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恐龙是地球上曾经出现过的庞然大物。尽管恐龙在6500万年前就已经灭绝,但是我们依然能够通过化石标本,了解到它们那巨大的身躯。比如,蜥脚类恐龙是最大的一类恐龙,著名的梁龙便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代表,它们可以长到12吨,而同属于梁龙科的地震龙甚至可以长到40吨。我们还知道,恐龙是一种卵生动物。那么,是不是成年恐龙长得越大,它们的蛋也会生得特别大呢?只比鸵鸟蛋大一点儿  相似文献   

2.
晓军 《百科知识》2000,(5):44-45
生存是大自然中一切动物的本能,自从我们这个蓝色的星球上出现生命体以来,它们无时不在为自己的生存做顽强的努力与抗争。它们利用各自的优势,或者保护自己,或者侵食异类,以求得生存、繁衍和发展。然而,在世界很多地方都不断地出现动物自杀的骇人报道。这究竟是何原因呢? 最悲壮的鲸群自杀 各种动物自杀事件中最为悲壮的是鲸群的自杀。 自古以来,世界上许多沿海国家都有关于鲸类集体自杀的记载。在我国,早在公元前4年,  相似文献   

3.
John  R.Horner  Kevin  Padian  Armand  de  Ricqles  郭凯声 《科学中国》2005,(9):46-53
大多数人都可以悠闲地站在做成标本的霸王龙(Tyrannosaurus rex)的颌线下面,或者是在腕龙(Brachiosaurus)的肋骨骨架下面自由行走,而不必担心撞到自己的头。霸王龙的个头跟最大的非洲象相当,而腕龙则与其他的大型蜥脚类亚目动物相仿,远远大于现今地球上生存的任何一种陆地动物。我们对恐龙那令人望而生畏的巨大个头早就习队为常,以至于几乎忘了想一想恐龙究竟是如何长得加此庞大的。恐龙长到这样大要花多长时间,而它们的寿命又有多长呢?恐龙的生长方式是否有助于我们了解其机体的运作机制呢?  相似文献   

4.
问:通过阅读科普读物,我了解到很多动物有剧毒,比如澳大利亚有一种毒蛇,一次袭击能释放很多毒液,可以杀死25万只老鼠或者100人。它们这么做是不是有点浪费,为什么不能节约点呢? 答:的确,澳大利亚北部产的一种毒蛇在袭击中能释放110毫克毒液,足以杀死25万只老鼠或者  相似文献   

5.
匡菊法 《知识窗》2011,(3X):66-66
<正>人类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倘若没有种类繁多的植物,我们身边的环境将不堪设想。那么植物到底是如何来定义的呢?植物的生长又有些什么样的规律呢?我们知道植物是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陆生多细胞真核生物,是天然的空气净化器,它们虽然不能像人类和动物那样自由运动,但它们的生命活动也有自身的规律。  相似文献   

6.
<正>在我们生活中,存在着很多不起眼的小孔。它们不起眼得使我们从未过多地关注过它们、仔细地观察过它们。可是同学们知道吗?看似默默无闻的它们,却含有很多大学问,有些小孔在关键的时候甚至能救人一命哦!笔帽上的救命孔在拿起笔写字时,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留心注意过你手中的水笔或者圆珠笔的笔帽?笔帽上都有一个小小的孔。为什么笔帽上要留一个小孔呢?  相似文献   

7.
正在险象环生的自然界,为了求得生存,很多动物至少需要配备一套高级的防御设备,比如像毛毛虫那样扎人又有毒的绒毛,又或者是像变色龙那样可以随时变色的光感皮肤。但大自然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它创造的物种从来就不会重样。有彩色的伪装者,就还有这些全身透明的"隐身者",它们又是如何求生的呢?  相似文献   

8.
正《龙猫》是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的代表作,也是宫崎骏的吉卜力工作室的标志,1988年4月16日就在日本上映。三十年之后,2018年12月14日,这部片子终于在中国公映了。片中主要有三只龙猫,由于它们憨态可掬,至今仍然有很多人喜欢龙猫形象的布娃娃。很多影迷可能会二刷、三刷《龙猫》,但在多次观影之余,也不禁要问,如此可爱的龙猫到底是什么动物?它们在现实中是不是真的存在呢?下面我们就来解答一下大家的疑惑。  相似文献   

9.
大脑有个"体验模拟器"想象一下,假设你的生命只剩下最后1小时了,你会用这1小时做什么呢?你会不会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到最奢华的饭店大吃一顿呢?或者冲到上司面前细数你对他的种种不满,将这些年积压在心中的怨气全部发泄出来?或者拿着把刀将你的仇人大卸八块?你具体会做什么很难说,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人生的最后1小时里,多数人会做一些平时不敢做或不能做的事。与想象自己的生命戛然而止不同,当我们知道自己前面的路还很长的时候,我们会为将来做很多  相似文献   

