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普画廊     
人们多喜爱吃“海鲜”,因为海洋中的鱼虾味道鲜美可口,比淡水鱼虾更胜一筹。海水鱼虾为什么鲜美?淡水鱼虾能否养育出海鲜味? 不久前,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科学家研究发现,海洋中的鱼虾鲜就鲜在体内有一种名叫溴苯酚的化合物,而淡水鱼虾体内缺乏溴苯酚。海洋生物如海藻、苔鲜虫、沙虫等体内都有溴苯酚,它们是海洋鱼虾的食物,因此鱼虾体内也就含有溴苯  相似文献   

2.
蝌蚪互答     
2013年第4期林志雄读者问:海洋中的藻类的颜色为什么不一样?比如在浅一点的地方是绿藻,深一点的地方是红色的海藻。海藻也是植物嘛,我觉得颜色应该也是和叶绿素有关,深的地方阳光照不到,没办法和海藻里的叶  相似文献   

3.
《发明与创新》2010,(10):F0004-F0004
1.褐色海藻 这是喜欢沿海凉爽或者寒冷海水的褐色海藻和它的表亲。有的海藻呈细丝状,有的海藻类似精细的缎带,也有的海藻是叶状金褐色灌木。它的亲戚中有一种在加州海岸形成了海藻森林。一天能长一米,生成了被认为是海底最大的光合生物体。  相似文献   

4.
赤潮     
《金秋科苑》2012,(15):80-83
“赤潮”,被喻为“红色幽灵”,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华”,赤潮又称红潮,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它是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地增殖造成的。海藻是一个庞大的家族,除了一些大型海藻外,很多都是非常微小的植物,有的是单细胞植物。根据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海水有时也呈现黄、绿、褐等不同颜色。  相似文献   

5.
相对于陆地上的动物而言,海洋中的动物显得更加神秘。你看这种美丽的乌践,在镜头前面显得色彩斑斓,但是在一瞬间,就可以消失得无影无踪。当乌贼靠近多彩的珊瑚对,它们会改变自身的颜色来隐蔽自己。或者,它们会让自己布满花纹,让自己看起采也像沙跞或者海藻。绝大多数情况下。如果乌贼不想让你看见它,那基本上你就不可能见到它了。  相似文献   

6.
人工降雨最近10多年来,随着高科技的不断发展,人工影响天气的新手段不断问世,人类在驾驭风云上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40年前的越南战场上,美国用人工降雨的方法以阻止中国人在胡志明小道上运送武器及后勤物资,制造了连续下40多天暴雨的记录,但当时使用的还是用播撒干冰或碘化银等物质的传统方法。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在海洋表面,有大量细菌浮在海面与海藻之间,它们一旦进入大气层,就能导致海上降雨。根据这一发现,美国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从海洋里收集各种附着细菌的海藻,研成粉末,放入水蒸汽雾中,结果发现有23种海藻粉末能使水汽形成水滴…  相似文献   

7.
<正>海底被砍伐的森林?"刚潜入海底的时候,我感到闯入了一片刚刚被砍伐过的森林中,木材已经被拉走了,枝条和树叶也好像全部被清理干净了,只剩下一片光秃秃的大木桩了。海洋中哪里来的木桩呢?即使是陆地上的木桩陷入了海底,也该在几年内腐烂没了呀!困惑中,我继续下潜要看个究竟,那些木桩越来越大,最后看上去好像一座座独立、平坦的大型舞台!海洋中又怎么会有这巨大而又平坦的舞台呢?这是谁修建的呢……"这是一位深海探险者描述的自己目睹的海底奇观。  相似文献   

8.
李月 《百科知识》2011,(10):18-18
日本福岛核电站的核事故造成的核污染正在通过大气和海洋向世界各地蔓延和扩大,尽管这种核污染造成的后果还没有显现,但情况不容乐观。研究人员估计,核电站的放射性物质对当地海洋动物的生存会造成危害,进而通过食物链危及人类。在所有海洋动物中,最易遭受损伤的是水母、海葵、海蠕虫等软体动物,它们吸收辐射的速度超过有壳动物。另一方面,由于海藻能吸收大量的碘,也可能会对食物链造成危害,因为有些海洋动物是以藻类为食的,同时人们也在食用海藻一类的食物。不过,研究人员发现,一些藻类可能会在清除核污染中担当一定的重任,它们可以分离核泄漏排出的钙和放射性锶,例如念珠新月藻。  相似文献   

9.
海藻多糖是从海洋藻类中提取出的硫酸化多塘,近年来海藻多糖在抗肿瘤的治疗中展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极有应用前景的天然药物资源。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从海藻多糖诱导肿瘤细胞分化及凋亡,抗氧化,抑制癌基因,免疫增强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希望为今后海藻多糖的新药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海藻杀手     
一家水族馆的工作人员发现,他们于17年前无意丢弃在地中海里的一只铁皮水桶,由于桶里有一种人工培育的海藻,现已证明,这种海藻能使海洋陷入灾难。这一灾难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后半叶,德国斯图加特动物园附属的一家水族馆里,人们将一种名叫紫杉藻的新海藻引入了水晶宫中。它们的祖先是加勒比海中自然生长的一种美丽动人、鲜绿耀眼的观赏性海洋植物。引进后,水族馆的专家对它们进行了  相似文献   

