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干预理论是借助于贝叶斯网络和结构方程来构建因果结构模型,这种模型可以分析因果关系和评价反事实条件句,其优势在于可以用概率演算为因果关系和反事实条件句推理以及其他认知过程提供一种简单的算法,并可以使用贝叶斯网络来处理概率演算,但是,干预理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在刑法因果关系中引入规范性的评价要素,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解决对复杂因果关系结果归属的认定问题。但当前我国司法裁判对因果关系的认定存在杂乱无序、见仁见智现象,原因在于众多理论学说(相当因果关系说、危险的现实化理论)将本属于规范上责任划分的领域提前到构成要件该当性层面讨论,导致因果关系的认定标准相对化、模糊化。在因果关联明晰的情况下,因果关系的判断应当回归事实判断,坚持因果关系的客观属性;在事实不清时,应当坚守存疑有利于被告原则,不能将规范判断先于事实判断、规范判断代替事实判断。  相似文献   

3.
刘易斯的因果反事实分析框架逐渐形塑了当代形而上学中的因果分析的普遍结构。然而,基于这一框架的实例分析往往会引发孟席斯所说的“原因增殖难题”。这一难题十分明显地体现在案例的语境对反事实分析之施用所产生的影响上。所以,反事实分析理论需要解释语境在反事实分析中所起的作用,并据此为反事实分析制定明晰且合适的约束规则。一些学者已围绕语境依赖问题中的两个关键要素——因果对照项和因果关系项——给出了自己的解释方案,但这些方案都有些许缺陷。我们可以基于保罗的表观模型为因果反事实分析的语境依赖问题提供一个统合性的回答。  相似文献   

4.
文章分析了反事实思维与因果关系之同的内在关联,反事实思维的语言表现形式以及我们在聂事实理解中的误区。从而使我们认识到反事实条件背后复杂的认知操作过程,启发我们对反事实思维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在因果的反事实理论中,如何衡量反事实情境的问题受困于主流事件理论的局限而未得到妥善解决.L.A.保罗为事件理论提供的替代方案将有助于解决该问题.保罗用属性实例取代事件作为因果关联项,这带来的一个认识论优势是弥合我们在实际因果中的直觉与相应的反事实情境的含义.这种认识论优势与因果关联项的形而上学问题保持着中立,但却与反事实理论本身的还原性特征保持一致.这意味着保罗的方案有助于在反事实理论内部处理反事实情境这一认识论问题.  相似文献   

6.
原因力作为我国数人侵权体系因果关系认定及责任分担的特色规则,在现有定位上体现出了事实/法律因果关系理论的双重属性。但这种综合式的定位也带来了一些问题:首先,原因力理论的实质与内涵并不明确;其次,在确定数人侵权责任分担中所起的作用也并不明确。一方面,原因力理论在事实因果关系层面上与"实质因素说"关系具有可对比性;另一方面,其在法律因果关系层面与"比较过失说"也存在对比性。因此,把《欧洲侵权法原则》与我国《侵权责任法》进行综合对比后可以发现,我国《侵权责任法》因果关系体系未区分事实因果关系及法律因果关系。这种混同使得原因力理论在实际运用中间接等同于因果关系理论。因此,数人侵权中的原因力在事实因果关系层面并无存在价值,在法律因果关系层面的作用也应做限缩解释。  相似文献   

7.
因果关系是否具有时间不对称性的问题是关于因果关系本性的重要问题,是因果关系的任何进路都不能回避的问题。恒常性进路、概率进路、反事实进路、能动性进路和干预进路都尝试回答该问题但都面临困境。而慎思进路以慎思的特征为中介,辅以过去假设为根基来解释因果不对称性,这种进路是一种新的实用主义进路。尽管慎思进路作为理论初期面临许多问题,但其开创了以证据解释因果的先河,为后续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明晰的线索。  相似文献   

8.
由于固有传统的差异,两大法系在因果关系认定的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一些不同,但两者所提出的种种理论都意在克服事实原因或者条件说所可能带来的处罚面过宽的问题。条件说是惟一正确的因果关系理论。因果关系是一个事实判断的问题,即使具有因果关系,如没有实行行为或者没有罪过,同样不符合犯罪构成。  相似文献   

