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29年6月以后,红军第四军在向赣南、闽西进军途中,朱德、毛泽东之间在军队建设和党的领导等问题上发生争论,史称"朱毛矛盾".周恩来在陈毅协助下,主持起草了著名的"九月来信",及时化解了"朱毛矛盾",使朱、毛重新握手,保证了党和红四军的发展,不久就创立了在中国革命中"起了最重要作用"的红军第一方面军和中央革命根据地,在中共党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工农红军历史上,先后有三支称“红四军”的军队,这三支军队都有着辉煌的战斗历程,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和中国革命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朱毛红军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部分南昌起义部队和湘南起义农民武装,也到达井冈山,同毛泽东领导的队伍胜利会师。两军会师以后,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军长为朱德,党代表为毛泽东。这支红四军是红军史上第一个“红四军”,也是第一支打出“红军”旗帜的部队。湘鄂西红四军这支红四军建于1928年7月。南昌起义失败后,党中央派贺龙、周逸群去湘鄂领导武装斗争。1928年1月下旬发动年关起义,3月下旬…  相似文献   

3.
“南下”行动是红军长征中的一次重大曲折。但是,“南下”行动在军事上和政治上仍然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在客观上支持和掩护了党中央单独北上;在战略上配合了党中央开创陕北革命大本营的艰苦斗争;接应了长征中艰苦转战的红二、六军团,为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创造了条件;“南下”红军还在经过的路途广播了革命火种,充分发挥了人民军队的“工作队”的职能。这些积极作用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共产党作为“南下”红军的灵魂和核心是其中最基本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悲哀与悲壮     
这篇小说里有悲哀,也有悲壮。这悲哀和悲壮,凝成了一种动人心弦的情感力量。落难红军和他的战友“为解救大众而不惜牺牲生命”,一个乡民———落难红军和他的战友解救的对象、献身的对象,却心怀叵测地盯上了他身上鼓囊囊的皮包,把落难的红军当做了猎物。小说一开始就设置了一个尖锐的矛盾,一种强烈的冲突,这种矛盾和冲突,对读者的心理形成了有力的震荡。落难红军救了乡民的命,乡民却仍然对红军心怀恶意,甚至领着团丁去山洞里搜捕红军,对团丁提出“只要那个皮包”的利益分成。红军甘愿为乡民付出生命,乡民对此却毫无“感觉”,还冷酷地算计他,…  相似文献   

5.
红军本色     
在中国革命史上,江西兴国县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第二次革命战争时期,23万人的兴国县就有8万余人参加了红军。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出54位开国将军,因此被誉为“红军县”、“将军县”……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我们走近几位健在的兴国老红军,重温那一幕幕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历史画面,感受红军战士惊天地、泣鬼神的大无畏革命精神,领略到不变的红军本色!  相似文献   

6.
“骗”字在文中的深刻含义“骗”字,就词义来说属于贬义。它所表示的,是指用谎言或诡计使人上当。如骗子、骗术、骗局等。但是,在《马背上的小红军》一文里,“骗”的含义却完全相反。它不仅表现了陈赓同志对小红军的关心,而且更显示了小红军舍己为人、舍生忘死的崇高...  相似文献   

7.
著名红歌《十送红军》描述的是朱毛红军主力1929年初下井冈山时的情景,然而真实情况却与歌曲中的场景有比较大的出入。历史真相是:守山军民依依不舍是肯定的,但不会那么凄凉,更不会出现生离死别的相送。  相似文献   

8.
博览     
“朱毛会师”谁搭桥 在我国革命史上,有一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会师——“朱毛会师”。这个曾令世界瞩目的伟大会师,是由何长工同志牵线搭桥的。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不久,便派何长工去找南昌起义的剩余部队。 10月5日何长工从井冈山出发,于12月中旬辗转来到广州,不久赶到韶关。当时,韶关地区驻扎的是云南军阀范石生的16军。范石生和朱德曾经是云南讲武堂的同班同学,他与蒋桂矛盾甚深,南昌起义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朱德利用老关系与范石生达成协议,将部队暂编为16军7师的140团,朱德化名为王楷任47师副师长兼140团团长。此时,正驻在离韶关40里的犁铺头。  相似文献   

9.
《倔强的小红军》记叙了陈赓同志回忆的一件往事:红军长征过草地时,一位小红军由于饥饿、疲惫牺牲在陈赓的马背上。故事感人至深,催人泪下。根据本文特点,确定其教学重点为:从对话中领会小红军心里想的是什么,进而体会到小红军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为突破重点,可采用“以读为本、感悟探究”的方法,大致步骤如下.  相似文献   

10.
《马背上的小红军》教学谈江苏省泗洪县西陈集小学曹翠涛沈建飞《马背上的小红军》一文记叙了在长征路上,一位小红军战士牺牲在马背上的故事。课文既没有波澜壮阔的长征场面,也没有刻画叱咤风云的人物形象,只是通过小红军“骗”陈赓这一事例,从侧面反映了长征的艰险,...  相似文献   

