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以汉语“红”和英语“b lue”两个色彩词为例,探讨了它们独特的情感语义和象征语义,并从民族文化的角度分析了造成两种语言色彩偏好的深层原因,即一种语言中的词语在反映概念的基础上会附加特定的民族文化色彩。了解不同语言的民族文化背景,可以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并有助于语言间的互译以及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2.
崔春燕 《考试周刊》2008,(49):93-94
在英、汉语言中,表示颜色的词语的意义不尽相同,颜色词的差异不仅体现在词语的概念意义上,更多的则是表现在语义反映概念时所增添附加的文化内涵上。下面就最常见的颜色词红、绿为例加以探讨,以期有助于对两种文化下颜色词的理解与翻译。  相似文献   

3.
好词实验室     
虽然所有的颜色都是由红、黄、蓝三原色构成的,但是在自然里,色彩非常繁多、复杂。比如光是形容红颜色,就有“大红”、“玫红”、“粉红”、“酒红”、“品红”、“中国红”等好多词语,现在让我们来认识几类色彩词语家族的成员吧。  相似文献   

4.
胡珂 《文教资料》2010,(31):28-30
表示“红”含义的颜色词有很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们的使用频率高低不同,利用语料库,作者探究了“红”族词中“赤”、“红”、“绯”、“朱”和“丹”的使用情况.并从传统色彩观、科技发展、词语的组合能力、词语的意义等角度来分析造成不同时期各个词语使用频率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不同国家的国俗词语与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民情风俗有密切关系,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国俗词语,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个性,对国俗词语的正确理解有助于更好的掌握汉语的知识和文化内涵,正因为这些特点国俗词语教学在词汇教学中应该受到更多关注,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探索更多行之有效的方法,进一步促进汉语知识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本文通过探析多种国俗词语的教学方法,进一步说明国俗词语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关教学建议,希望有助于今后提出更完善的对外汉语教学方法,有效推进外国学生对汉语的认知和学习,对中华文化习得与内化,以及更准确的运用汉语进行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6.
丁稳双 《新高考》2008,(5):106-108
高中生物教材中相当一部分总结性的语句里含有诸如“主要”、“都”、“基本”等修饰性的词语,这些词语的限制,有助于同学们对相关概念的深入理解及其深刻内涵的准确把握。而解题时,这些被限制后的经典性语言的总结和识记,又有助于我们对选择题中各选择项的正确与否作出快速而准确的判断。为透彻理解课本知识,  相似文献   

7.
红色在中国人与泰国人眼中的文化意义有相同、相似点,亦有迥然不同处,这导致了汉泰语中含"红(■)"字词语在引申意义上的相似与不同。汉语中含"红"字词语在引申意义上与泰语中含"■"字词语的对应可以概括为三种:第一种是汉语中含"红"字词语在引申意义上与泰语中含"■"字词语基本相符;第二种是汉语中含"红"字词语有某项引申意义,而泰语中含"■"字词语此项意义缺失;第三种是汉语中含"红"字词语某项引申意义缺失,而泰语中含"■"字词语有此项意义。汉语教师在面向泰国学生教授汉语中含"红"字词语的引申意义时,针对汉泰两种语言中含"红(■)"字词语引申意义的三种对应情况,可以酌情采取不同的教学对策。  相似文献   

8.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对于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从英汉“死”类词语的文化内涵比较中西文化之异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语言。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古代饮食习俗的角度,对“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五谷”及相关词语、“五畜”及相关词语、“羹”等语言现象加以诠解。作者以先秦两汉文献材料为依据,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一方面揭示出以上词语的确切含义及饮食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为文化语言学的建设提供些切实的材料。  相似文献   

10.
王海平 《文教资料》2010,(32):19-20
依据先辈学者的一些研究成果,本文分析了“文化词语”的不同定义,阐释了词语的文化意义,认为:“文化词语”是指产生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只有文化意义,没有一般语言意义的词语。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试从语义学中意义的“内涵”视角出发,比较英汉语言中共有色彩词“红”,在两种异质文化中在语义上的异同;探究隐藏在语义背后深层次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视角等作用下“红”理解的相通之处和相异之处.  相似文献   

