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斌 《今日科苑》2008,(12):197
诗的本真性意味着诗是个体存在的歌唱,是对世界中个体生存的意义奠基的关怀与不懈追问,以诗的方式。本真性本质上意味着对民族性文化结构和历史理性主义的超越。诗与哲学的关系在此得到揭示:诗是生存本体论上的诗,哲学则是诗化(个体)的本体论。语言也因此具有了本体论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呦呦鹿鸣     
早在3000年前,鹿就已经进入到华夏先民的视野中了:《诗经》中有《鹿鸣》诗,诗以“呦呦鹿鸣”起兴,吟诵群朋宴乐之事;几乎同一历史时段,又有王公显贵营造“鹿囿”、“鹿苑”的历史记述。这表明了先民“与麇鹿相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的文化亲和。在其后的历史延续中,人们依凭于鹿的自然属性,极尽文化想象之能事,在鹿身上叠加了诸多的文化认知:灵异之兽,寿达两千载;以鹿兆禄,企求富贵;“玄鹿为脯,食之寿二千岁”;在建筑、雕塑、绘画、民间物什等诸方面尽仿鹿形,寄寓美好。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酒文化有悠久的历史,早在魏晋时代就出了个清洌醇香的杜康酒,曹操对其极为推崇,就酒兴诗倍赞之,到了唐代,诗人李白、陶潜、杜甫等文人,无酒不诗,曾有李白“斗酒诗百篇”之说,延续至今,饮酒除表示喜庆之事和公关需要外,丧殡之事也常行之,平常人家饭前也多有来上两盅的习惯,人们饮酒还有一种最普遍、最常见的目的就是用以消除压抑和不快的情绪,也就是俗说的“借酒浇愁”。  相似文献   

4.
百味书屋     
《科学中国人》2010,(9):52-53
<正>《读古诗,学历史》——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内容:中国是一个历史久远的国度,也是一个诗的国度。这些诗,浸润了中国的历史文化,许多都是历史的注脚和古代社会的剪影。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中,诗歌是一束耀眼的奇葩。它浓缩着中华文学艺术的精髓,再现着历史,见证着文明,成为传承民族灵魂的载体。中国古典诗歌,匠心独运,诗味、韵味、意味皆备,“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注诗不易,说诗尤不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各一义。董仲舒说“诗无达诂”,毛主席说“诗有达诂”所谓达即通达诂即确凿。要完整准确理解古人思想性和艺术性,并非易事。因此,学生在学习和鉴赏古典诗歌时除了欣赏诗歌本身而外,就是要继承传统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6.
马艺飞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9):214-214,308
爱伦·坡是一位天才诗人,他的诗歌代表作《乌鸦》是一件纯艺术品。诗中语音、韵、节奏构成了诗的音乐美。诗中主题与述者的确定、时间与空间的安排、意象与结构的选择、用词与音韵的策划等等诸种艺术手段完美的结合。即是从诗歌的时空,意象及音乐性的安排进行迁徙,以体现该诗非凡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正其实,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都有诗,如六朝诗、宋诗、元诗、明诗、清诗等,也不乏名家和佳作。但今天社会上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名篇名句,十之八九都来自唐诗。也就是说,在中国古代所有的朝代中,唯有唐代的诗歌流传数量最多、影响最为广泛。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专家认为,其原因是唐诗的口语化、格律化、  相似文献   

8.
刘颖 《科教文汇》2009,(16):223-223
“咏月”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大主题.几千年来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伟大诗人李白更是一位喜欢以“月”入诗的诗人。翻看文学史便知,李白诗中的“月”是受古人影响,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又是诗人理想的寄托、心灵的再现,对污浊社会现实的鲜明对照。诗中的高妙的境界,自然、人文也都蕴含于这纯洁无瑕的“月”中。避实就虚,以虚写实,虚实交相辉映,意境可谓妙绝。  相似文献   

9.
孙佑美 《中国科技信息》2010,(2):197-197,199
课程的社会性与学习者个性的统一,这是当代许多国家课程改革力求实现的目标。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以提高课程的选择性与适应性。这一变化,使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二十一世纪我国课程改革乃至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诗词教学校本教材的研究与改革,依托中华诗词之国粹,以诗育德,以诗启智,以诗明理,以诗砺志,以诗冶情,以诗化人,创建了以诗育人校本课程开发的特色之路。  相似文献   

