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管红红 《科教文汇》2012,(30):68-69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新型综合课程.是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改实施的今天.这门课程要想在农村扎根.开花,结果.它需要每一位教师立足学生生活,正确理解教材、准确定位目标、精心设计体验活动,在整合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的理念下,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形成认识.内化道德。这样才更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发展.真正提高农村“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品德与生活课程》指出:品德课程是一门指导生活的课程,其目的是引导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在进行教学时,找准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实际的联系点,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活动,用生活实景触动学生的情感,在生活体验中得到感悟,在感悟中进一步“学会生活”。从而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都努力转变观念,尝试活动教学。但活动教学毕竟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教学中种种原因使活动不能达到理想状态,使得活动无法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服务。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门以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型课程,体验是品德教学的途径,活动是品德教学的载体。教师应该努力建构品德"真"课堂,从学生生活出发,开展"真"活动,获得"真"体验,使学生在丰富的体验活动中得到认知与情感的提升,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实现品德教育知行合一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品德课程是为了学生德性的养成。开放性是品德课程的本质诉求。品德课程需探索实现开放性的有效途径。开放学习时间,让历史与未来接壤,可体现德性养成的持续性;开放学习空间,向家庭与社会拓展,可体现道德学习的生活性;开放学习目标,在综合性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获得知情意行的发展,可体现德性学习的整体性。这都是实现品德课程开放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其课程性质为: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7.
李雨 《科教文汇》2009,(29):100-101
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标准给我们作了这样的表述:“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由此可见,品德与社会课程是综合课程,而品德性是它的灵魂。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增加了相当一部分跟历史题材有关的内容,作为社会背景的历史题材必然成为品德课程的重要内涵。通过对品德与社会中历史题材的挖掘和分析一定会令品德课堂更精彩。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品德与社会课程多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很难使学生在面临道德困惑时做出合适的选择,教学效果甚微。运用活动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通过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增强学生自主意识等策略,可以促进活动教学法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9.
小学品德教学中,在阳光法则理论指导下,将学生们置身于活动营造出的情境之中,通过活动组织者——老师的适当讲解启发,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品德实践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亲历学习过程,从而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一、课标链接《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应鼓励教师和学生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创造和利用课程资源。"基于此,每位教师都应树立资源开发与利用意识。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中提到:"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社会》课程作为一门综合课程,从实施至今的情况有喜有忧,为了不断的总结经验和教训,为了今后能顺利的实施该门课程,笔者在本文中谈谈目前在实施《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存在的困惑和解决实施《品德与社会》课程困惑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吴飞 《科教文汇》2007,(5S):150-150
《品德与社会》课程作为一门综合课程,从实施至今的情况有喜有忧,为了不断的总结经验和教训,为了今后能顺利的实施该门课程,笔者在本文中谈谈目前在实施《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存在的困惑和解决实施《品德与社会》课程困惑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社会实际操作活动是小学品德和社会教育的关键模块,同时亦是国家持续发展的教育事业对小学教育的准则与需求。为了符合北师大版小学品德和社会教学中的课程状态以及教学特点,我们必需把小学品德与社会发展的教学经验有机地综合起来,如此才能符合当代教学方式的需求。笔者基于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反思,分析了小学品德在社会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课程思政"即用课程来表达思政或将思政融入课程,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融会贯通到教学工作中的过程,也是要将对大学生成长有积极作用的思想教育内容,崇高的政治信仰,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国家意识等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融入每一门课程中的过程,使学生可以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完善自我品德修养.本文主要研究的是高校大学英语课...  相似文献   

15.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培养小学生形成优良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在这一课程的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是最常用的教学方式,然而在实际的品德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大大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本文重点探讨解决这些问题,提高课堂效率的办法,让小组合作真正成为品德课程学习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16.
程赟 《科学中国人》2014,(8):162+164
2011版《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明确将这两门课程的性质确立为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因为儿童道德品质的形成源于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对社会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基于这样的认识,本人发现品德生活化教学中常见的一些困惑说明现阶段品德课程教学中的常见问题,根据这些现象,本文从走进儿童生活世界,创设有效生活情境;基于儿童认知能力,展开有效品德教学;把握儿童心理特点,提升品德课程理解;挖掘儿童生活素材,帮助学生探究思考这几方面阐释"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课程理念决定了生活化是小学品德课程的首要特征。  相似文献   

17.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为素质教育的发展做出的贡献是无可取代的。这门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综合性课程。因此,在教学中加强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对于帮助小学生塑造他们的主体人格非常有帮助。应试教育下的这门课程由于受到各方面原因的影响,造成了孩子们缺少自信心,有些不好的习惯等。现今,新课程的实施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帮助孩子们积极参与社会,让他们学会做人的道理,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养成良好习惯和高尚品德的人。如果要想实现这门学科的教学目的,良好的教学方法是关键。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能够吸引学生,引起孩子们的好奇心,教学效果就会非常理想。那么,教师到底应该采用哪些良好的教学模式呢?为此,文章浅谈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社会作为小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有效地进行它的教学也是众多教师研究的课题。今天我们就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活动教学做一下探讨,希望能够对各位教师有所帮助,同时也希望教师重视起这门课程的教学,让它真正发挥起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朱明友 《知识窗》2013,(10):57-57
怎样提升《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魅力.是教师必须要关注的问题。本文笔者就如何准确定位品德课程的教学目标、摒弃无效行为、提升品德课程魅力指数谈了个人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20.
小学期间开设的品德与社会课程属于一门育人课程,开设这门课程的初衷在于塑造小学生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们保持清澈的心灵,促进身心健康。但是,在现实授课中,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存在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势必会影响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弱化教书育人的目的。本文以教学实践为基础,归纳总结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根据现实情况,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