11.
天气和气候     
千变万化的天气地球是一个扁平椭圆体,大陆上有平原,有高原,有盆地,有洼地,有高山,有深谷,起伏相差很大。大陆的四周,有广阔的海洋,最深的海渊,可以淹没大陆上最高的山峰。而在大陆和海洋的面上,却还紧紧地包围着一层很厚的透明的大气,它的厚度约为海洋深度的一百多倍!我们千万不要因为大气是透明的,就忽视了它!我们生活在大气层里面,就像鱼类生活在海洋里一样。而且大气的变化,比较大陆和海洋的变化都要复杂得多,因此它对人生的关系也特别密切。大气是一种不良导体,它不容易直接传导太阳的热;但当地面受了太阳照射,吸收了太阳的热,就  相似文献   

12.
当前,世界各国均关注于减缓气候变暖、降低大气二氧化碳(CO_2)排放为核心目标的低碳和碳中和理念。海洋是地球最大的碳库,在降低大气CO_2浓度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地球上超过一半的生物碳由海洋生物完成。大型海藻栽培具有成本低、产量高、碳汇可计量、栽培可控性强等优势;在近海可形成产业化的蓝碳,是海洋碳汇值得推崇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此外,规模栽培大型海藻可解决栽培海区海洋酸化、低氧、富营养化、有害藻华等海洋环境问题。文章从大型海藻栽培、环境修复作用及综合效益评估等方面综述了大型海藻碳汇功能及其解决近海环境问题的潜力。大型海藻规模栽培是发展低碳经济、增加海洋碳汇、实现碳中和,以及解决近海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影响究竟有多大?海洋环境究竟恶化到了何种程度?为了弄清这些问题,最近科学家对复活节岛附近海域的海洋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海洋生态环境已经恶化到了异常危险的程度,包括大型海洋动物的复杂海洋食物链现在已经变成了为微生物、有毒海藻、水母和疾病主宰的简单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4.
在某些海域,鱼类、珊瑚和海洋哺乳动物濒于灭绝,而海藻、细菌和水母却肆无忌惮地生长蔓延。科学家认为这是物种进化现象的倒退,海洋正在变回数十亿年前的样子。  相似文献   

15.
一家水族馆的工作人员发现,他们于17年前曾无意丢弃在地中海里一只水桶,由于疏忽大意,致使这只铁皮水桶里面潜伏了许多人工培育的海藻,而且这些海藻已被证明能使海洋生命陷入致使的危机。  相似文献   

16.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3,(12):F0002-F0002,I0001
说起海藻的食用价值,大多数人会略知一二,但用海藻来做衣服,恐怕很多人从来都没听说过。近期,由青岛大学教授夏延致科研团队承担的“海藻资源制取纤维及深加工关键技术开发”项目通过国家科技管理部门验收,这标志着海藻纤维正式成为除传统的棉、麻、毛、丝等之外的纤维家族新成员,人类获取纤维的领域已从陆地扩展到了海洋。  相似文献   

17.
1953年10月 食物海藻--"世界各地许多科学家都对海藻这种海洋植物感兴趣,想了解它是否能食用.根据实验室的试验估计,养植小球藻,每英亩可年产20吨蛋白质和3吨脂肪,这与当前传统农作物的产量相比简直是天文数字.大规模养植的成本和收益,决定着海藻能否对世界食物供应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我们周围f自勺j世界,不仅“风声、丽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而且k小到我1f『I]眼睛置不见的分子和!原子,大到惊心魂魄l的水.山爆发惑铺天’盖I地一的央海-惊涛,甚哩至宇宙中的c星佛零无‘时誊f毫在振动砷。有振动,。就存在“呐喊”;有物:质存在j呐喊就会传播鼎来Io。在地球上各式各—羊的’呐喊声中,有我们熟悉的声波,也葡超出我们昕觉范围的次声波和超声波,这些声演时刻-激。薪在我了门’周围。;组成,了此起彼祀基的喧闹海洋11声漉组成的诲洋同样博犬深邃、,充满黼}。现_在就曲我们一道去喧·闹I的声,波海洋音㈣奇吧。!  相似文献   

19.
在生命力旺盛的海洋中,最为人类所注意的,莫过于悠游水中的鱼儿,以及色彩鲜艳的贝壳、珊瑚、海葵、海星等无脊椎动物。但是,还有个“俏姑娘”却一直被我们冷落了,它不仅为海洋生物提供了大量的食物来源,并且也是氧气的最佳生产者,它生长的地方经常是许多动物的“托儿所”。大海可以忽略它,却不能没有它,否则就不会有这么多的动物在海底快乐地生活了。知道它是谁了吗?没错,它就是海藻。  相似文献   

20.
百科动态     
船舶去污可能有新招在海洋中航行的大小船只,其水下部分常粘附一层层藤壶、海藻及其他海洋生物,形成所谓生物污垢,从而增加航行阻力并腐蚀船壳。过去,通常是隔一定时间采用人工刮削或喷砂法清除这些生物污垢。但这很费钱费事!据估计,全世界的船只为清除生物污垢的费用高达几十亿到几百亿美元。为了寻找有效的抗生物污垢的方法,科学家们曾设想将抗生素、铜和三丁基锡等有毒成分加入涂在船壳上的油漆中,并让有毒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