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让学生在对话中理解文本内涵,感悟表达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此过程中,如果“细渎点”选择不当,就会出现师生间对话脱离文本、课堂教学偏离目标的现象,导致学生阅读能力不能有效提高。因此,要想提高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中教师对文本“细读点”的选择至关重要。本文就以小学语文教材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一、此时无声胜有声——生本对话扎扎实实 教学意义上的对话,就是教师与教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和沟通。师生对话中老师只是起引领作用的角色,对话的主体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它的终极形式还包括个体自身内心与意向中的他者对话,所以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某种意义上它是隐性的对话。时下的语文课,由于各种“非语文”现象过多,而扎扎实实的“阅”却少见。语文课堂上要学生扎扎实实地和文本对话,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学生扎扎实实地和文本对话,绝不是因课堂“冷”而影响教学,学生正是通过和文本对话,才能激活自己的思维,抒发自己的感受,展示自己的个性。请看周益民老师执教的《只有一个地球》的生本对话:  相似文献   

3.
有“拉丁美洲的杜威”之誉并闻名世界的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教育具有对话性,教育即对话。克林伯格也曾经说过,“教学本来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格”,“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由此可见,“对话”一直是教育教学的核心。而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目标的语文学科,要想真正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这一课程基本特点,在教学中则更离不开“对话”。但在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下,“对话”只是一种教师“提问”与学生“回答”交替发生的简单重复的过程,并无法真正发挥“对话”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陈晓冰 《小学语文》2010,(11):23-25
小学语文课文大多“言”“意”交融。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就是与文本精神对话、碰撞乃至接受、内化的“会意”过程,也是对文本字词句段等语言形式进行品味积累,揣摩把握表达方法,领会习得修辞方法等语言技巧的过程。本文以苏教版为例试图从“言”“意”视角,解析属于语文学科的操作策略,以期人文性与工具性目标的同步达成。  相似文献   

5.
“诗意语文”首先是王崧舟老师提出的。“诗意语文”是借助言语的诗意,领悟、成全、造就人生、人类的诗意.终极目的是指向诗意的人生,人类文化、精神的薪火永续。“诗意语文”有情感性、审美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诗意语文的实施策略是:文化底蕴,堆积语文教师“诗意化”;生命对话,熔铸语文课堂诗意化;文本细读,走向语文教材诗意化;点亮诗心,唤醒教学主体诗意化。  相似文献   

6.
葛余刚 《成才之路》2012,(13):95-95
正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很好地研读文本,挖掘文本内在的人文价值,在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提升语文素养的过程中,着力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值得我们思考与实践的问题。一、有效对话——彰显"工""人"的统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创设有利于学生表演与对话的情境。教师通过情境的模拟,  相似文献   

7.
当前,语文教学中的非语文现象,给教师带来了思考。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笔者认为追求语文“真”课堂,要做到对话扎扎实实,情感真真切切,语言朴朴实实,细节之处敲敲品品。一、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与文本对话扎扎实实教学意  相似文献   

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里的“对话”不是人际交往中的言语交流,而是一种教学对话,是教师、文本、学生之间多元互动的有效“对话”。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实现有效的“对话”?如何让课堂因“对话”而精彩呢?下面我就来谈谈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深度语文就是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对文本进行深入研究,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挖掘蕴涵在文本中深层的人文内涵,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语文素养的语文教学主张和教学流派。深度语文具有深度性、人文性和情感性的特点。实施深度语文教学要倡导表情朗读,强调多元对话,启发深度思考,注重简单有度,提升教师素养。  相似文献   

10.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构成了对话的关系。对话型教材的编写,要实现从“教本”到“学本”的转变。教师在与文本对话时,应注意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把握文本的言语形式。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关键在于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当前的对话教学实践出现了一定的偏差,可以采取相应的策略来实现有效对话。  相似文献   

11.
“对话式”语文教学与智慧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 ,教育具有对话性 ,教学即对话 ,对话也是一种创造 ,语文教学过程应当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这个对话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在民主、平等关系中交流 ,对话者达到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情感的交流 ,从而开启学生的智慧 ,让他们获得知识 ,获得掌握知识的方法 ,达到“学会学习”、“学会认知”、“学会做人”的学习境界。一、采用“对话式”语文教学 ,开启学生的智慧之窗1.打开兴趣之门 ,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有位科学家曾说过 :“给我一个支点 ,我能撬动…  相似文献   

12.
周鹏 《学语文》2008,(6):14-15
有学者指出.我国的语文教学可望由“训诲——驯化型”和“传授——训练型”发展为“对话型”。犹如一只美丽的蝴蝶,“对话”飞进语文教学的窗口。新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的平等对话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对话教学呢?  相似文献   

