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活动”的有效教学问题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的来源,如果来自直接经验,当然是最有效、牢靠的,但现实世界知识繁多,知识来源主要还是通过接受式学习.当前的教学,尤其是中学阶段,仍要使学生“以接受式学习为主”.当然在接受式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又要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参与,使学生适当感受与经历数学的发生过程,即“接受”应在“学生适当参与活动”的状态下开展.因此“学生活动”要适时适宜,为使我们正确理解新课程,使教学更有效,先回顾新课程标准的有关理念.  相似文献   

2.
魏琴 《辽宁教育》2014,(5):48-50
活动性是品德课程基本特征之一。品德教学应从儿童的生活出发,引领并和孩子们一起直接参与各种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构建道德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有效的品德活动设计,应充分关注“学情”,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和状态,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得更积极、更主动、更真切。那么,如何从“学情视角”出发,合理设计品德活动呢?  相似文献   

3.
最美好的教学境界就是达到无为而治。怎样才能达到这一境界呢?引领学生学会“用数学思考”就是很有效的切入口,因为“用数学思考”的本质就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展露出的思考能力。为此,在“认识面积”教学中,教师就得强化教学各个细节,从而更理性地明确观察,让学生的学习思考有方向;还得引领学生积极经历体验活动,使得学习思考有过程;更要关注学生学习思维脉络梳理,让思考有经验。以此助力有效数学学习的构建,助推数学核心素养的不断积淀。  相似文献   

4.
新课改下.学界对课堂教学已经有了新的共识.那就是课堂教学应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学不再是一种简单的知识传授与记忆的过程,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管理者和协调者:学生的学习也不再是单一、被动的接受,而应是接受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实践学习的多样化统一。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教学的过程,重点是“学”的过程,而不是“教”的过程,更不是“讲”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有效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追求.新课程标准更关注教师课堂的有效教学,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它的本质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实践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生命过程,是学生的主动活动。教学有没有效益,  相似文献   

6.
新课标中提出了任务群概念,任务群将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学习方式、学习目标几个方面进行了整合。要适应任务群的教学,教师首先要有“任务”意识,善于将学习内容“任务化”。任务是调动学生主动实践的驱动力,完成任务的过程实质上也是获得知识、建构语言、审美鉴赏、文化传承、思辨探究的过程。这样的学习过程更有自主、合作、探究的特点。在此过程中,知识化成了任务,任务又驱动着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任务推动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真正参与到任务中来,创造了价值和意义。因此“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地”“知识到能力有层次地自然过渡”是以“任务”为导向的合作探究教学策略的三大优势,这些优势大大提升了高中语文教学的课堂效果。  相似文献   

7.
数学知识是“死”的,学习的人是“活”的,“活”人学习“死”知识,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把“死”知识赋予其“生命”,使其“活”起来,让“活人”学习的是“活”知识。这正是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策略:使课堂教学活动成为学生主体参与实践,并在实践中自主获取知识的活动;体现学生感知、体验、运用知识的思维发展过程;同步实施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是由主体内部建构的,它强调学习是一种知识建构、知识的社会协商和社会实践参与过程,而情境认知理论的核心观点则认为“知识来源于活动”,基于情境认知的教学更强调学习环境以及学习活动设计的提供。以“无穷集合的比较”为例来观察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研究表明只有巩固了的知识才是完备的抽象过程,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创建新的数学建构。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方向是十分明确的,从教学角度来说,教师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实现教学重心的转移--由“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对于这一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阐述得十分明确:“坚持能力为重,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说得更明确:“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张爱珠 《学周刊C版》2014,(11):136-137
要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真正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要由“关注学生知识的结果”转向“关注学生的活动”,拒绝“纯理性”的数学课堂,多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尖上的.”对此,笔者就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动手实践学习活动的重要性和怎样让动手实践学习活动更有效谈了自己的经验和看法.  相似文献   

11.
“思维学习”又叫“理解学习”或“智能的学习”。其含义是通过诱导思维活动来进行的;其效果是经过这种学习就能使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来龙去脉,并能用其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其方式是通过启发式教学,创设思维扩散的情境,调动起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来实现的;其目的不仅在于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新知识,而更在于提高思维活动的水平。下面我们举几个例说明数学教学中的思维学习是  相似文献   

12.
房金余 《考试周刊》2012,(88):65-65
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的过程。但课堂教学中却存在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不强.常常是“师云亦云”,被动地接受知识,更不要说质疑问难了;有的老师感慨学生启而不发,学困生我行我素拒绝学习: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金钥匙”,让学生自己愉快开启学习之“锁”?我在新课程实施中,巧妙设计教学活动,科学创设问题情境,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上作了探索,与同行进行交流。  相似文献   

13.
一、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  相似文献   

14.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最宝贵的心理因素,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探究知识、认识事物才更有动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课堂上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保持显得至关重要。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更好学、更乐学呢?这就需要教师让语文课堂成为学习的乐园。  相似文献   

15.
学生的学习不仅是一个被动吸取知识、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它更需要调动所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船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并构建他们自己的意义。所有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使其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才可能成为有效的知识。在学习中让学生自己出数学题,就是实现“再创造”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6.
“注重过程”是新课程倡导的一项基本教学理念.过程性具体体现为数学概念的形成、知识来龙去脉的揭示、思维活动过程的暴露、探究活动的亲身参与等.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数学教学中,忽视了“过程性”,学生学到的知识就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将由“关注学生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重翅知识的形成过程。课程设计将由“给出知识”转向“引导活动”,倡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体现数学再发现的过程。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将由“关注学生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重塑知识的形成过程,课程设计由“给出知识”转向“引导活动”,数学新教材倡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体现数学再发现的过程。数学教学不再是单纯的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鼓励学生“观察”、“操作”、“发现”,并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个性品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面对新课程笔者有四点感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周振铎 《湖南教育》2002,(12):42-42
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设计成个体首创过程,把运用知识过程设计成创新应用过程,学生在活动中获得“首创”、“发现”、“迁移”的体验。这样设计课堂教学,可使学科创造性教学的课堂结构有了基本保证。首创性的学习。首创性的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索,发现新知识。这种学习与传统承传式学习的差别在于———知识是学生自己“发现”的。首创性学习的主要途径是探究(或研究),是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类似科学家发现的那种体验。尽管学生探究的是前人已经发现了的知识,但是对于学生个体来说…  相似文献   

20.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科学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活动,《科学》正朝着“活动教学”的方向发展,不再要求更多的知识,不只是对所谓的“真理性知识”的记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活动过程。儿童通过科学探究的过程,从中培养其领悟科学、运用科学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