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运河角度考察城市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发挥的商业职能,试图从中揭示东都洛阳城在隋唐时期的城市面貌和经济状况,加深对隋唐时期东都洛阳的进一步认识,以期对今天探索城市发展的方向和策略等提供一定的借鉴:城市的交通和建立与外界联系的交通网络对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经济,乃至城市各个方面的发展和提升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隋唐洛阳城的功能分区,呈现出与隋唐王朝政治上依托关中,财赋仰给关东的政治经济格局相适应的特征。以宫城、皇城为中心的政治功能区布置在城市西部,既可控制全城制高点,又便于加强与长安的联系;以市为中心的经济功能区布置在城市东部,便于通过大运河联系河南、河北、淮南、江南等经济富庶地区,有利于强化洛阳对关东地区的吸引和辐射功能。洛阳城的功能分区型式及其与宏观政治、经济格局的配合关系,突破了以宫城为中心,经济功能区处于附属地位的传统模式,体现了中国古代都城空间结构在传统规范与城市功能需求制衡机制下的革新。  相似文献   

3.
洛阳作为多朝古都,足以窥见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是理想的都城选址位置。隋唐时期,洛阳作为隋唐两朝的陪都,并且其皇城的空间布局呈现出与长安城不一样的格局,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自然地理因素、政治因素、军事因素和传统思想文化因素等,从而形成皇城布局在洛阳城西北一隅的格局。  相似文献   

4.
隋唐东都洛阳城是中古时代世界最大的都市之一。它历经隋唐、五代十六个皇帝,还是后周、后汉、北宋、金诸朝的陪都,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显赫的地位。该城的规划有五大特点:宫城、皇城偏居全城西北隅;轴线偏于全城西部;“纵横各十街”,坊里规整,畦分棋布;都市绿化堪称典范,道旁植樱桃、石榴、桃、李;有“三市”及大型粮仓,为大运河中枢,全城通渠流水,处处通漕。隋唐洛阳城按“天人合一”理念设计,皇城从东南西三面围宫城,“以象北辰藩卫”,南北轴线高大建筑均冠一“天”字,整个轴线可谓一字天。‘  相似文献   

5.
2011年《史史知识》第4期刊有《东都城漫步——隋唐洛阳城》一文,文中有这样的句子:“……盗贼做案于城外,而将赃物藏于城内里坊,可见其活动范同较大。”句中的“做案”使用错误,应为“作案”:  相似文献   

6.
城墙,是古代都城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在现代社会依然可以看到的保留在地面之上的城墙,在地下也存留着大量的都城城墙的遗址。作为都城,西汉长安城和汉魏洛阳城地位之重要是不言而喻的,这两座都城的城墙均埋藏于地下。比较两城城墙的各自特点,研究长安城和洛阳城的形制等方面的差异及其中包含的历史信息,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作为十三朝古都的洛阳,其城市文化特色并非某一个朝代可以代表的。洛阳城市文化的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概括为厚重的根源文化、高雅的主流文化、包容的多元文化、自然的人居文化。洛阳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的地位不仅在其历史层面,而且今天还是我们心中的源头活水。我们理解洛阳城市文化,也不能简单将其看成一种地域文化,河洛地区始终是中华文明演进的主舞台。洛阳城市文化也是不同文化融合的结果,这样的融合包括了中华文明不同组成单元之间的融合,也包括了不同文明间的融合。同时洛阳城市文化也带有着非常明显的自然闲适之趣。  相似文献   

8.
按照班固等人的记载,东汉洛阳城是充分借鉴了儒家都城营造思想建立起来的。通过有关史料记载和考古发掘,可以认定东汉洛阳城参考了《考工记》的营国思想。东汉间人将明堂、辟雍、灵台作为洛阳的标志性建筑,即意味着东汉政治文化对礼乐教化的高度认同。  相似文献   

9.
隋唐运河商丘段是隋唐运河通济渠的重要渠段,全长约199.7公里,大多埋藏于地下,保存基本完好。对隋唐运河商丘段的历史沿革、考古发现、历史风貌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可以为研究隋唐运河商丘段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文化价值提供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0.
隋大兴(长安)城以其规整对称的空间形态体现了<周礼·考工记)营国制度的传统规范.其后而建的洛阳城,在空间形态上出现了一些变化:布局形式由轴线对称到非轴线对称;功能配置由均衡对称到非均衡对称;地形利用由强调平面空间到注重立体空间.这些变化在唐代长安城又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这一演变过程,反映了我国古代都城空间形态逐渐适应城市功能需要和地理环境特征的趋势,体现了我国古代都城空间形态在<考工记>传统规范和城市功能实际需求制衡作用下的革新.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社会信息化对图书馆的影响,阐述了数字图书馆是21世纪图书馆发展的主要方向,探讨了21世纪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共存互补的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徽州的村规民约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本文以明清徽州村规民约为例,全面探讨了村规民约的性质,以及村规民约与国家法之间的互动关系。指出,村规民约是国家法的必要补充和延伸,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构成了国家和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石。但两者之间的抵触与冲突也是经常存在的,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巩固政权统治,在发生抵触与冲突时,国家法通常采取妥协和让步的路径寻求消弭冲突、进行整合之道,而村规民约则采取主动“邀请”国家权力进入的方式,从而实现与国家法的整合。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小说潮流的更迭演变体现为叙事话语的历史变迁。寻根小说推动了新时期小说叙事话语的历史变革,使其由当前客观性的社会话语向虚幻的历史与文化话语发展演变。本文探讨了新时期小说叙事话语变革的原因、寻根小说对新时期小说叙事话语的变革,以及这种变革对新时期小说发展演变的影响。从而认为,寻根小说在新时期小说叙事话语变革的过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必要性,并根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特点,提出了四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兴建了大量的体育馆、飞机库、展厅等空间结构,空间结构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简要介绍空间结构在中国发展的原因,以及在网壳结构、悬索结构、膜结构等方面发展的状况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礼法之争是先秦时期思想发生剧烈变化的体现,这一论争实际上就是先秦时期政治思想上处于显学地位的儒法两家治国主张的斗争。然而历史证明两家治国思想各有优劣,法家“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而“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礼法结合应是最好的治国方略,“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  相似文献   

17.
高师书法教学要与时俱进 ,就应充分依据高师教育特点 ,进行针对性教学改革 :一 ,让学生充分认识书法的文化根性 ,进行有思想支撑的书法教学 ;二 ,侧重把握书法形式与技法的基本规律 ,合理吸收借鉴法帖特色 ;三 ,加强书法有相关能力培养 ,带动综合素质的发展。从认识到实践等方面为高师书法教学的改革与完善 ,提供了新的教改思路。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以《左传》、《国语》中运用《周易》占筮的事例,探讨了春秋时人占筮时的若干心理,即占筮之前的倾向性心理;先卜后筮的舍逆取顺心理;取象和释意的随意性心理;联系事项的附会性心理;用占及评论的劝善性心理。  相似文献   

19.
对策本文对湘西少数民族地区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少数民族学生基础差、学生缺乏学习动力等问题,从教育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模式单一、以及教师队伍力量薄弱等方面分析了产生的原因,并根据高职英语教学的实际要求,进行了教学实践和探索。  相似文献   

20.
境论(境界说、意境说)和味论(滋味说、品味说)是带有浓厚本土特色的文学理论,在形成和发展中从佛学吸取了思想资料。本文梳理了相关术语的演变情况,探寻宗教心理研究与艺术心理研究之相互影响和渗透,并指出古代境论、味论所包含的对人类审美心理规律的洞见,及其在当代艺术活动中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