9.
论我国环境侵权责任中的因果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侵权是一种特殊的侵权行为,其构成要件中因果关系的认定十分困难。文章结合我国因果关系理论研究的现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盖然性学说,即从盖然性的大体框架出发选用疫学因果说、间接反证说、优势证据说、事实推定说的证明方法来解决环境侵权因果关系认定问题。在具体环境侵权案件中,法官应根据不同案情选择适用不同的因果关系认定标准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反事实条件句与实质蕴涵和严格蕴涵不同,在历史上解决反事实条件句的理论主要有共存性理论和相似性理论,但这两种理论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实际上,反事实条件句是一个语用概念,它表达了对某种事件或现象的情感或意向,与主体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实证社会科学通过对观察资料和经验事实的概括,确定因果关系,并对事实现象作出理论解释.然而,社会科学在因果关系与理论解释方面面临着特殊的困难和问题.本文以教育和心理研究为例,列举了我们在研究中需要理解的十对概念,试图激发人们对学科方法论问题的反思.  相似文献   

12.
本文作者十分关注近年来出现的“反设事实”的教学事例,细致剖析了“反设事实”的使用方式、价值和存在的问题,认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尊重历史、求真、求实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白:哪些问题是可以假设的?哪些问题没有假设的价值和意义?认为“反设事实”作为一种思维方法,主要用于探究历史发展的必然与偶然;分析客观历史的“因果关系”,为发挥史学功能奠定逻辑基础。此文提出的问题或许有普遍意义,编辑部希望读者各抒已见。  相似文献   

13.
机会丧失理论是指如果被告的侵权行为破坏或减少了原告获得更有利结果的机会,那么原告可以就丧失的机会请求被告予以赔偿.机会丧失理论同传统的因果关系学说难以衔接平滑,并且在损害赔偿金的计算上难以把握.只有采用比例因果关系说并且综合运用比例赔偿和法官自由裁量才能解决这个问题,而此时往往又违背了法律的可预测性.通过将机会丧失作为独立的诉因恰恰能解决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现代哲学对于因果概念的讨论受惠于休谟,休谟关于因果概念有不同的定义。他除了从相继性、接近性和恒常联系三个特点定义因果关系,还从某种反事实条件关系描述了因果概念。大卫·刘易斯从事件之间的反事实依赖关系对因果性进行了细致分析,体现了剖析因果性概念的新视角,同时也充分表明大卫·刘易斯的模态实在论立场和反事实条件句逻辑在其系统哲学建构中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5.
论判断刑法因果关系的公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明确刑法因果关系,是确定刑事责任的客观依据。在比较欧陆刑法和英美刑法因果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判断刑法因果关系,可借鉴“无A即无B”(无危害行为即无危害结果)的公式,一般不分刑法事实因果关系和法律因果关系,但在危害行为与结果间具有介入因素的若干场合,有区分刑法事实因果关系与法律因果关系的必要。要首先采用上述公式确定条件系统(事实因果关系层次),然后具体分析条件对结果作用的大小,进一步明确行为与结果间是否具有法律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6.
英美刑法学界对因果关系理论的系统研究开始较晚,但分歧也很严重,主张刑法因果关系应分“事实因果关系”和“法律因果关系”两个层次解次,“事实因果关系”即必要条件关系,对“法律因果关系”的性质则理解不一,较有影响的有“近因说”、“普通因果观念说”、“政策说”和“预见说”,提出了不少可供词法相关作为指导的判断原则,体现了英美刑法因果关系研究的应用性特征。  相似文献   

17.
英美侵权行为法将因果关系分为事实上因果关系和法律上因果关系两个层次,事实上因果关系主要是从事实角度来判断行为人的行为是否造成原告损害的原因。本文通过对美国侵权法事实上因果关系的介绍,反思事实上因果关系新的理论发展,以期对我国侵权法理论与司法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反事实思维是指在心理上对过去事实的否定并建构一种原本可能会出现而实际没出现的设想性结果的思维活动。综合国内外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此探讨反事实思维的定义和五种理论:标准理论、目标指向说、两阶段模型理论、心理模型理论和功能理论。这些理论阐述了反事实思维的产生机制、影响因素,最后展望了反事实思维研究的未来趋势。  相似文献   

19.
反实证主义是韦伯理论明显的倾向。但要使自己的科层制理论像自然科学一样揭示现象的因果关系以实现可预计性功能,韦伯必然要调和实证主义与反实证主义的关系,并试图从实证主义当中去寻找理论支持,这就使得科层制理论带上了价值中立、因果关系以及结构功能主义等鲜明的实证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20.
基于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因其在文化传统、法律渊源、思维方式的不同考量,两大法系在因果关系理论方面呈现出不同方式。我国构建侵权因果关系时,结构上采用英羡法系的两分法,即区分事实因果关系与法律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