10.
在中等职业学校推进诗词进校园工作,努力推进诗词教育与学校德育、校园文化建设、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努力以诗育德、以诗启智、以诗塑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白居易是我国历史上出色的诗人、思想家、政治家,他的诗歌作品有伤感、杂律二类。又有五言、七言、长局、绝句,自一百韵至两韵者,谓之杂律诗。千百年来仰慕白居易的诗风及其为人的更不可胜数。有专学她的讽谕诗,揭发社会矛盾的,在讽谕诗之外,闲适、感伤诗的影响也很大。  相似文献   

12.
章杜欣 《科教文汇》2010,(25):65-66
与成人诗相比,神童诗亦是一种历史的存在,是华夏诗歌遗产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认为唐代神童诗的大量出现是特定社会环境下的产物,带有其时代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万彩玲  李志娟 《科教文汇》2008,(19):230-230
《聊斋志异》中的《田七郎》是一篇凝聚着“诗”的小说。那种诗的意蕴,诗的特质,是通过笼罩全篇的神秘气氛和悲剧感体现出来的。平凡的叙事框架下,处处流露出某种神秘气息和悲剧感。从一系列富有神秘感和悲剧意味的叙述和描绘中表现出来的,弥漫着人生哲理与历史气息的思想意蕴,正是小说“诗”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李俊国 《科教文汇》2011,(22):86-87
冯班(1602—1671),清初"虞山诗派"代表诗人之一,拜钱谦益为师。论诗反严羽"妙悟"说,主张"诗以道性情",温柔敦厚、比兴美刺、隐秀之词、婉雅沉丽风格。著诗集《钝吟集》等,诗、论云行景从、鸾凤齐飞、惠兰联茂。钱谦益称其诗"沉酣六代,出入义山、牧之、庭筠之间。"  相似文献   

15.
杜牧是晚唐重要诗人。他的作品内容非常广泛,其中有很多是以女性为题材的诗。诗人通过他的这些诗到底表达的是怎样一种感情呢?想寄托作者的何种理想呢?通过他的诗文解读和人生经历的分析不难得出答案。欣赏杜牧以妇女为题材的爱情诗,应该和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联系起来,在这类作品中有作者某种真实情感的流露,还应看到在他的风流韵事,豆蔻相思之外隐藏着一个关心国事的诗人形象。  相似文献   

16.
提起诗,人们总是想到它那音乐般优美的韵律,似乎诗更适合于朗诵和聆听。事实上,有一种诗是用眼睛(视觉)而不是用耳朵(听觉)来欣赏的,它以图画的形式出现在纸上,而这图画正是全诗的魅力所在。诗人用图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种诗就叫视觉诗(Visual Poetry)。视觉诗可按时代的不同分为三种:模仿诗、象形诗和图画诗。  相似文献   

17.
廖丽平 《金秋科苑》2009,(16):158-159
王维的诗以清幽静穆、飘渺空灵的境界取胜。王维在创遗这种独特的意境时,受其诗人之心、画家之眼的影响,即以画法入诗法,自觉的、有意识的使他诗中的画具有独特的艺术境界,进而强化了他深奥的诗歌意境。  相似文献   

18.
廖丽平 《今日科苑》2009,(16):158-159
王维的诗以清幽静穆、飘渺空灵的境界取胜。王维在创造这种独特的意境时,受其诗人之心、画家之眼的影响,即以画法入诗法,自觉的、有意识的使他诗中的画具有独特的艺术境界,进而强化了他深奥的诗歌意境。  相似文献   

19.
张祝 《今日科苑》2009,(14):185-185
本文以历史为线索,以事实为依据,运用较为周密的逻辑思维,旁征博引,认真对此,合理推断,终于在千百年的古纸堆中发现,古典文学是现代文学的基石,现代文学是古典文学的延续。这一论证表达了清新而明确的文学观点,较充分地阐明了白居易讽喻诗与报告文学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20.
王维是唐朝重要诗人,拥有“天下文宗”之称。其应制诗不仅代表了唐代应制诗最高水平,拥有极高艺术水准,更反映了唐朝的时代风貌和当时的帝都文化,显示出一个帝国的泱泱大气。对我们研究唐朝历史和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