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通过对具身认知与具身情绪的背景提出、概念界定和研究方法的比较性论述,发现二者的研究经历了现象描述、行为观察和神经解剖学研究三个阶段。虽然具身认知与具身情绪之间的差异在信息加工的各个阶段都存在,而且各自在身体表现上也不太一样,但二者都需要身体和身体经验的参与,并且在生理表现上也有重叠的部分,我们在具体的身体中找到了它们的共同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认知科学和具身认知的社会转向,从哲学方法论的视角论述了米德的符号互动论思想对认知科学研究的影响,强调社会互动和符号互动是认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按照米德的思想,认知是一种态度,具身认知应以身体—世界—他人的互动为前提,研究姿态对话、符号互动、主我-客我互动和互动内化在认知的产生和发展中的作用。米德的认知思想的研究促进了认知科学和具身认知的社会转向。  相似文献   

3.
具身认知是第二代认知科学观兴起背景下认知研究中最重要和最具代表性的取向。它主张身体、动作和情境在整个认知过程中的整体性,使得原先单纯作为语言学研究对象而存在的隐喻逐渐显露出其思维认知工具的本质。一旦具身认知凸显隐喻的具身性认知功能,隐喻在认知过程中的动力性本质也就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当前隐喻认知功能的研究主要采取的是与具身认知结合的实验,并集中体现在情绪、感知觉和身体姿势等相关方面。  相似文献   

4.
具身认知走在认知科学研究领域的前沿,激发了许多学者对于具身的研究。具身认知强调人的视角、移情,主体间性以及物体的动允性在认知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为以后语言现象及心理活动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是认知科学的一个重大突破。然而,具身认知也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5.
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哲学领域出现具身认知这一主张,大量研究者从理论和实证研究路径对其展开深入论证与探讨。具身认知强调有机体的身体运动及其特征、相关身体经验等在认知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认为身体、认知与环境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动态整体。皮亚杰在其发生认识论中关于高级认识如何发生的论证蕴含丰富的具身认知思想,具体体现在:(1)认知是个体借助身体动作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动态建构的过程。(2)研究认识的发生机制必须探讨有机体的生物条件。进一步探析并借鉴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中的具身认知思想,对认知科学、心理学、哲学认识论等研究的新突破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6.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认知是身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强调身体的参与和体验在认知体系构建中的基础地位,为现代教育教学方式转变提供指南。文章分析传统思想政治课教学身心分离的离身认知教学方式缺失;阐述具身认知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价值,有利于促进学习者知情意行统一和深度学习的发生;提出具身认知视域下思想政治课教学策略,并在《政治与法治》教学实践中,创设具身情境、唤起身心体验,调动感观参与、促进知识生成,坚持价值引领、实践育人理念,实现身心融入、构建多元评价。  相似文献   

7.
具身德育针对传统的“离身”倾向和现象,明确了身体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在德育中的不可替代性,能有效克服德育知行脱节现象.本文从具身道德的概念隐喻、具身道德情绪、具身道德情境三个方面论述具身道德领域的脑科学研究前沿成果,为具身德育新理念提供认知神经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具身认知:语言认知研究的跨学科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具身认知是第二代认知科学兴起后出现的一种认知方式.从哲学认识论、认知心理学和认知语言学等角度对语言认知的研究正是这种方法的体现,彰显出极大的应用价值,拓展出广阔的研究空间,并且在认知理论研究、认知语言学、应用语言学或者英语教学三个方面为语言认知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对情绪的研究中,具身认知理论不同于传统的认知心理学观点,它认为情绪过程中混合着包括肌肉、神经、大脑皮层等身体变化,身体的变化可以显著的改变情绪或者和情绪相关的认知、决策等过程,并且表情、身体姿势等也是情绪形成,情绪的理解,和情绪识别等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并且会影响个体的选择偏好,决策,和语言理解等行为。  相似文献   

10.
具身认知是当前哲学认识论的实证转向以及第二代认知观兴起的背景下认知研究中最重要和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方向之一。具身认知强调的是人的身体、动作与情境在整个认知过程中的关联性,具身社会认知是当下具身理论与社会认知研究相结合的产物。虽然具身社会认知研究的起步较晚,但却有着深刻的哲学与心理学思想渊源,存在主义、现象学、机能主义心理学等都是其理论基础。具身社会认知已经在实证领域内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极大地拓展了具身社会领域的理论与实证依据,但想要获取更大的发展,还必须解决当前存在的诸如理论体系混乱、研究方法不足以及科学性欠缺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身体在人类的认知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具身认知研究进路的基本主张。这一基本主张蕴含着三个重要问题:何为身体,何为认知过程以及在何种意义上身体对认知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具身认知研究的三种进路(知觉—运动进路、延展功能主义进路和生成进路)对这三个问题的不同理解,为生成的具身认知研究进路提供了辩护。  相似文献   

