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今中外能流传于世的文学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作者表达了真实的感情。南朝文学评论家刘勰说:“情者,文之经,理者,文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文心雕龙·卷七》)他把文学作品的抒情性摆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2.
《与妻书》     
书中如亲聆切切私语,谆谆嘱托,披胆沥胆之词,情深意切之句无不催人泣下,涕泪交流。使沉迷于享乐而碌碌无为者惶恐不安,一事当前而谋求私利者痛苦羞愧,困难当头而忍辱偷生者无地自容。这种巨大的感染力量,来自文中缠绵悱恻、难舍难分之情,舍家救国,献身革命之理。  相似文献   

3.
《与妻书》不是一封普通的家信,而是革命者赴汤蹈火前的誓言,是用鲜血和热泪写成的。信中充满着高度的爱国热忱和谋求民族的独立、自由而自我牺牲的精神。这封信的作者是一位把青春献给了祖国人民的年轻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他就义时才二十五岁,刚刚在人生的道路上迈出了起点,就惨死在敌人的屠刀之下。林觉民(1886——1911)字意洞,福建闽侯人。在学生时代,就蕴育了远大的革命志向。他就学于福建高等学堂,接受了民主  相似文献   

4.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开宗明心,不事雕饰。起笔即用惊人之语,此书不同寻常。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言参加起义,已不作生还打算,表明其勇蹈死地而义无反顾,杀身成仁,以死报效祖国的决心。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方才生离,今又死别,从此阴阳各世,再也无法相见,墨痕和着血泪,苦情方诉已悲绝。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故遂忍悲为汝言之。欲语还休,欲休又说,寸管欲搁尚疾书,强忍其不胜之悲,将万难心事,无比哀痛,倾诉于妻,使其明乎作书之原委,  相似文献   

5.
《与妻书》一课有两处文句没作注解,有关的资料又对它作了不妥当的解释,有必要加以澄清。下面就给这两句补加注释,并作简要说明。1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和:hé,带着,动词,描述作者落笔写信时早已肝肠寸断,泪下如雨,那从笔尖流下的饱含悲痛感情的墨水像...  相似文献   

6.
一、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运动、从1905年创立兴中会开始直至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胜利,其间先后发动了十多次武装起义,其中1911年4月27日(农历3月29日)的广州起义是一场战斗最激烈、对社会震动最大的一次起义,后因起义死难的烈士都埋在广州城外的黄花冈.故又名之曰“黄花冈起义”.本文作者林觉民就是黄花冈有名的七十二烈士之一,这封信就是林觉民在起义前三天(4月24日——农历3月26日夜四鼓)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  相似文献   

7.
[教学目标] 1.运用批注法,体会本文贯穿始终的至情至理. 2.涵泳品味,理解在家国之爱的两难选择中作者做出抉择的心路历程. [课前准备] 1.阅读全文,圈画出自己感触深的语句,做批注. 2.将自己设想为某个角色,给林觉民烈士写一封书信,表达内心的感想.  相似文献   

8.
课文有关词语资科: “常愿”句:出《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清江引]谢古今圣明唐盛主,勅赐为夫妇。永老无别离,万古长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太上,旧指思想境界最高的所谓圣人。《晋书·王衍传》有“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句。这里是说自己对国事不能无动于衷。  相似文献   

9.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林觉民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他的《与妻书》是一篇血泪写成的遗书,又是一份革命志士献身于革命事业的宣言书。这用血泪写成的文字,就是今天读起来还令人感动,是一篇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它对今天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青少年怎样立大志、创大业,是大有启迪的。教学中,应当重视这一教学目的。本文虽是文言,但畅晓易懂,对高一年级学生,应以自学为主,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二、疑难字词句补说 (一)关于“卿卿”。典见《世说新语·惑(?)》:“王安丰妇常卿安丰,安丰曰:‘妇人卿婿,于礼为不敬,后勿复尔。’妇曰:‘亲卿爱卿,是从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遂恒听之。”这里的“卿卿”原为动宾结构,后人将二字连用作为夫妻间的爱称。 (二)关于“太上之忘情”。“忘情”之说初见《世说新语·伤逝》:“王戎丧儿万子,山简往视之,王悲不自胜。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简服其言,更为之恸。”又宋欧阳惨《祭石曼卿文》中有“有愧夫太上之忘情”之句。本文第四段中有“钟情如我辈者”一语,也就是从“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变化而来。“钟情”指感情专注。 (三)关于“独善其身”。语本出于《孟子·尽心》:“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文中的“独善其身”是借用,作只顾自己解。 (四)关于“一恸”。恸(tòng):悲哀之  相似文献   