11.
从国民党有关文献记载看,无论是在处理与群众关系,还是在对公共机构的保护等方面,红军在长征中确实做到了“秋毫无犯”和“毫无骚扰”。国民党宣传中的红军四处“杀戮”,实际是镇压土豪劣绅和国民党贪官污吏。由于贯彻了正确的群众路线和民族政策,执行了严明的纪律和发扬了优良的作风,红军建立和巩固了与群众传统的血肉联系,得到了民众的支持和拥护,解决了行军作战所需物资,扩充了兵员,保存了骨干力量。可以说,严明的军风军纪,是红军战略转移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2.
1933年初,由于当时红军领导人在军事指导方针上的错误,“左”倾政策推行,临时党中央解除了毛泽东对红军的领导权,由来自德国的李德掌握了红军的指挥权。 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军队,对中央苏区发动了规模空前的第五次“围剿”。在王明路线指导下,博古、李德命令红军全线出击,结果受挫。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了艰苦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相似文献   

13.
胡燕  胡阳 《家教世界》2023,(3):45-46
<正>在“红军我知道”主题教育活动中,孩子们了解了很多红军叔叔的故事,对红军的事迹充满了好奇。因此在家园合作交流中,幼儿园也邀请了从部队退伍的爷爷、奶奶来园讲述红军的英勇故事。爷爷、奶奶亲身经历的部队生活,让孩子们对“军人”充满了敬仰与崇拜。寻着孩子们的好奇和兴趣,我们在班级投放了绘本《送鸡毛信的海娃》,并在孩子们自主阅读基础上进行了阅读活动。  相似文献   

14.
"朱毛"是中国革命史上不可拆分的最佳搭挡和最优组合。在心理上共同的爱民情结,在行为上共同的坚持不懈、坚韧不拔,在认知上共同的刻苦好学精神,在生活态度上共同的对挫折的巨大容忍力,在品质上共同的谦逊豁达,在道德上共同的廉洁奉公、大公无私等,使他们在人格上始终保持高度的一致性。但同时,又存在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成分、理论思维与实际操作成分、战略宏观思维与战术微观思维成分、坚持真理和正确原则的尖锐与平和成分等人格差异。正是"朱毛"两个伟人的人格之间的差异而形成人格之间的的相互补充,才构建了"朱毛"人格的珠联璧合,才使"朱毛"人格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人格的精华,成为中国革命胜利的人格基础和人格保证。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在才溪乡不辞劳苦做调查的目的,是为了证明苏区在大规模的“扩红”(扩大红军)之后.依然可以有效地进行社会动员,组织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粉碎一切机会主义者的瞎说……如像说群众不愿意当红军,或者说扩大红军便没有人生产了”。  相似文献   

16.
一九三五年二月,中央红军从川南渡江没有实现,转进滇境后,在“扎西会议”上,决定选拔一批红军指战员,组建红军川南游击纵队,配合红军主力战略转移,进而赤化川南,当时“称川南红军”。它在川滇黔边区转战十余年,不但完成了牵制任务,而且播下了从未熄灭的革命火种,开辟出游击区域,发展了游击战争,具有时间长、作用大、影响深三大特点。下边我们试图从川南红军的产生、作用和历史意义三个方面加以考察。  相似文献   

17.
<正>“红军长征”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是百年党史上的重要事件。红军长征中发生的故事是重要的育人载体,数学教学要用好这些故事,让年轻一代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理解长征精神、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有效落实学科知识的立德树人功能。  相似文献   

18.
《老山界》、《七根火柴》是语文课本中的传统篇目。课文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红军长征时艰苦卓绝的战斗生活。江泽民同志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大会上指出:“今天我们纪念红军长征的伟大胜利,就是要把长征精神一代一代地传下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长征,增添知识接受教育,这是编辑此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红军之歌     
四川省南江县长赤小学地处当年李先念、徐向前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川陕苏区苏维埃,这里的每一片土地都留下了红军的足迹。在全国开展的“民族精神代代传”和巴中市开展的“争做红军后代”的教育活动中,学校从本地的实际出发开展了“追寻红军足迹,弘扬红军精神,做红军好后代”的教育活动,谱写出了一曲曲动人的红军之歌。  相似文献   

20.
1935年9月17日,中央红军长征先锋部队攀登悬崖陡壁,袭击国民党守军侧背,一举突破川甘边界的天险腊子口,进入甘南的开阔地带。随即占领哈达铺。在这里,红军从一张缴获敌人的旧报纸上得知陕北有相当大的一片苏区和相当数量的红军。27日,党中央政治局常委在榜罗镇开会,正式决定前往陕北,会上,毛泽东同志宣布:“我们要到陕甘革命根据地去。我们要会合25、26、27军的兄弟们去……。” 那么,毛泽东同志为什么不说去与“陕北红军”会师呢?这还得从红25军的组建说起。 1932年6月,蒋介石为推行其“攘外必先安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