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类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认识事物不仅需要形象思维,也需要抽象思维。小学数学教育既需要形象思维,也需要抽象思维。而培养学生抽象思维是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怎样从培养形象思维过渡到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老师需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心理学家根据思维抽象程度的不同,把思维分为三类;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人们认识事物先从感知操作具体的实物进行思维,到借助事物的具体形象思维,最后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所以,思维的发展是一个有序的过程。我们从儿童思维发展的规律看,小学生思维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其抽象逻辑思维虽有一定的发展,但往往也不能离开具体形象思维的支持。教师必须根据小学生认识的规律,从“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这一过程来组织教学。过去我们只认识学生认识规律是从“具体——抽象”,在教学中往往采用‘直观操作—抽象概念”的模式进行。所以,这几年人们对抽象逻辑思维的培养谈得多些,这是必要的。而对具体形象思维的培养,在实践中没有能够引起重视,这是不足之处。所谓形象思维是一种借助直观的形象和表象而进行的思维。它是对客观世界直观感知过渡到抽象思维的一个必要的中间环节。忽视了这一中间环节,就会产生传统的重结论教学所反映的阻碍学生思维发展的种种弊端。例如,教师讲完长方  相似文献   

3.
重视幼儿形象思维的发展陈玲人的思维方式主要分为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其中前两种是主要的。抽象思维是对事物间接、概括的认识,它用抽象的方式进行概括,用抽象的材料进行思维。而形象思维主要是根据已有的形象或表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形象是反映于人脑...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从人认识事物的发展过程,人的记忆方式,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本质,区别与联系,人的记忆方式等方面阐述如何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将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  相似文献   

5.
思维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它以感性认识为基础,与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贯穿于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始终。思维过程的本质是从已知事物与未知事物的联系中,找出越来越多的新东西。从思维发展的阶段性看,初中生的思维正以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过渡。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前者用形象材料对事物进行概括;后者运用抽象的材料(数字、概念、理论等)进行思维,是对事物间接的、概括的认识,学生易于以形象材料为支持,实现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飞跃。比如用折纸的方法演示OP是∠AOB的平分线(如图1),有助于学生借助形象…  相似文献   

6.
实验,就是通过实践活动来探究事物内部联系及其规律,检验意识的可行性、思维正确性程度的一种行为。作为自然科学学科的数学,实验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学生的认识规律总是“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即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推进的。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提高学习质量,实验是不可缺  相似文献   

7.
在数学教学研究中,长期以来对抽象思维研究较多,对形象思维研究极少。这是因为,一直存在着某些说法,一种说法认为,科学家使用抽象思维,文学家、艺术家使用形象思维,这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还有另一种说法认为,人类只有通过抽象思维方式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世界上只存在一个单一的思维方式,即抽象思维。并断言:不用抽象、不要概念、不依逻辑的所谓形象思维是根本不存在的。其理由是:思想是大脑的一种认识活动,离不  相似文献   

8.
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的教学目的之一。为了从认识上和实践上解决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个问题,有必要弄清什么是逻辑思维,什么叫合乎逻辑的思维,什么叫逻辑思维能力等。根据思维形式的不同,可以把思维分为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等类型。形象思维是借助事物形象(表象)、联想和想象认识现实的过程。形象思维以形象性为其主要特征,并以此跟逻辑思维相区别。逻辑思维又叫抽象思维。  相似文献   

9.
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总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特别是中低年级儿童抽象思维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具体形象思维占有很重要位置.语文教材中插图正是依据这一特点而编排的.其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他山石     
1.概括性与间接性。概括性与间接性是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共同特点。抽象思维用抽象的方式对事物进行概括,井用抽象材料(概念命题)进行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形象思维用典型化的方式对事物进行概括,并用形象的材料(表象)进行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数学中的几何图形、科技中的模型等,都是形象的概括。  相似文献   

11.
抽象思维是对事物间接的、概括的认识,它用抽象的方式进行概括,并且用抽象计料(概念、判断、推理等)进行思维。而形象思维是依靠形象材料的意识领会得到理解的思维,形象材料是指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形成的表象,它是人脑对当前没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以前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反映。  相似文献   

