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物联网时代已经到来,它使网络中的对象、网络功能和网络范围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由此引发了人们对物联网时代的新的哲学思考。通过对物联网的哲学探讨,揭示了新的生产方式的转变,在物联网上信息的存在方式和人的存在方式之间的关系,其中还包括信息技术和生产技术在物联网中存在的哲学意义,并探讨了新时代的物联网的技术哲学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2.
信息技术的演变造成了人类处理和传播信息的方式发生演变,而信息方式的演变造就了哲学方式的演变,使得信息技术和哲学发展之间具有了紧密的联系。从总体过程来看,口耳相传的信息方式造就了"前哲学方式",文字和印刷的信息方式造就了"正统哲学方式",而电子信息方式造就的是"后现代哲学方式"。如果将哲学与其传播的媒介联系起来,可以发现哲学自身在风格和内容上的种种不同特点,例如我们可以发现传播方式的差异常常会导致哲学的差异。信息方式的变化之所以会引起哲学方式的变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作为我们接触世界的媒介,其变化必然导致我们以新的方式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世界,从而影响着我们的认识论。基于哲学就是认识论的道理,信息技术如果改变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也就改变了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即改变了我们的世界观;由于哲学就是世界观,所以信息技术也就改变了哲学。  相似文献   

3.
信息技术革命造就了哲学的信息技术转向,催生了信息技术哲学这一新的哲学分支,引导我们发现了越来越多的新的哲学问题,成为使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哲学的发展可以互惠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信息技术哲学目前主要沿两个方向推进:关于信息技术的"分支哲学"研究,以及关于"分支信息技术"的哲学研究;作为技术哲学的新形态,信息技术哲学正在使技术哲学走向"当代形态"、"分支形态"、"微观形态"和"会聚形态"。  相似文献   

4.
<正>"技术哲学"是以技术的整体作为研究对象,是关于技术的本质、发展规律及其创造方法的哲学思考。1"技术哲学教育"即是在学科教学中加入的关于"技术哲学"方面的教育。笔者针对其理论意义、实践价值、实施策略、完善方向分别做出思考。一、信息技术课程开展现状当今时代,信息化发展已成为人类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形式,在初中阶段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培养青少年的信息素养是义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江苏省已于2013年颁布了《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  相似文献   

5.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学校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并且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也在不断提高。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对信息技术学科的认识还存在偏差,没有将其上升到应有的高度来设计和安排。现在仍有不少人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微机课"。其实,这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而不是单纯学习计算机知识。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进一步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并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显然,这一教学指向是"微机课"传统说法难以驾驭的。中学生要学的信息技术是主流的先进的信息技术,即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在我们的课程中,计算机是作为主要的信息工具出现的,要求学生从工具应用的角度去学习使用计算机,把握好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技术哲学这一概念很新,但其讨论常忽视最新的技术现象,"酷玩"(gadget)这一技术现象就在此列。伯格曼认为,现代社会面临着"装置范式"的挑战,作为装置的技术将技术活动自动化、背景化,继而使人脱离同真实世界的身体性和社会性的互动,人和物的关系从生存关系被异化为消费关系。而酷玩作为一种特别的装置却邀请人们去拆开、重装、升级和改造它。当人们摆弄新潮数码产品时,这种酷玩现象揭示了人和物玩耍的创造关系。对这种关系的进一步讨论,将加深我们对人作为一种技术实践存在者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7.
关于教育信息化,学界多从"科学"层面给予解释,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容易陷入"就事论事"的"窠臼",无法自拔。从哲学视野考察教育信息化,能够给出更高抽象程度的认识,或有助于相关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本文对比教育信息化的实践过程与技术价值实现的关系后认为,从技术哲学的视野看,教育信息化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价值实现在教育领域中的全面展示。这种认识又可以进一步从文化变迁的角度理解,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文化与教育相互建构与适应的结果。基于此,本文对教育信息化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产出比"和"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认可度"以及"人们对教育信息化的理念和意识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分析,并给予解释。以期能够促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8.
唯物辩证法是由马克思首先提出的,是一种研究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的哲学方法。它认为"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世界存在的两个总的基本特征。俄国道库恰耶夫主张的成土因素学说阐明了土壤和外在环境条件之间的发生学联系,对土壤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唯物辩证法的哲学角度分析了成土因素学说,有利于进一步揭示土壤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对土壤学教学实践、土壤学发展和生产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已经成为人们在研究教育发展和变革中不可回避的话题。从技术哲学的角度考察了关于技术的两种思维方式,探讨了技术与教育的关系,认为技术工具论和技术本体论正是教育技术的双重特征,在教育技术中这两种思维方式存在着对话与融合。  相似文献   