10.
<正>一、导入师:中国是礼仪之邦,见面要嘘寒问暖。如果老师说"同学们好",同学们应该说什么?生:老师好!师:谢谢。我爱你们。生:我们也爱你。师:当然,爱分很多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妻书》,同时结合《(秋瑾)诗二首》和《〈黄花岗烈士事略〉序》,一起读读和说说"不一样的‘爱’"(板书)。  相似文献   

11.
《与妻书》用典知多少安徽宿州市时村中学付振果巧用典故是《与妻书》一文的写作特色,“课文说明”指出:“信中用了许多典故,如‘太上忘情’、‘望夫化石’、‘破境重圆’等等。如果不指出来(共有十处),一般人还不觉有不少典故”。但这10处典故具体有哪些,编者并...  相似文献   

12.
林觉民(一八八六年——一九一一年),字意洞,清末福建闽侯县(今福州市)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他少年时就具有民主革命思想,参加了民主革命的活动.曾留学日本,学习文学、哲学.一九一一年从日本返抵香港,筹划并参加了同年三月爆发的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受伤被捕,在刑讯时他慷慨陈词,痛斥清政府,宣传革命思想,不久英勇就义.孙中山先生后来在评价广州起义时指出,“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雨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尚明轩《孙中山传》第66—67页)  相似文献   

13.
<正>[教学构想]《与妻书》是统编版教材必修(下册)第五单元的课文。高一学生对“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的认知并不深刻,教师可以选择书信片段,围绕“不同时代的选择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这个主任务,引导学生从“绝命书”“情书”“家书”三个角度解读林觉民在“死生”“情义”“家国”两难中的选择;在抗清、抗日、抗震、抗疫等过程中英雄人物的选择比较中,最终完成单元任务。  相似文献   

14.
问:林觉民的生平事迹,注释不详,有补充么?答:林觉民(一八八六——一九一一年)世居福州南后街祖厝大院,是世代书香的林姓族门。他是三房林玉衡的次子,四房林可珊因妻早逝,膝下无子,后由曾祖母做主,还在襁褓中的觉民就过继给四叔林可珊当长子。他自幼聪明伶俐,少读侠义小说,崇拜民族英雄,颇有反封建的意识。十三岁时,中过举人的林可珊望子成龙,要他考童生,攻  相似文献   

15.
作为语文读本里的一篇自读课文,林觉民的《与妻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受重视已属常事,即使有幸在课堂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也往往逃不脱被三言两语加以理性肢解的命运。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很少有人愿意坐下来好好读读它,我以为要能真正感动于其中的真情,体悟其中的"真义",是非潜心读之,静心味之不  相似文献   

16.
宁中国 《高中生》2010,(11):14-15
《与妻书》的作者林觉民是一个生活在特殊时代的特殊人物。在参加广州起义前,他写给妻子的这篇文章虽含儿女情长,彰显的却是英雄本色。读罢,不禁让人潸然泪下。  相似文献   

17.
作为语文读本里的一篇自读课文,林觉民的《与妻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受重视已属常事,即使有幸在课堂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也往往逃不脱被三言两语加以理性肢解的命运。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很少有人愿意坐下来好好读读它,我以为要能真正感动于其中的真情,体悟其中的“真义”,是非潜心读之,静心味之不可的。  相似文献   

18.
宁中国 《高中生》2010,(33):14-15
《与妻书》的作者林觉民是一个生活在特殊时代的特殊人物。在参加广州起义前,他写给妻子的这篇文章虽含儿女情长,彰显的却是英雄本色。读罢,不禁让人潸然泪下。  相似文献   

19.
《史记》既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作为史传文学,《史记》熔入了作者强烈的爱憎,字里行间翻滚激荡着感情的波涛,给读者的心灵以强烈的震撼。被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要》)。清代刘鹗评论说:“《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老残游记序》)《史记》的抒情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史记》既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作为史传文学,《史记》熔入了作者强烈的爱憎,字里行间翻滚激荡着感情的波涛,给读者的心灵以强烈的震撼,被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要》)。清代刘鹗评论说:“《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老残游记序》)《史记》的抒情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作品夹叙夹议,叙议结合,感情充沛,反复咏叹。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中的《屈原列传》,其表现手法主要是议论抒情,几乎占了作品篇幅的一半。如写屈原因愤而作《离骚》的情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