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领悟数学之“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艳芳 《考试周刊》2011,(56):76-77
如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展现数学美,以及挖掘数学美,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举例介绍了数学的"对称之美"、"简洁之美"、"统一之美"和"奇异之美",目的在于落实中学数学教学的数学美育教学功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审美意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2.
张颖 《考试周刊》2010,(34):92-92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生活化的数学学习资源大量的存在于学生的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大千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人们离不开数学,因而数学在现实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新课标》明确要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的过程。"这是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因此,我们要在学校的数学活动中,要打破数学与生活的隔阂,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观察、  相似文献   

4.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学应当承担起向学生传递数学文化的重要职责。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用"美学"展示文化,体现数学之美;用"数学史"彰显文化,体现数学之发展;用"过程"构建文化,体现数学的神奇;用"生活"推广文化,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将让数学课堂更具内涵与魅力。  相似文献   

5.
郭英 《考试周刊》2011,(87):78-79
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的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目前,小学生只是把数学教材当成习题集,缺乏阅读数学课本的能力和习惯。华罗庚曾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重,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可见,生活立足于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阅读充当两者的媒介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6.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精辟地概括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小学数学作为数学教学的基础,与生活的联系更为紧密。我们只有在教学中紧紧抓住其"源于生活,植根于生活"的特征,才能使教学活动更具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王哲 《考试周刊》2011,(15):69-70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就是对数学应用性的精彩叙述。  相似文献   

8.
王有文 《广西教育》2014,(21):25-25
华罗庚曾说:"宇宙之大,轻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功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变为生动形象的生活知识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基于此,笔者在此谈谈自己的一些实践和体会。一、立足生活实际,整合教材中科院研究员张梅玲老师说:"教师要尽量还原教材的生活本色,能从生活引入的,尽量从生活引入。"  相似文献   

9.
张秀荣 《学子》2013,(9):56-57
数学是生活的提炼,是实践的结晶,是智慧的源泉,是思维的体操。有的学生认为数学知识深奥难懂、枯燥无味,那是因为他没有发现数学的奇异之美,没有领略数学的和谐之妙,没有认识数学的对称之奇,没有感受数学的简洁之绝。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有义务把"金木水火土"请进课堂,来还原数学的美丽。一、"金"——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第一堂数学课上,我们先不要急于讲授数学知识,可以先和学生开一个座谈会。大家在一起谈一谈"什么是数学?""数学有什么用?""怎样才能学好数学?"通过座谈,让同学们知道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通过座谈,同学们发现  相似文献   

10.
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极力创设生动、有效的情境,让学生体验数学"生活"之味,感受数学"抽象"之趣,享受数学"成功"之乐。  相似文献   

11.
宋启 《考试周刊》2011,(16):79-79
数学不仅仅是一门应用广泛的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充满审美情趣的艺术。古希腊有一句名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面对以上赞誉,我们不禁要问:"数学为何如此美丽?又该怎样从美学角度来观察分析理解并感受数学的魅力?"事实上,数学美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一、从数学外在形式观赏:它有体系之美,概念之美。  相似文献   

12.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教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相似文献   

13.
学生数学文化价值的有效生成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也是评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一个重要依据。课程"人教版、浙教版、苏教版"均设置了"你知道吗"这一栏目,旨在强化数学文化价值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学生数学文化价值生成的重要作用。当下,教师对"你知道吗"的数学文化价值存在内涵理解不到位、教学计划性不强、教学形式单一等问题,影响着学生数学文化价值的有效生成,是一个亟待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仔细阅读,深入挖掘这一栏目中的内涵并精心择定教学角度,科学把握教学时机,优化整合教学方法,以壮实学生数学文化价值生成之根基,涌动学生数学文化价值生成之灵性,提升学生数学文化价值生成之效能。  相似文献   

14.
刘迎华 《教师》2011,(6):53-53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在高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数学已经在很多领域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教育作为基础显得尤为重要。过去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太枯燥、起步太高、理论知识太抽象,结果造成了许多学生产生抵触甚至厌学的情绪。要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就要积极改革传统死板的教学方法,不断改进创新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15.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应用广泛的精彩描述,充分说明了无论我们的学生今后从事何种工作,无处不用到数学。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到今天,作为这场改革的一线实践者,我们应该深刻领悟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大胆尝试,努力创新,让我们的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是有趣的,数学是有用的。  相似文献   

16.
曹文俊 《考试周刊》2012,(50):70-70
小学生数学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本文着重从了解学生——"评"之基石、注重激励——"评"之精髓、引导品味——"评"之力量三方面,阐述了教学中,教师如何走进学生的内心,根据其生理心理特点作出恰当的、学生能接受的、能细细"品味"的"评价",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个性化的主动建构与创造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熊泽明 《考试周刊》2012,(36):63-63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既要注意教师的课堂提问艺术,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变学生课堂上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  相似文献   

18.
以《历学会通》为依据,探讨了薛凤祚的数学观。指出:明末清初,传教士传入的西学,使中国民间科学家薛凤祚认识到数学这一学科在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中的地位和重要意义,形成了自己对数学的独特认识。薛凤祚"无一事不本于数"、"明于求理"和"象数之学"的数学观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薛凤祚的数学观对于清代数学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对于当代数学发展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陈魏 《辽宁教育》2013,(8):93-93
我国著名数学家徐利治教授指出:"所谓数学美的含义是丰富的,如数学概念的简单性、统一性,结构系统的协调性、对称性,数学命题与数学模型的概括性、典型性和普遍性,还有数学中的奇异性等,都是数学美的具体内容"。一、对称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追求美、崇尚美是人之天性,儿童亦如此。如"轴对称图形"一课中,可以以欣赏美为线索展开教学,一开始就创设这样一个情景动画:"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久徘徊",在优美的小提琴协奏曲  相似文献   

20.
古代教育家孔子有句教育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充分体会这句话的对我们教学的启示,使自己的数学教学和孩子们学习数学同步快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