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由于朱熹等人的尊崇,《大学》、《中庸》在宋明理学中的地位得到了前未有的加强。朱熹分别从自然哲学一些基本命题和认识论两方面对《大学》、《中庸》作了创造 性的继承与发展,对宋明理学以及后来的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张轩 《宜宾学院学报》2014,(1):45-48,89
《中庸》作为儒家的重要典籍不仅包含着关于天人之际的玄思义理,还有丰富的修身思想。《中庸》开篇关于天命、性、道、教的阐述可以视作修身教化的指向,也体现了"修身"在《中庸》中的重要地位。《中庸》的修身思想以"诚与中庸"为修身之总纲,以"礼"与"和"为修身之关键,同时又有着三达德、五达道的具体德目要求。《中庸》的修身思想专注于"切中伦常",并注重道德主体之自觉,这对于当今社会道德建设有可资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3.
《中庸》作为儒家的重要典籍不仅包含着关于天人之际的玄思义理,还有丰富的修身思想.《中庸》开篇关于天命、性、道、教的阐述可以视作修身教化的指向,也体现了“修身”在《中庸》中的重要地位.《中庸》的修身思想以“诚与中庸”为修身之总纲,以“礼”与“和”为修身之关键,同时又有着三达德、五达道的具体德目要求.《中庸》的修身思想专注于“切中伦常”,并注重道德主体之自觉,这对于当今社会道德建设有可资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4.
黄英 《文教资料》2013,(17):53-56
中国文化的精髓是儒家的思想,中庸之道是儒家倡导的重要主张之一。中国文化崇尚天人合一、主张安分守己、提倡积极入世、倡导政治伦理及推崇明哲保身等方面都与中庸精神的深刻影响息息相关。因此,通过对《中庸》思想的诠释,探讨《中庸》精神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庸》是儒家经典作之一,它与《易传》一起了儒家的道德形上学。其“诚”的思想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哲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6.
詹姆斯·乔伊斯的短篇小说《阿拉比》使用象征主义的写作手法,通过小男孩对爱情朦胧追求的破灭,象征都柏林人、甚至是爱尔兰人丧失了宗教信仰、僵死瘫痪的精神状态。在现代视角下,这篇小说使读者可以得到精神上的启迪,一方面精神家园不能荒芜,另一方面也要脚踏实地,不做白日梦,实实在在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创造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7.
将《中庸》所谓“率性之谓道”之“率”,训为“帅”还是训为“循”,其分歧之实质在于对《中庸》人性论之理解不同。《中庸》讲“自诚明,谓之性”和“尽性”、“成己”,实际都是性善论的观点。郭店简《性自命出》篇以源自人性的正确“心术”为“人道”,以“性爱为近仁”,讲“未教而民恒,性善者也”,实皆性善论的观点。故其所谓“长性者道也”,是指循人性固有之善而长之、教之,与《中庸》“率性之谓道”的说法并无矛盾。所以,汉宋学者训“率”为“循”,乃为确诂。  相似文献   

8.
文章认为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传统儒家思想所提供的和谐互助、积极入世、 天人合一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仍有其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儒家之"礼",包括个体修身、社会教化、治国养民、礼乐兵刑、典章制度等内容,大体可以归纳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个体修身之  相似文献   

10.
朱子认为四书是儒学的精华,他继承二程的理学思想,为《中庸》学开了新的方向,即《中庸》诠释中的心性之学和以"道心惟微"为核心的道统论.本文内容以朱熹对于儒家经典《中庸》思想进行的诠释为主体,探析《中庸》一书"诚"的思想含义与其在当代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英国城镇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导致19世纪末期出现了一批以霍华德、格迪斯和内特福德为代表的城镇规划理论家。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思想、格迪斯的"新技术时代城市"和"集合城镇"的理论以及内特福德的"政府干预"理念的出现,表明英国城镇规划指导思想开始由自由放任向国家干预和人本主义进行演进,这是一个重要的转变。这一时期的城镇规划思想对英国城镇规划法律的发端和英国城镇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代翻译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每个时期具有不同的侧重点,总体上是沿着科学技术翻译、社会科学翻译和文学翻译的线索而发展。这一阶段纷繁的翻译活动书写了中国现代性源起的轨迹,引发了中国现代性中地球模式、民族协同观的形成,同时也促进了社会制度转型、道德规范与价值体系重构、人权观念革新、中国旧文学思想颠覆与新文学形式生成以及现代白话文建立等中国现代性的核心元素和特征。翻译的这一历史渐进性书写,发生在中西古今的交叉坐标体系上,经由全球现代化趋势和中国特定文化本根性共同作用而完成,塑造了中国的现代观念。  相似文献   

13.
《中庸》作为儒家的重要典籍,历来受到当政者的极大重视,而“诚”又是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范畴,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的注释者,诸如程颐、朱熹、王守仁,对其均有所阐发,他们的“诚”说虽源于《中庸》,但不止于《中庸》,而是表述了各自的治世理想。因之,《中庸》“诚”说在注释者的转释中渐失其原貌。  相似文献   

14.
“中体西用”思想是洋务运动中兴起的一种旨在提倡西学独特的文化观念形态。这一文化模式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有所变化,大致经历了由“西艺”到“西政”到“西教”三个演变阶段。  相似文献   

15.
养廉银制度是雍正对我国官更给俸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它的实行,相对地减轻了人民负担,对整饬清代吏治有一定积极作用,同时有利于清代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其积极作用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16.
古公亶父为提高周族的政治地位,在王位继承问题上煞费苦心,考虑到季历之妻、文王之母是商王畿内的氏族显贵,欲将王位传季历以及昌.太伯、仲雍知父之意后,为避免政治祸害亡入荆蛮,在今皖南、宁镇地区建立吴国.周武王克殷后实行分封,仲雍之曾孙周章得到王室正式册封,位列诸侯,其国仍称旧号,曰吴.周康王时为有效控制殷商旧族余部,又将吴国之主改封于俎,即今天江苏邳县一带,吴国的国都随之而迁徙.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关心和重视教育 ,提出了许多有创见性的教育思想 ,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 ,其中主要有尊重知识、重视教育 ;确立教育的战略地位 ;关于教育改革与发展方针 ;关于教育的社会主义服务方向 ;关于遵循教育规律办好教育的思想 ;关于培养“四有”人才的教育目标 ;关于学生思想与共产主义理想教育 ;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关于加大教育投入和提高教师待遇等。邓小平的教育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和长远的教育发展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