12.
抽象是在同类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质属性、舍弃个别的非本质属性的思维过程。概括是把从同类事物中抽取出来的共同的本质属性联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其他事物的思维过程。抽象与概括是在对事物的属性作比较、分析、综合的基础上进行的,并借助判断、推理的形式表达出来。抽象与概括是人脑对事物的认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过程。通过抽象与概括,人们就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实现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飞跃。   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数量关系等都是抽象概括的产物。概念…  相似文献   

13.
邢雪梅 《山东教育》2011,(14):22-24
一般人认为:文艺家用形象思维,科学家用抽象思维。还有一些人认为,形象思维是初级思维,抽象思维是高级思维,到了高中阶段,应主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形象思维是以表象为思维材料而进行的思维。形象思维具有形象性、跳跃性、动态性、粗略性和创造性等特点。抽象思维是以概念为思维材料而进行的思维。抽象思维具有抽象性和  相似文献   

14.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现代化,因此,教育的现代化必须转变传统的偏重抽象思维的教学模式,重视形象思维,促进两种思维的有机结合,发展形象思维;要认识思维与人类历史发展的关系认识,思维与人的智慧、意志、情感的相互关系以及思维与语言的相互关系;要善于用直观的形象的事物启发、诱导学生,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5.
数学思维一般可以分为形象数学思维、抽象数学思维以及直觉数学思维,形象思维是通过直观形象或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在数学学习中,一般在小学阶段使用较多,而抽象思维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分析、综合、归纳和演绎等手段,得到事物的变化规律,是需要在初中阶段主要培养的思维习惯,而直觉思维是经过大量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训练后,能够对  相似文献   

16.
分析综合力即抽象思维是人类智力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认识事物的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是智力发展的高级阶段,它是观察力(形象思维)、想象力(想象思维)的深入和发展,是向创造思维过渡的一个必经阶段,抽象思维承担着认识事物本质揭示事物内部规律这一根本性的任务。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思维能力,是智力开发中较之观察力、想象力更为困难,更为艰巨的任务,这是思维形式的一个质变,要由形象思维转到抽象思维,要由认识可观可闻可嗅可触的具体事物转变到不具备这些特征的认识过程中,到抽象王国里去驰骋,又受到年龄、阅历、知识、理论等方面的限制,这就给训练带来了特殊的困难。那么,训练从哪儿入手呢?从哪儿入手就能孤住这一问题的实质关键并易收到显著的成效呢?这里可有三种选择:一是从训练形式入手,二是从表达方法上入手,三是从分析思维的观点入手,从训练形式入手,从表达方法入手,这两者都是在外在  相似文献   

17.
思维有两种形式;一是形象思维,二是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是人类思维发展史最早出现的一种与直观、形象性紧密结合的思维方式。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主体。逻辑思维是人们在认识事物中借助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过程。同形象思维不同,它用科学的抽象概念揭示事物的本质。理智、抽象、意志、知性等构成人的理性生命:情感、直觉、形象、想象、灵性等构成人的感性生命。只有感性生命和理性生命和谐发展,才称得上是一个健全的人,完善的人。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中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廖昌燕一、语文教学中两种思维结合的理论依据长期以来,在儿童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的理论影响下,一些人误认为抽象思维才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人类只有通过抽象思维方式才能把握事物的...  相似文献   

19.
数学思维的渗透性是指在数学思维活动中各种思维形式总是互相渗透、交互作用、辩证地结合在一起的。一、形象思维中需要抽象思维的襄助;二、抽象思维中需要形象思维“参与”;三、灵感思维渗透着形象和抽象思维;四、各种思维形式的互相渗透,集中表现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  相似文献   

20.
贾东来 《吉林教育》2000,(10):45-45
思维能力是认知的高级形态。通过思维活动人们可以认识感知所不能直接反映的事物,并可借助一事物了解其它事物,间接地预见和推知事物的发展。思维能力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儿童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通过各种智力活动综合作用,使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逐渐发展和成熟起来。婴幼儿时期是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造就一位未来的神童就要特别注意培养孩子的抽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