12.
西方心理学中的具身认知研究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具身认知已经从形而上学思辨走向心理学的实验研究。具身认知强调认知过程并非抽象的符号加工,而是与身体的物理属性、感觉运动系统的体验紧密联系在一起。身体与世界的互动决定了认知的性质和种类。认知、知觉和行动是一体化的过程。心理学的具身认知实验集中在身体的物理感受对认知的影响、情绪的具身特征、身体洁净与道德评价、运动系统与认知判断、语言理解的具身特征等领域。具身认知的兴起是对抗身心二元论的结果。在具身认知兴起的过程中,哲学家海德格尔、梅洛.庞蒂,心理学家詹姆斯、杜威、维果茨基、皮亚杰等人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易洁美  张湘一  刘邦春  陈锡友 《教师》2012,(29):126-128
具身理论是继计算隐喻、联结主义之后解答人类是如何获取外部世界知识,建构内部概念系统的一种诠释的新视角。本文首先在前人对该理论介绍的基础上,简要回顾了具身理论的基本思想及介绍了具身社会认知的概念。接着,描述了具身视角下社会认知领域中的四大主题:社会态度、社会印象、社会判断以及情绪。然后,介绍了具身社会认知的几种理论解释。最后,对具身社会认知进行了简评,并提出了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15.
具身认识理论强调,身体与环境的互动建构着认知,而教学现场的真实存在为教师的教学思维的产生、发展提供了基础环境。基于具身理论来看,教师通过身体在场的感知和互动,能够激发具有主体性、应变性和生成性特点的现场性教学思维,区别于具有易固定化、易僵硬化和易片面化等弊端的离场性教学思维。主体的身体成为关键,而提高教师的现场感知思考能力、增强把握教学资源能力和提升现场反思教学能力,或可成为培育现场教学思维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6.
具身认知研究的历史起源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具身认知给传统的认知心理学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它强调了人的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枢轴作用。关于具身认知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哲学思想渊源:它最早源于对传统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即身心二元论的批判,先后经历了海德格尔的"存在"理论、梅洛庞蒂"具身主体性"的观点、约翰逊和拉考夫的"隐喻"观点等哲学思辨和理论探讨,后逐渐进入实验实证领域。  相似文献   

17.
认知规律研究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重要基点,不同类型的知识在传授过程中认知特点各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技术知识传授和掌握为主要目标,与科学知识不同,技术知识认知活动中知识的表征、在学习者大脑中保持与激活的特点有其固有的规律。当代认知心理学、现象学和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研究为此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阈:技术知识———具身认知———情境与行动构成的关系性链条是确保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杨冬雪 《家教世界》2023,(33):43-44
<正>在幼儿美术教学中运用具身认知理论,有利于美术教学方式的创新,以及幼儿认知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应在具身认知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幼儿美术教学。那么,什么是具身认知理论呢?具身认知即“认知的具身性”,是指通过身体进行的认知活动及结果。在人的认知过程中,身体的角色并不像传统观点所认为的那样,  相似文献   

19.
具身认知因过于强调认知对身体的物理属性、身体经验以及身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依赖,致使其饱受质疑且发展受阻。具身认知的发展关键在于在认知过程中其地位和作用的明确以及认知范围的界定。为此,本文从复杂性理论角度指出具身认知观点存在的机械还原论倾向,并依据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分析具身认知和离身认知在具有自组织性的认知系统中所占的地位,还进一步地从哲学角度辨析了二者的不可分关系。本文主张具身认知的发展应着眼于其认知内容、范围的具体化、明确化,并且关注具身认知与非具身性认知的联合关系;在认知任务实验中应区分具身认知和非具身认知的异同。  相似文献   

20.
具身认知是我国心理学及教育学研究的一个新兴领域,且已取得了一些初步的研究成果,涉及具身认知的内涵、特征、思想渊源、效应、在教育中的应用等,深化了人们的相关认识。但相关研究也存在研究思潮凌乱散漫、研究思维点状割裂、实证和应用研究匮乏、简单搬套西方相关成果等不足。今后的研究应统一研究纲领、秉持辩证思维、强化实证和应用研究、加强本土化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