10.
当我们去博物馆参观的时候,面对着一块块已灭绝动物的化石,解说人员(或者解说文字)不仅会告诉你这是一种什么模样的动物,而且还会告诉你有关它生活习性和食谱方面的知识。你不去想也就罢了,倘若一想,就会感到很神奇:按说这些动物已经灭绝了这么久,谁也没有亲眼目睹过,那科学家怎么会知道它们吃什么的呢?科学家并没有穿越时空的本领,所有这一切都是通过化石上遗留的痕迹推测出来的。  相似文献   

11.
生命守恒     
地球上存在多种多样的生命,它们的数量都各有不同,像我们知道的很多植物或动物都被人类利用而失去了它们的生命,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有害昆虫或  相似文献   

12.
正在生活中,你是否发现有很多海报或标识上会有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当你看到这双眼睛时,你是否觉得有人在盯着你看,而你又会不自觉对其做出回应,行为会变得小心翼翼或者不够自然?那么,这种感觉是来自哪里,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人类的"凝视探测"现象人类在进化发展过程中,随时会受到不同的强大动物的威胁,一旦被动物发现并盯着人类看时,其可能就面临着生与死的抉择,因此这种被人盯着看就像是  相似文献   

13.
冉浩 《百科知识》2013,(17):41-44
自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以后,从无脊椎动物开始,到鱼形动物,再到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直至哺乳动物,动物界从来就没缺少过大型、甚至巨型的动物。但有趣的是,在地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巨兽们如走马灯般湮没,留下的反而是小型的同类。那么,曾有哪些巨兽出现过,它们因何灭绝?体型的大小又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相似文献   

14.
正很多人最幸福的时刻就是孩子降生当上爸爸或妈妈的时候,孩子不仅会给父母带来很多欢乐,还起到了延续香火的作用。在父母的心中孩子永远都是最重要的,其实不仅是人类,动物、植物也是如此。动物几乎和人类一样都是通过寻找配偶孕育后代,那么,植物又是通过什么方式繁殖后代的呢?为了"生儿育女",它们又付出了哪些努力呢?  相似文献   

15.
正行走中国的在大街小巷,我们常常会看到各式各样的石狮,有的面目狰狞,龇牙咧嘴;有的昂首挺胸,威风凛凛……在很多旧时的宅院、园林、寺庙之前,石狮是必不可少的镇宅之物。可是,当我们第一次看到它们时,往往都不敢确定它们是"狮子"。这究竟是为什么呢?狮子是外来之物这需要从狮子的来源讲起。狮子并不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动物,它们生长在非洲大草原  相似文献   

16.
一只蜜蜂看到蜻蜓后羡慕不已:蜻蜓长得真美,修长的身体、缤纷的翅膀、优美的姿态,谁见了不爱呢?再看看自己,肥胖的体形、短小的翅膀、笨拙的姿态,实在无地自容。仅此而已也就罢了,接着它又想:为什么蜻蜓整天花枝招展、悠闲自得,自己却忙忙碌碌、不停酿蜜?难  相似文献   

17.
每一朵花,只能开一次,只能享受一个季节的热烈的或者温柔的生命。我们又何尝不一样?我们只能来一次,只能有一个名字。而你,你要怎样地过你这一生呢?你要怎样地来写你这个名字呢?——席慕容  相似文献   

18.
<正>冬去春来,随着温度渐渐升高,万物开始复苏。用不了多久,我们就可甩掉厚厚的棉袄,换上美丽缤纷的春装,轻歌曼舞。温度的变化,不仅使我们感觉到冷和暖,它对生物的意义也非常重大。呵护了原始生命原始生命诞生后,脆弱的它们是如何度过地球上漫漫寒冬的呢?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而水有一个特性——4℃时密度最大。因此,当严冬来临,海水温度开始下降。当下降到4℃时,水因为密度最大而慢慢下沉到水底。当气温继续下降至0℃时,  相似文献   

19.
盛夏,正是西红柿大量市上的时节.这些长得像红灯笼一样的西红柿,不仅又酸又甜,而且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吃了让你变得更聪明!睁大眼睛,看,什么动物正在偷吃我们的西红柿呢。谁偷吃西红柿?  相似文献   

20.
以阳光为食,这似乎是植物的专利.因为无法走动、奔跑和飞翔,植物们只好原地不动,靠吸收的阳光,把空气和水里的二氧化碳以及土壤中的无机盐转化为有机物,以此来获得生命的能量.当然,植物们的这项技术并不复杂,就是靠身体里的叶绿素来吃阳光. 但让科学家惊讶的是,个别海陆空动物也拥有吸收阳光——"吃阳光"的技术,而且它们的吃法不但和植物有所不同,也非常隐秘.它们究竟运用了什么样的秘术呢? 海洋动物如何吃阳光 近些年来,科学家陆续发现,有一些海洋动物会间接利用阳光为自己提供能量;而有的,干脆就直接"吃阳光"了.那么,它们是怎样和阳光打交道的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