13.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构成了对话的关系。当前的对话教学实践出现了一定的偏差,可以采取相应的策略来实现有效对话。教师在与文本对话时,应注意平等的师生关系,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并走进文本,营造一个互动、活泼、积极的学习氛围。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这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语文,其实质就是以文本为载体,教者与作者,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作者,学生与学生进行互动“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潜藏在文章后的作者仿佛是一位“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知心朋友,教师仿佛是一位“拨云见日”的向导,学生则是“求贤若渴”的拜访者,他们沟通、互动,构成了语文教学充满人文情怀和人文关注的“对话”过程。■走进:把作者的情“品”出来现代阅读理论认为:真正意义的阅读活动是由“作者、读者、作品”构成的“三边”整体活动,这三边中…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自我确认、自我提升、自我发展,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达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但是,反观现在的语文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对话教学存在着一种“伪对话”:对话只在同一个知识层面转圈,没有走向深入;对话只是个别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没有全体参与;对话只是一种课堂秀,而本质上仍然是接受式学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没有得到改变,其效果可想而…  相似文献   

16.
“语言不仅仅是工具,更是人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因此,以语言为教学对象的语文教学不仅具有工具性,更具有人文性。人文性的体现正是语文教学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而实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笔者认为关键在于语文教学能够在认识观上实现由认识物到认识人的转变,从而摈弃教师个人的独白,走向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人对世界的认识,依据认识对象可分为两大类:认识人和认识物。物“是纯粹死的东西,它只有外表,只为他人而存在,能够被这个他人(认识者)以单方面的行动完全彻底地揭露出来。”因此,物不具有“自己不可割让不可吞…  相似文献   

17.
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能力,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两翼。但在现实教学中,严重存在着重能力培养,轻人文素养与审美能力的现象,致使语文变成瘸腿,学生语文营养不良,语文的“人文性”得不到充分的体现与实现。那么,如何切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呢?对话,是重要路径——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背景下的不少语文课总觉得有些“变味”:语文的外延在不断扩大——语文中有德育,有美育,有哲学,有生活,等等;语文的人文性在不断地张扬——诗意语文、深度语文、情意语文,各种流派各种口号层出不穷。细细品味这些语文课,笔者觉得缺失了作为语文课最本质属性的“语文味”。没有“语文味”的语文课还能叫语文课吗?什么是“语文味”?“语文味”就是言意融合的独特韵味。它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第一,是文本的“言”,通过语言本身的内在魅力震撼学生。第二,是文本承载的“意”,通过文本的意象、意蕴、意趣等精神性的东西打动学生。第三,“言…  相似文献   

19.
“对话”理论的引入是语文教学的一大亮点。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是进行其他对话的基石,因为教师要介入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场,并对之产生积极的影响,自己必然要先与文本展开深入的对话。在阅读教学对话中,“文本”是与“对话”相伴相存的一个核心概念,是提升学生对话能力的不可或缺的对话伙伴。离开了“文本”,“对话”只是空中楼阁,徒具形式而缺少实在内容。一、当前对待“文本”的不良倾向事实上,在当前的阅读教学中,文本资源的浪费现象十…  相似文献   

20.
一、此时无声胜有声——生本对话扎扎实实教学意义上的对话,就是教师与教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和沟通。师生对话中老师只是起引领作用的角色,对话的主体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它的终极形式还包括个体自身内心与意向中的他者对话,所以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某种意义上它是隐性的对话。时下的语文课,由于各种“非语文”现象过多,而扎扎实实的“阅”却少见。语文课堂上要学生扎扎实实地和文本对话,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学生扎扎实实地和文本对话,绝不是因课“堂冷”而影响教学,学生正是通过和文本对话,才能激活自己的思维,抒发自己的感受,展示自己的个性。请看周益民老师执教的《只有一个地球》的生本对话:师:请同学们拿出课文,轻声读读,用心体会,看看哪儿打动了自己,碰响了咱们心底里的那根弦儿。(学生认真阅读)师:看得出,许多同学读得都非常投入,非常专注。读书,其实就是同文字交流,同书中的人物对话。想想,读这篇课文,我们是同谁交谈呢?生齐:地球母亲。师:是呀,文字后面是地球母亲的心跳,是地球母亲的呼吸。我们默默地读,静静地听,就能听见地球母亲在跟咱们诉说呢!我们先默读文章的1、2自然段,听听地球母亲首先跟我们在说什么。(学生认真阅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