10.
正一、以学生为中心是语言学习本质的体现信息技术,是指基于信息的技术,是用来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的总和.信息技术,从信息哲学角度看,具有"中介性",是人系统与外界信息系统的"接口";从系统角度看,具有"过程性",是以信息为基础、以信息方法为指导、以(狭义)信息技术为支撑的逻辑体系;从功能角度看,具有"智能性",是全部信息过程形成的智能整体;从文化角度看,具有"亚文化"性,表现为文化存在和一般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11.
教育哲学之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哲学研究就是建立教育研究与哲学研究之间关系的一门学问。据此,可以把美英教育哲学研究的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主义时代、分析时代和情境时代。教育哲学有两种形态的存在方式:作为一门教学科目的教育哲学和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教育哲学。根据教育与哲学之间存在的关系形态,可以把教育哲学分为以教育为主、哲学为辅的“亲教育”阵营和以哲学为主、教育为辅的“亲哲学”阵营。  相似文献   

12.
一、信息文化对教育渗透的两个层面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深刻地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可以说现代信息技术已经超越了纯粹技术的界线,在世界范围内正形成一种新的文化——信息文化。一般认为它是“人们信息活动中所创造的不同于自然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们在信息社会生活的方式。”基于这一界定,本文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对信息文化进行结构解析。  相似文献   

13.
一、信息文化视野中的课程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深刻地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可以说现代信息技术巳经超越了纯粹技术的界线,在世界范围内正形成一种新的文化——信息文化。一般认为它是“人们信息活动中所创造的不同于自然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们在信息社会生活的方式”。基于这一界定,本文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对信息文化进行结构解析。  相似文献   

14.
一、信息文化对教育渗透的两个层面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深刻地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可以说现代信息技术已经超越了纯粹技术的界线,在世界范围内正形成一种新的文化——信息文化。一般认为它是“人们信息活动中所创造的不同于自然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们在信息社会生活的方式。”基于这一界定,本文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对信息文化进行结构解析。物质层面的信息文化表现为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加工与传递的物化环境。精神层面的信息文化表现为人们在由信息技术构筑的社会环境里的信息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20世纪50年…  相似文献   

15.
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已经成为人们在研究教育发展和变革中不可回避的话题。从技术哲学的角度考察了关于技术的两种思维方式,探讨了技术与教育的关系,认为技术工具论和技术本体论正是教育技术的双重特征,在教育技术中这两种思维方式存在着对话与融合。  相似文献   

16.
技术哲学视野下教育技术理论的建构需要两个前提条件,即技术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教育技术是一种特殊的技术形态"的判断,技术哲学为教育技术理论的建构提供基本概念和基本假设。在技术哲学的视野下运用演绎逻辑的方法,从教育技术本质观、认识观、价值观、实践观和审美观等维度,可以勾勒一幅较为完整的教育技术理论图景:从关系思维的认识角度审视教育技术,认为教育技术本质上是生成的,教育和技术相通相融;应克服单一的价值取向,守护"手段"和"目的"相结合的教育技术价值观,摒弃"效率至上"的审美取向,形成教育技术的艺术化审美观;中国教育技术的发展还应践行本土化实践观,塑造教育技术的中国魂。  相似文献   

17.
基于新课改,从教育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革的实际出发,通过对概念的分析,从哲学角度论述了教育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间的辩证关系。进一步明确了教育技术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及新课改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代哲学的发展中,信息科学与信息哲学理论所起的突破性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正是当代信息科技革命、信息经济、信息社会的崛起,社会的信息化、信息的社会化的全面发展和进步给哲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并相应在哲学本体论、认识论、进化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等诸多领域引发了全方位的根本性变革。现代信息科学与信息哲学揭示了一种区别于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自在信息的世界,并且精神世界又是信息活动的高级形态。如果以直接存在来指谓物质世界的存在方式的话,那么就可以相应的以间接存在来指谓信息世界的存在方式。据此可以确立一种新的哲学本体论的存在观:世界是统一于物质基础上的,物质和信息(直接存在和间接存在)双重存在的世界。与此新的存在领域构成理论相一致,哲学的基本问题也应当实现相应的转换,不仅要说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而且要说明物质与信息、信息与精神的关系问题。在相应的存在领域构成理论的基础上,可以建构出一个全新的世界图景,这一世界图景由复杂相互作用着的四个维度的世界构成:物质世界(以实体和场的物质体的方式存在)、自在信息世界(以客观信息体的方式存在)、自为和再生信息世界(以主观精神活动的方式存在)、文化信息世界(以人类创造的再生信息的可感性外在储...  相似文献   

19.
利奥·施特劳斯是晚近十余年汉语政治哲学关注的焦点人物,他提出的现代性批判视角与复兴古典政治哲学的努力,已激起大量讨论。施氏同时给其政治哲学贴上"苏格拉底式"与"柏拉图式"的标签,然而,这师徒二人当年恰恰开启了政治哲学的两个相反路向。施特劳斯在两个路向之间的诸种艰苦游移及其最终隐在取向,便成为了一个极具思想史价值的经典个案。通过细致剖析此学案,我们可以进一步追索出政治哲学从其古希腊创基性时期到当代欧陆激进政治哲学之间的内在脉络。  相似文献   

20.
大学教育实践中,存在着PPT教学技术"反客为主"、主宰师生活动的异化现象,折射了唯技术是从的工具理性规范和以信息呈现为目的的灌输教育导向,使大学教学失去研究性教育和自由教育的本质内涵。因此,从技术哲学和教育哲学视角反思,PPT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应秉承"服务"的技术定位和限度,践行从信息控制到师生解放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