12.
杜毅 《怀化学院学报》2013,(10):112-113
高校红色社团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时代影迹,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发展。是党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的集中体现。红色社团在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探讨如何利用“红色社团”这个载体更好地做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有效地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汉语颜色词"红"的基本释义入手,总结了"红色"在汉语中的多种用法及文化内涵,并分析了中英两种语言中对"红色(red)"一词的使用对比,进而阐述颜色词"红"和文化的联系。本文针对中英语言中对"红"作为颜色词进行的比较,故对"红"作为颜色词之外的其他意义不作考察。  相似文献   

14.
纵观中国小说史,以"红"命名的小说不计其数,形成了一种非常独特的文化现象。为何小说家喜欢以带有"红"字的名称来命名小说?作家为何喜欢写作以"红"命名、与"红"相关的小说?本文通过对中国各类带有"红"字标题的小说的解读,来揭示这一文化现象,透视其中的文化心理,以便读者能更加全面地理解中国小说,也希望能为中国作家以后的命名和创作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是否如“革命”一样骤然出现?捷克汉学家普实克试图从结构自身调节及演化的角度来解答这个问题。结构并不总是处于静止不动的守恒状态。它不仅具有内部自我调节的功能,而且,当这种调节功能所起的作用改变了原本结构时,则会引发新的结构的产生。基于此,普实克认为,这种根本性的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有一系列的连续变化做铺垫。这种连续变化就是中国古典文学进行自我调节的体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思想文化层面的改变,二是小说文体地位的提升,三是文学艺术手法的创新。通过对这几个方面的论述,普实克认为中国古典文学的自我调节是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最主要及最根本的动力,外国文学与文化的影响只是加速了古典文学走向现代文学的进程而已。  相似文献   

16.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狭义的茶文化是指广义茶文化中的"精神财富"部分。从"荼"到"茶"可以见出中国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博大精深;审美意蕴就是审美对象里面所包含的理性内涵。美是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情感价值关系的感性显现。茶文化的审美意蕴是茶德精神的审美性内容和形象性表达。茶文化活动的媒介、形象及其意象、情境等,无不包含着茶文化精神和蕴涵着丰富的审美意蕴。中国茶文化的审美意蕴从静、和、雅三方面获得了充分表现。  相似文献   

17.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社会的变迁影响着语言的发展,而语言的变化又反映着社会的发展,二者处于“共变”之中。语言系统中,词汇是最活跃的变化因素,它能迅捷、灵敏地反映社会文化的发展,汉语新词语“XX体”词族的出现反映着当代社会中网络文体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语言及语言功能的关注。在社会语言学视角下,对已出现的“XX体”类新词的产生机制以及产生原因、社会语言学功能等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揭示语言与社会的共变规律。  相似文献   

18.
论文疏理了关于"国学"的几种不同定义,认为要恰当地定义"国学"、了解"国学"的基本内涵,首先应确定"国学"的核心对象与核心观念。与目前的主流观点不同,文章对"儒学为国学核心"的观点提出了质疑,通过对先秦主流学派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四家主要思想及其相互关系的阐释,明确此四家为"国学"研究的核心对象,而在这四家之中,道家为体,"天道"是其核心观念;三家为用,但三家的"人道"主张与倾向各有不同,因而彰显出不同的人文色彩。先秦之后,融合道、墨、法、阴阳等各家而成的儒家遂成一家独尊之势,成为先秦之后中国古代庙堂的主流意识形态,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但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形态乃至民族特征的丰富性,仍然离不开其他三家持续不断的影响,只有充分了解"国学"的核心,才能全面理解儒家的发展变化,进而准确解读中国历史与文化。  相似文献   

19.
江西红色文化资源中蕴含的廉政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厘清和提炼不同的廉政文化形态,是有效利用红色廉政文化资源,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进一步“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国武术,并与中国武术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彼此借鉴、共同发展。从儒家的"仁爱"观念,道家的"天人合一"、"无为而治"思想,墨家的"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精神出发,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中国武术的深广影响,彰显武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弘扬中华文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