欣荣的葱夏般深深的感染和打动了记者。  相似文献   

3.
2010年4月8日下午,虽然室外下着淅淅沥沥的雨,但厦门大学大学生活动中心多功能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厅内的气氛却温馨而热烈,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田昭武先生作客厦门大学“名师下午茶”活动,与同学们分享他的治学之道与人生智慧。  相似文献   

4.
当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正在向全社会征求意见,而“纲要”的核心问题,无疑就是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换言之,就是教育应该如何改革才能“多出人才,出好人才”。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人们通过各种渠道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多,基础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角色也正在发生改变,从直接向社会提供人才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转为高等教育提供“准人才”的教育,这就导致社会大众在讨论人才培养时,常常聚焦于高等教育,忽略了基础教育对于国民素质的奠基作用,而这一倾向无疑是需要改变的。  相似文献   

5.
6.
“工艺流程直接决定中国制造的水平,而工艺流程的设计与实践群体则是生产一线的技师与工长。”前不久,从中专生成长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王梦恕在京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技师’断档是中国制造业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7.
我们国家要创新,创新从哪里来?首先就是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研究,如果说有人指令你做什么东西,让你怎么做就怎么做,那还叫创新吗?美国则不一样,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时间,每一个人都在创新,汇总起来就是社会的不断创新,社会的不断进步。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培养独立自主、有个性、会学习、能创造的个人。  相似文献   

8.
在当前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下,培养大学生的传统教育方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教育改革已成为必然趋势。在实用风气占主导地位的今天,如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是整个社会和所有大学都在思考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教学联系社会需求、实习加强能力培养、专业互通长短优势、考虑个人自身特点是由培养理论型人才转变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素。  相似文献   

9.
作为我国教育对外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国留学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文明交流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本研究以本科毕业于1972年以后的两院院士为研究样本,使用简历分析法和传记研究法分析其成长中的留学经历.研究发现,大多数院士都有出国留学经历,且相关经历促进了以两院院士为代表的拔尖创新人才在科研素养的养成和个人成长等方面的极大发展,对其在国内进行开创性的研究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是其成长的关键转折点.疫情对出国留学的影响是暂时的,后疫情时代我们要进一步坚持统筹谋划,突出工作重点,不断提升留学工作水平,将中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大规模地投入"国际化进程",培养出我国发展所需要的各类拔尖创新人才,进而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强国战略,具体做到:基于历史经验,逐渐推动留学目的国分散化;促进和深化高校课程和教学改革,实现外语教学多元化;扩大留学人员规模,提高资助力度并促进资助来源多元化.  相似文献   

10.
倪娟 《江苏教育》2023,(15):51-53
党的二十大要求“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这既是国家在新时代发展中的重要依托,也是国家科技创新走在世界前列的重要保障。高中阶段教育承上启下,是创新素养培养、创新人才成长的关键期。南京外国语学校一直在为“中国灵魂世界胸怀”的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模式探路,坚持以高品质示范为自觉追求,并将高品质内涵体现在实际优势的示范上。  相似文献   

11.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是新时代新征程一流大学肩负的重要任务和光荣使命。华中科技大学高度重视和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充分利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平台,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形成育人合力,取得显著的育人成效。  相似文献   

12.
2010年11月9日,北京,中国工程院底楼大厅。在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IVA)9月23日大会选举产生新的院士一个半月以后,外籍院士的颁证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亲自向3位新当选的外籍院士颁发证书。  相似文献   

13.
首先介绍了超高时空分辨微型化双光子在体显微成像系统。接着提出实验室是创新的源头,交叉学科促进创新,培养交叉人才的3条途径。指出科技创新要注重原创,对年轻人的成长提出3点期望,实验室应助力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3点意见。最后对加强大科学工程建设提出4个命题。  相似文献   

14.
首先介绍了超高时空分辨微型化双光子在体显微成像系统。接着提出实验室是创新的源头,交叉学科促进创新,提出培养交叉人才的3条途径。指出科技创新要注重原创,对年轻人的成长提出3点期望,实验室应助力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3点意见。最后对加强大科学工程建设提出4个命题。  相似文献   

15.
首先介绍了超高时空分辨微型化双光子在体显微成像系统。接着提出实验室是创新的源头,交叉学科促进创新,提出培养交叉人才的3条途径。指出科技创新要注重原创,对年轻人的成长提出3点期望,实验室应助力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3点意见。最后对加强大科学工程建设提出4个命题。  相似文献   

16.
以二轮复习"陌生信息下有机合成路线"微专题为知识载体,通过采集分析关键信息源,搭建信息源(已知信息)与关键问题(未知信息)的关联模式,形成关键问题的解决教学模式;架设阶梯思维问题线,形成有效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特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积极探索政校企"三位一体"合作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继续教育模式,可以使政府、高校、企业的资源得以整合,加快企业人才培养的步伐,满足经济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目前,"三位一体"合作培养人才的继续教育模式尚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进一步探索以政府为主体,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高校发挥人才培养的中坚作用,在培养过程中三方形成合力,优势互补,对多角度探寻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途径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分析全国"挑战杯"获奖者的创新素养对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具有重要启示作用。本文通过对上海市11所高校的全国"挑战杯"获奖者创新素养进行调研发现,全国"挑战杯"获奖者的创新素养包含19个因子,其中,在冒险性、挑战力、兴趣和观察力以及评估创新想法上表现出的创新素养最高,在主动性和联想力、探索力、发散思维、学校创新氛围感知、家庭支持感知、好奇心、执行力和创新习惯上表现出中上水平的创新素养,在达成目标的自信、应对困难的自信、学校创新资源感知、社会支持感知、学校课程设置感知以及批判意识上表现出中下水平的创新素养,在想象力因子上表现出的创新素养最低。通过与未获奖者的对比研究发现,全国"挑战杯"获奖者在创新素养的15个因子的得分上均高于未获奖者,而在想象力、执行力、社会支持感知以及学校创新氛围感知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此基础上,本文分别从社会层面、学校层面和个体层面提出了提升高校大学生拔尖创新人才创新素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文章首先分析了新工科专业"创意、创新、创业"三创合一人才教育体系构建的必要性,然后探讨了新工科专业"创意、创新、创业"三创合一人才教育体系的构建,最后论述了新工科专业"创意、创新、创业"三创合一人才教育体系的改革。  相似文献   

2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是继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之后又一个全面规划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宏观政策文件,也是进入21世纪后我国第一个全面规划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纲要》的实施与落实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项关键性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